|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导演: 胡金铨
编剧: 胡金铨 / 蒲松龄
主演: 徐枫 / 石隽 / 白鹰 / 田鹏 / 曹健 / 更多...
类型: 剧情 / 动作 / 武侠 / 古装
制片国家/地区: 台湾 / 香港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1970-07-10(台湾) / 1971-11-18(香港)
片长: 179分钟 / 200分钟(上下集)
又名: 灵山剑影 / A Touch of Zen
IMDb链接: tt0064451
侠女的剧情简介 · · · · · ·
没落书生顾省斋(石隽 饰)在小镇经营字画铺“代写书信春联”过活,奉养家中老母,偶然结识了家附近废屯堡新搬来的杨之云(徐枫 饰),与其暗生情愫。恰逢东厂人士欧阳年(田鹏 饰)前来打探,其与附近算命瞎子(白鹰 饰)动手,被顾生与其母遇见,遂将受伤的算命瞎子就近带到杨之云处, 从而得知他们的真正身份——因弹劾宦官魏忠贤而被杖毙的左副都御史杨涟之女杨慧贞;保卫忠良之后的石门樵将军。因二人都被朝廷通缉,东厂追杀,顾生就此在屯堡设下重重计谋,又得高僧慧圆(乔宏 饰)帮助,以期摆脱东厂追兵,逃出生天。
电影根据蒲松龄
本片在华语电影史,至少是武侠电影史上有一定地位的片子,而且聊斋原著也不错,加上女主徐枫是个大美女,所以很期待地补了一下课。三个小时片长分了两次看完,发现,确实无法欣赏。节奏慢,人物表情特写多,肢体语言比较夸张,动作设计原始,特效等于没有,如果这些问题属于年代因素还可以理解的话,那情节推进缺少逻辑、人物行为(不论正反派)都非常的谜,这些不论放在上面时候都说不过去,只能说导演的重点没在这里,不讲究这些。故事编的也不好,其实按原值拍就很不错了,非要加一堆七七八八的,特别是最后半个小时完全没必要,纯属私货。要说有什么优点的话那么一些镜头的应用、气氛的营造、选景等等还不错,可能在武侠电影中开了某些先河吧。本片经常在各种榜单中出现,个人感觉有些过誉,不过冲着徐枫女士对华语电影做出的贡献,还是值得纪念一下
总算找到了片源,却是期望越高失望越大,和《山中传奇》一样又臭又长故弄玄虚,只有服装制景和动作设计的写实风深得我心。别的不说,一群经多见广的豪客唯一个连村口都没出过的呆头书生马首是瞻就离谱~还引入村里~他不晓轻重你们可都是朝中重臣真不知道敢在村里扑杀官军只是给了人家一个屠村的借口么?真就不怕连累老乡们啊~原著中的侠女可是孤身一人半夜偷偷探路然后手刃仇人啊~还有大佬气场全开的大师~人杀完了您带着小弟,不是,弟子们来埋尸首证明您始终知情是吧~为什么不一开始就劝他们少造杀孽,少连累人,保存实力什么的?~非等最后人死的差不多了您来慈悲为怀宣示神迹了~原本精炼的小故事楞抻出三钟头合着就是为加戏而加戏呗~竹林之战倒是的确经典。没有当代影视剧大开大阖的漂亮动作,招招狠辣又稳如磐石才更接近真正的武功。
1. 摄影、调度的完美无需多言。各类运动、推拉镜头让人看得目不暇接。2. 影片对自然元素的运用很值得考究。芦苇、雷、树、水、花甚至黑暗都在特定段落有着必要作用。杨慧贞夜晚弹琴的那场戏非常出彩。镜头先是落在人物上,随后横摇至亭外的荷花上,象征着二人爱情的纯真美好。3. 故事问题较大,三小时的影片几乎被完全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无论从故事的紧凑程度还是人物塑造上讲都是最佳。第二部分增加闪回段落和反派故事线,虽略显臃肿但仍然平衡得当,配以竹林和夜袭宅子两场精彩的打斗,观赏度甚佳。第三段虽贡献了影片最为有趣的段落(和尚出场时几个关于自然的意象剪辑,结尾处的逆光摄影),但过多的打斗戏与剧作重心的偏离为影片整体拖了后腿。尽管如此,影片的完成度仍然高得难以置信,实在是佩服!
“东方表现主义”系列,离不开一个禅字。本来前半段的类型片观感极佳,像是在看有了个动作设计的黑泽明,还有“月下独酌”这段里,光打在飘荡的芦苇上,像是残垣断壁里歌舞升平的幻象,等等独属本国的奇妙构思(忍不住吐槽国师的“展销会式”电影)。无奈内容空洞还要故作矛盾强塞观点,最大的意义只是用心打造了又几个视觉效果极佳的舞台,要是情节连贯性要是有《乱》一半,文本充实程度能接近《怪谈》一点点,无疑是一部自成体系的完美之作。话说没想到胡金铨还挺先锋的啊,孤陋寡闻看《魔女嘉莉》以为帕尔马是最早用分屏画面的,还有用负片拍一整段影像,戈达尔差不多在这个时候也在玩这些吧。
看时会以为能够猜出剧情走向,结果常常出人意料,这就是本片的神秘感,一直吸引着观众的注意力。原以为这个改编自聊斋的故事是反才子佳人的叙事,男主废柴而女主英雄,结果也不是,男主虽然前面书呆子,后面却充当军师,女主一直是落难角色,武功也算不上突出。禅宗是本片的“神仙角色”,就是在主角团队绝望之际,以类似神仙一样的角色出现,解决万难,也点到了本片的主旨。胡金铨的这部武侠电影和大众认知的武侠不太一样,没有刀光剑影般的打斗快感,侠应该只是保留了TA面对强权勇敢无畏的精神。所以东林党与阉党之争是一大背景,和一些传统儒家叙事一样,把东林党视作忠臣,阉党视作乱臣。
终于看完侠女,上下集三小时,太仙,用文人画的理念拍摄,逻辑上有不少小瑕疵,但瑕不掩瑜。书斋、老屋、芦苇,竹林、寺庙、高山流水,太多幽远空灵的意象,虽然完全改编了蒲松龄的小说,但内核是在的。徐枫也美,英气又柔媚,太摄人了。也发现后来很多片子的出处,功夫、卧虎藏龙,刺客聂隐娘,包括张艺谋的视觉系烂片。武打的部分也精彩,空灵,刚柔并济,剪辑流畅,很久没有被单纯的武打这么吸引注意力了,上次是看张彻的少林五祖,拳拳到肉,血肉横飞,都是硬弓硬马,占篇幅太多,还是侠女的更耐看,1969年的片子,最近有时间再看一遍龙门客栈?
大部分中国电影达不到的美学高度,场景的选择非常有意思,古庙、竹林、类似于火星的矿场。不知道是不是从这个片子开始,竹林成为中国武侠的一个经典发生场景。徐枫飘飘的白衣在暗色的调子里也格外醒目。政治斗争的结束归功于佛教高人,是不是也是知识分子的想象。可以明显感觉到对后来徐克电影的影响,甚至直接影响了李安的《卧虎藏龙》和侯孝贤的《刺客聂隐娘》。如导演杨超所说:“片子运动镜头对空间的展现是遵循逻辑的。这样的电影更高级。”后来徐克的电影为了追求快的剪辑节奏,往往不讲究空间逻辑的正确,可以说是剑走偏锋了。
1. 布景真实得让人想要触摸 — 这是一种非常“电影”的真实。假如这是以假乱真的真实我们只会习以为常,假如这是奇观的真实我们会深陷其中目瞪口呆,而只有这种看起来极度真实却没有失去电影感的场景才会让人想要触摸。2. 打戏并不像后来的港片一样杂耍花哨,人物的表演也是偏戏曲而非方法派,这是胡金铨对武侠这个genre的独家诠释。3. 和尚的头的后面永远是太阳,一次两次还好,太多次就有点刻意。 4. 侠女自己完成了复仇给了书生新的生命(字面和象征意义上),然后抛下红尘而去。立意上就区别于大团圆武侠。
70年代的前卫拍法用得很溜,置景有西部片本土化的可取之处,故事背景摘取自聊斋味道挺对,表演上略逊色些,倒是被角色设置给卡得僵硬些了,石隽在前半段的发挥远比后半段丰富立体很多;胡金铨立意拔得太高了,最重的一层放在了佛门宗义那去了,通过乔宏的慈悲与“禅定”,一下子把生机勃勃的江湖轶事给端到高台上了,非常扭捏作态,佛门之人都未必将出世入世搞得这么教条形式,反而经常被旁观者给供起来了。对胡金铨的肯定要更多偏向于影片的拍摄形式,偶然的革命性,对于后续港台导演给予的营养很多很多。
中式美学,武侠之风,烟云飘渺,气韵幽美,林光月影,奇异诡谲。古典章回小说体,前段铺陈设疑,中段高潮破疑,后段再高潮结束。几个打斗桥段都非常经典:古宅恶斗、竹林杀敌、山中避险、荒宅暗战,拍摄手法新奇大胆,间隔蒙太奇,动作跳切,弹跳仰拍,高速剪辑。个人观感是剧情在杨慧贞遗下孤儿后遁入空门就该结束了,后半个小时有点冗余,许显纯追杀太突兀是废笔,慧圆大师修成正果有点玩抽了。配乐上运用了传统京剧元素,重要人物出场有京剧亮相做派,太老气而没有节制。另外顾省斋这个角色演员选的不好。
俠女(1970)胡金铨大师代表作。摄影运镜出神入化,服装道具古朴考究;场面调度与镜头调度神合默契,颇具中式侠义的潇洒大气,又古典精致,稳重而有灵气;野村荒院、半坡竹林、河畔阴翳还有戈壁陡崖,天光云影、水澈风轻,所到之处皆具写意凝炼之精神;片名中的女侠,似贯穿整部电影的侠气,有柔情而无矫态;配乐和音效借鉴传统戏曲,气氛营造甚佳;唯有片中有意探讨的禅佛,似乎浅尝辄止,浮于表面,也是唯一的不足。本片也是中国首部在三大电影节获奖的影片,是东方武侠片的里程碑。
感谢徐枫小姐对电影的热爱和支持,让我们得以看到了此片的高清修复版本。179分钟能做到如此,胡导神了。徐小姐的三白眼百看不腻,但还是想吐槽石隽先生的笑容扮相怎么看都不像个正派人啊…不过话说回来在设定上这俩人也或许的确没有那么正派。另外才发现顾母的饰演者张冰玉女士就是马景涛版倚天里的灭绝师太,她的演技在侠女中自然充分,把人拉到了实处,灭绝也是记忆中的经典,对角色的把握是很多主角演员所不及的。在此沉痛悼念。
7.3分左右。美如画,简直是美如画,这应该是最用心取景地之一的电影了。而且还是感慨,何谓经典?就是时隔多年后依然不觉得过后,这镜头的运动简直就是去年拍的一样。不过电影终归还是要回到故事,纵然它的技术已经无需赘言,我觉得三小时中,最后的部分稍显累赘,且禅意的部分有点唐突,简直是脱节了。细说起来,特意营造的阴宅貌似也没什么用意,书生大战之后的放浪笑声也莫名其妙,等等吧。不过电影还是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