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恐怖  纪录片  爱情  血战  大陆  科幻  美女  入侵脑  阿凡达  坚如磐石 

人在纽约/三个女人的故事电影

 
电影译名: 三个女人的故事(台) / Full Moon in New York
影片导演: 关锦鹏
豆瓣评分: 7.50
影片地区: 香港
影片类型: 剧情
上映年代: 1989
影片时长: 88
更新时间: 2015-06-12 23:20
浏览次数: 88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人在纽约/三个女人的故事电影演员名单
张艾嘉 , 张曼玉 , 斯琴高娃 , 柯一正 , 顾美华
人在纽约/三个女人的故事电影简介及网友点评

1998年深秋,大陆女子赵虹与美籍华人结婚,抱着必胜自信心移居美国纽约。不久她认识了在美国生活十多年的台湾女子黄雄屏。黄受美式生活薰陶,早变成黄皮白心的中国人,她醉心舞台艺术,不甘被美国人排挤,拼命想挤身美国舞台。另一个则是充溢自自信心的香港女人李凤娇,她因遵从老父请求,逼移民美国,但她秉承了香港人那种特性;只需能赚钱、炒股票、炒地产,什么中央都照样生存,但她看不起大陆及台湾的中国人。这三个女人的出身、背景、教育和思想大不相同,却彼此影响。面对外国人时她们团结分歧,到单独在一块时又相互排挤,矛盾心态尽现。

30多年过后再看,当中三个女人的经历基本依然能在当今一些海外华人身上看到几乎如出一辙的,可若是想找到拥有如同片中三位来自两岸三地的女人这样紧密关系的现实例子,还真没那么容易了。三个生长环境和背景如此不同的人能这样聚在一起,也能看出关锦鹏导演想表达的一些东西。最惊艳以及本人最喜欢的两场戏:三人酩酊大醉后在NY街头不知不觉就各自心底深处最熟悉的那首歌、结尾在天台再次聚首喝酒且摔碎酒杯。贯穿整个故事的三人的喜怒哀乐都融化在两个跟“酒”相关的场景里,回味无穷。张艾嘉的角色比较容易引人注目,不过这部戏里最抓我的还是Maggie的角色;另外斯琴高娃老师的角色倒是挺颠覆的。PS:话说这片当年金马居然正面赢了侯孝贤的《悲情城市》,倒是没想到。

人在纽约/三个女人的故事剧照

文化差异和身份认同是华语电影的一种常见表达,《刮痧》《推手》《喜宴》。在这个命题下,关锦鹏以他独特视角做出的答卷就是《人在纽约》。剧情温馨,并无波折,但人物形象相当立体,文化差异的是来自大陆的赵红(斯琴高娃),不会英文,不理解ABC老公的家庭观念。职场被歧视(中国人能演麦克白吗?)的是来自台湾的黄雄屏(张艾嘉)。身份认知的是来自香港疑似双性恋的李凤娇(张曼玉)。抛开地域差异,语言障碍和家庭背景,三个人在陌生的纽约反而成了朋友,情绪的抒发成为解开忧愁的方式。关锦鹏电影不温不火,却道尽真情实感。

人在纽约/三个女人的故事剧照

关锦鹏绝对被低估的影片,虽说打败当年的《悲情城市》有些许说不过去,但绝非不可理喻的结果。三个来自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三个地区,大陆,台湾,香港的三位女人在异国的大都市纽约相遇,各自文化背景带来的冲突和不适感充斥在影片的每一个镜头中,但同时又在竭力融合。在描写女性心理和感情方面又带有关锦鹏导演的独特视角。最后,作为一名表演系的学生而言,影片中三位影后的表演让此片充满魅力,各自风格和而不同。演员在其中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每一句台词都值得反复学习观看。我认为此片非常适合做教学片来学习。四星半!

人在纽约/三个女人的故事剧照

不加掩飾的符號化對話,「中國菜」的中西差異講得很淺,但台北-香港-上海之間才是主題。「房子最好是香港有一套,台北有一套,北京有一套,紐約有一套。」兩岸三地並無主客體之分(酒瓶和酒杯),但在紐約都是一樣的邊緣化。唱歌的一段很有意思,英譯Full Moon in New York,東亞的月亮。被提及的「中國」究竟是哪一個?1989的台灣和2020所認同的大不一樣。黃的父親的「救贖」與四萬萬人的「代表」,又有多無力?「請講國語」,在英語、粵語與普通話之間,這是一九八九年。

人在纽约/三个女人的故事剧照

非常非常非常中意这部电影。三个中国女人在巨大的文化差异里擦出火花,但三首中文歌又像是有什么强大的力量,把三人磁铁似的吸在了一起。特别有意思。个人觉得这是被低估的电影,这仨喝醉了发酒疯那两场戏,载入影史完全没问题。两岸三地文化矛盾在减少,现在在世界的任何地方,怕是都看不到华人世界如此有趣的文化碰撞了。但好像却也看不到那样的团结了。敌对,诋毁充斥着的华人世界,再也没有纽约的街头上来自陆港台的华人酒精后的互相搀扶,各自大声唱着各自家乡的中文歌流泪。再也看不到了。

人在纽约/三个女人的故事剧照

三地的中国女人带出的整个纽约华人世界更值得玩味:赵红的丈夫代表了早期中国移民后代,除了黑头发黄皮肤,中国文化传统在他们身上已经荡然;李凤娇及其家人朋友代表的香港移民圈热衷投资做生意,百年资本主义殖民文化在他们身上刻下沉重的烙印;黄雄屏的父亲代表的台湾移民圈关注大陆与台湾时局,守着残山剩水做着万里河山的迷梦,却浑然不觉旧党国体制已经无法有效运转,民进党磨刀霍霍,新的时代帷幕即将拉开。三个中国女人,形色中国移民,来路已断,前路渺渺。

人在纽约/三个女人的故事剧照

故事及人物的设定都很具眼光和力度,《人在纽约》和《悲情城市》共同出现在1989年并不是没有道理的,两部影片本质上都体现了一代中国“传统”新知识分子对于家国及民族命运的哀思忧惧,在这一点上两部电影的创作意图都是绝不含糊,也是令人起敬和感动的。说回《人在纽约》本身,三个女性角色的塑造实际上是非常着力及层次分明的,只是作为一部电影及三者之间的人物关系,就又像两岸三地之间的关系一样总是欲说还休欲聚还离,总是很难真正水乳交融难分彼此。

补标:漂泊异乡的三个女人,中港台政治隐喻的微妙、两种语言带出多种文化与价值观的冲击,偏偏落在各自感情复杂的美利坚,折射出的却是那个时代“中国人”特有的困惑。阿城和邱刚健文本的层次,在关锦鹏细腻情感中慢慢推进,连冲突都如此温和,尖锐之处不停留表面而在内里。三种歌声,三种思念,这大概是港片里最耐人寻味的女性微醺片段,歌声之外对认同感的期待,对美好的向往,是黑夜中最温暖的光。

三个母题1.女人和男人2.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3.大陆和台湾的政治隐喻1.斯琴高娃一个天真的家庭主妇,观念传统一直尝试融入美国生活你的黑头发美国人身份为什么要和父母一起生活母亲经历文革2.张曼玉唐人街餐馆老板被父母逼婚相信风水女同性恋对性别认知的困惑(找男人,却发现自己不喜欢)3.张艾嘉艺术家父亲找了一个大陆的情人名曰为其写书平反想要解放大陆并且伪造(虐待)情人

看过小说;小说更精致一点。完全是那个时代两岸三地的刻板印象;政治在片中无可忽视的存在,然而又怎么样呢?刻板印象只是代表性的另一个说法;艺术就是把广阔浓缩进一个实体,因此我并不在意。况且,本质上只是三个女人的悲戚。我对纽约的恐慌程度让我自己都惊讶;第一次没有自信在一个城市生存。此片于我恐怖非常,也许这侧面体现了我本质恋家、喜欢安稳。

一个异乡异客版的《女人四十》。香港、台湾、内地,三个女人形象作为他们各自的地域文化背景代表还是挺典型的。其实我一直还挺喜欢关锦鹏影片中的抒情手法,但这部电影中几场醉酒的高潮戏份,多少还是有些尴尬,个人觉得是因为三个角色特点鲜明但共通性不够强烈。还有将说未说的那些政治影射,其实并没有给影片增色添彩,亦或是增加厚度。

最喜欢里面的两场戏,第一场三个女子一起在街头大醉,释放各自内心的情绪;第二场三个人在三顶为彼此生活里面的不如意和委屈以及对未来的期待祝酒。这两场戏真的美爆了。电影里面有中西文化的困境,有爱情的困境,有婚姻的困境,有事业的困境,各自都在尽力为生活而挣扎。关锦鹏的电影很细腻啊。张艾嘉角色的父亲是个施虐狂?

三个女人仿佛都是为了衬托那个lesbien。命运的交错在宴会、餐厅、新房、大街上,可大家怎么看起来都这么成功体面,哪怕在2018年的今天都严重脱离了广大海外移民群众。所以那段极具抒情的三人自唱自歌显得格外的小资产阶级的浪漫乡愁想象,而父女关系的描写简直是天方夜谭。阿城的剧本应该比影片强。

更多>同类高分电影推荐
八国联军 天涯明月刀 源生罪 马达·莲娜 飞刀手 马永贞 杀绝 七月返归
0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