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恐怖  纪录片  爱情  血战  大陆  科幻  美女  入侵脑  阿凡达  坚如磐石 

汉娜阿伦特电影

 
电影译名: 汉娜鄂兰:真理无惧(台)
影片导演: 玛格雷特·冯·特洛塔
豆瓣评分: 8.20
影片地区: 德国
影片类型: 传记
上映年代: 2012
影片时长: 113
更新时间: 2015-06-12 23:20
浏览次数: 378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汉娜阿伦特电影演员名单
珍妮·麦克蒂尔 , 尤利娅·延奇 , 巴巴拉·苏科瓦 , 尼古拉斯·伍德森 , 乌尔里希·诺登 , Axel Milberg , Michael Degen
汉娜阿伦特电影简介及网友点评

影片讲述的出生在德国的犹太裔哲学家、政治理论家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1906年10月14日—1975年12月4日)的生平。她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最具原创性的思想家之一。着有

关于平庸之恶的那段演讲振聋发聩,“思考的风,带来的不是知识,而是辨别对错和美丑的能力”“失去思考的能力……我尝试对及其平庸的人和他所犯下的滔天恶行进行调和”,汉娜阿伦特的政治哲学是很吸引人的,她的平庸之恶和荣格的集体无意识似乎相似,撕开一种人性的虚伪,说不仅仅是迫害者,受害者也有份。如果我们作为受害者,我们绝对不会认同这样一种理论,因为这太反感性了,也因此她在舆论上注定不会得到善评。但是在政治哲学的角度,或者说就在哲学的角度,她的高度是不容置疑的。而汉娜阿伦特本人,其人生也是斗争的一生,但她的斗争隐忍而缄默,她最大的武器就是思考的能力,她用思考去钝化仇恨,包容仇恨,然后转化为一种静谧而又强大的力量。影片就电影的拍摄手法来看是很现代主义的,去高潮,记忆的闪回,及其平淡的叙事,融合了时间的流动

汉娜阿伦特剧照

清醒着的头脑是寂寞而饱受争议的。汉斯和柯林在理智上其实都知道她在用思辨去解释,但情感上无法接受,他们希望她能充满道义的抨击、指责。实质上这也是选择为民族遭受过的灾难找到可以宣泄的由头,而不是正视现实。这与艾希曼认为所有罪恶都与自己无关别无一二,其本质就是放弃思考,将不幸归因于他者来自我解脱。这也不是信奉受害者有罪论,而是警醒我们若忘记思考,为所作所为找逃脱借口,则作为特征的“平庸之恶”将会变为“极端的恶”,这也是影片最后阿伦特说大家并没指出她的错误:“邪恶不可能同时即陈腐又激进,只有极端才能构成邪恶。”“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很多时候“恶小”其实就是“平庸之恶”的表现,是我们开脱的理由,古人诚不欺我。感叹一下她和海因里希的神仙爱情(>人<;)海德格尔都失去魅力了╮(╯▽╰)╭

汉娜阿伦特剧照

对于奥斯维辛的纳粹小角色的解读,激怒众人。放弃思考就是放弃我们作为人的唯一特权,无关知识,是判断是非的能力。汉娜对于丈夫的拈花惹草心知肚明但是能够容忍人性的弱点,即便是花生在眼皮底下。她和老师互相并不理解,但是关系至深。她选择的丈夫不仅遇见一切并且坚定地支持她,而多年好友汉斯却翻了脸,可见她当时选对了丈夫。为什么我们经历了十年文革浩劫却没有这样深刻反思的片子?王小波和樊锦诗在书中都提到当时是丧失了思考能力导致,导致的是大规模的集体性犯罪,极权主义导致恶的极端。一个女人,老去并不可怕,不需要刻意保持年轻的身材和脸蛋,与时间和自然规律作对是要输的。越老越有睿智是值得钦佩的,这才是我想要的老去方式。汉娜上课随性洒脱,面对催稿的无畏,显然社会地位很高,发表文章前后人们的态度是个非常好的对照。

汉娜阿伦特剧照

想到阿伦特的一句话:我从未爱过任何一个集体,我只爱人。the banality of evil: She examined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evil is radical or simply a function of thoughtlessness, a tendency of ordinary people to obey orders and conform to mass opinion without a critical evaluation of the consequences of their actions. 不是对自己的恶行无意识,而是没有对行为本身进行思考。别再问读哲学有什么用了?做人有什么用呢?

汉娜阿伦特剧照

《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中提到,“尽管它是她事业上一个特别成功的案例,但它也是她生命中一道深深的伤痕”。阿伦特把自己从民族仇恨的情绪中剥离出来,尽可能客观却无可避免地成为了“背叛犹太民族”的犹太人,很多人第一章还没看完就已经暴跳如雷。阿伦特是否是一个过于理想的人,所以必须要撇开仇恨与热爱将自己摆做一个无国籍的人去克制地告诉我们恶之平庸。她并非选择原谅,只是告诉我们,如何避免再次犯错,她追求公平正义,告诫人类不要陷入同样的陷阱。“她对每个个体的要求,也是她自己努力实践的目标:敢于实践存在主义哲学含义下的飞跃,跳入自由的国度,拆除那些勾连着过去、通向外露的利益局势及其意识形态外衣的桥梁,敢于真正重新开始。”

汉娜阿伦特剧照

作为哲学的“真”与作为伦理学的“善”能否达成真正的和解始终是一个谜底;无论是作为“平庸之恶”去理解还是“恶之平庸(性)”去理解,阿伦特至少曾都给我们一种独自思考以辨真假的勇气。于我而言,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以后也不会有一种绝对的真理存在,我们所能争辩的只是大是大非,而无小对小错!此外,如果说阿伦特以一种哲学的思辨去提出“平庸之恶”这一命题,那么鲁迅曾反复描写的“看客”形象无疑也有此共通性。实际上,影片最让我共鸣的并不是阿伦特所历经的波澜,而是海德格尔在课上所说的“思考与生命同在”。无论一个人如何去区分理性逻辑和感性激情,只要一个人还是作为一个活着的生命,那么思考便是人作为活着的生命的本质!

-《汉娜·阿伦特》一部关于争议与辨证的德国传记电影…也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犹太哲学家之一…某天收到邀请针对前纳粹高管的审判进行报道…但看完观看庭审的视频后回来写的文章引起轩然大波…民众…学院老师…多年的朋友都无法理解她…避而远之…她依然义无反顾的研究这个命题…用了一辈子的时间…1、个人觉得纳粹高管应该得到严惩…即便是单纯的执行命令…做了恶事就该受到惩罚…2、女主要考虑的角度更大…除了道德情感还有对人类本性的挖掘…3、佩服女主的勇气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现在妥协的人太多…不值钱也不纯粹…能坚持的都是牛人…4、虽然整部片看完有点散…重点也不太明显…但还是值得看…

我把新观念的接受想得太理所当然了,就像当年直接把现代性与大屠杀里的理论,用在分析朗读者的课程论文里,所幸,我不用承受阿伦特那样的社会压力和众叛亲离,反而还得到了老师的表扬。但这部电影着实一般,编剧在个人传记与思想成就间反复横跳,没个侧重。对于读过极权主义起源和艾希曼在耶路撒冷的人来说,可能会觉得索然无味,而对于不明所以的圈外人来讲,又有一种不明所以的感觉。阿伦特与海德格尔的感情线,在这部电影里也显得突兀,就像在可爱多上加了一撮太太乐鸡精一样,怪味。

看之前我以为主要内容是讲阿伦特发现“平庸之恶”的过程(比如审判的过程),看了才发现是讲阿伦特发现平庸之恶后遭遇平庸之恶的过程。其实这种经典剧作结果特别适合斯皮尔伯格,尤其是考虑到本片技法上的平庸。当然,归根结底这个故事是不适合斯皮尔伯格的,他不敢。阿伦特其实就是现代版的苏格拉底、布鲁诺、哥白尼和斯宾诺莎等。意识形态迫害知识分子是一个悠久的传统,好在我们可以看到迫害的形式逐步缓和。不过今天如果有人为马克思辩护,罪过可能比为艾希曼“辩护”更严重。

一场历史的审判,引出了哲学家对平庸之恶和激进之善的思考。历史上多次政治灾难和战争灾难,源于极少数执政者的偏见或歧视之恶,形成于更多的无思考执行者的平庸之恶,当一个社会普遍具有思辨能力,它才会愈发成熟地接纳和辩识这个世界。影片拍的很紧凑,将思考者的执着和孤独表现的充分淋漓,片中很多精彩哲语,最后的课堂演讲直达高潮,也把主人公彻底推向了犹太人的对立面。“邪恶不可能同时即陈腐又激进,只有极端才会构成邪恶。只有好的事物才会即伟大又激进。”

她说 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以来,人们通常把思想称为一个人和自己有声无声的对话。 如果人放弃了这种自我的对话,便不能做出道德判断;如果人人不愿意思考,便会使大规模的犯罪称为可能。思想的外在表现不是知识,而是分辨是非和美丑的能力。我希望在那些罕见的和千钧一发的时刻,思考能够赋予人们预防灾难的力量。/思考是孤独的行为。超越自我的思考往往会使人最终成为独行者。难上加难。/to understand is not to forgive

真正的意见从来不怕反对和交锋争辩,只有在这种不断地批评与指正才会进步。但若脱离基于问题的理解和逻辑论述,只是无端的谩骂,公众复读机式的诋毁,党同伐异,最后专业被揉碎,打倒在地,事实上就宣告了公众自身的思想贫瘠。另外,电影中的两句台词值得共勉。1.“试着理解并不等于原谅。”2.“思考的风,所表现出来的,不是知识,而是分辨是非的能力,判断美丑的能力。我希望,思考能给予人力量。在这些不多的时刻里,在危机时刻,阻止大灾难的发生。”

即使现在有人指出艾希曼犯下滔天罪行实则并非“思的缺失”,也并没有证伪“恶之平庸”这一普遍存在的现象。作为阿伦特思想的初步入门,这部电影还算不错,但仅仅作为电影来看,确实有些平淡无奇了。阿伦特的饰演者很不符合犹太人气质,但那个年轻时与海德格尔会面的小阿伦特倒很惊艳。全片最cool的地方大概就是最后几分钟的演讲了,这里拍得倒很符合我心中阿伦特的形象,看着演讲后那个华丽而略微落寞的背影,不由得有些感慨。

更多>同类高分电影推荐
听见寂静 窈窕马戏 安塞姆·基弗:流年之声 红男爵 裸露在狼群 斯大林格勒 云图 原罪
0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