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挥洒叛逆的青春,捍卫理想的执着,不拘一格的风格。本片60年代匈牙利人的典型写照。嬉皮士出自美国,而他们是比美国人更纯正的嬉皮士……
三十部苏联东欧解冻时期敏感题材公映片之一
第21届戛纳电影节(1968) 金棕榈奖(入围) 米克洛斯·杨索
民选的政权也会走向极端,暴力的车轮碾起来就一定会伤及无辜。农民专政起来比警察还暴力。阶级对立的大环境中容不下感性,集体主义的大旗一旦挥起,个体就是精神病院里的病人。组织敏感得不容侵犯,退群是不允许的你只能被开除。历史由统治者焚烧和重新书写。杨索的《闪耀之风》是一部对乔治.奥威尔的《1984》、《动物农场》有着极佳诠释的作品。一群人对另一群人公开的、随意的暴力,杨索向我们展示了这种演化成这种暴力的斗争与对话过程。《闪耀之风》形式上与《我的归乡路》比较接近,场面调度和长镜头首先服务于清晰的叙事,是比较好理解的作品。在《闪耀之风》中已经能看到《红色赞美诗》、《伊莱克特拉,我的爱》的影子,后两部包含浓厚隐喻的叙事形式大约即发轫于此。PS:杨索对脱光衣服跳进河里以及来来回回的脚步声真是迷之喜欢,为何?
是《红色赞美诗》的前奏和预演。其实豆瓣的简介也对,这些年轻人骨子里不就是一批典型的嬉皮士嘛:反传统、反宗教、反体制、叛经离道。1969年或者六七十年代的时候,不管中国还是美国,法国还是匈牙利,到处都是反战、文化革命、罢工、罢学、左翼等等,好像整个世界的年轻人,没有点嬉皮士的气质,都不好意思在世面上混似的。
政治音乐剧。共30个镜头。学运题材(红卫兵-大字报-马克思主义-破四旧-反动学术权威-不同派系-中央文革小组应有尽有)。故事叙事集中在一个白天,比起此后愈发充斥隐晦符号的[红色赞美诗]等作品,长镜头运动不够流畅,调度也比较单调(尽管如此已然充满了丰富的景别变化),尚存在视线剪辑和连续性剪辑
三星半。杨索镜头下的“红卫兵”,又唱又跳像在演歌舞片。依旧是杨索极具代表性的长镜头加横摇镜头,将画面内蒙太奇发挥到极致,这种不同于静止长镜的场面调度不仅不闷而且有着很强的观赏价值。特别是在现在这个随便摇一个3分钟长镜头都能被吹上天的时代,你们这些都是被50年前的先辈们玩剩下的啊。
这部意识形态讨论的电影,相较扬索的经典电影,显得抽象和实验,让我想起法斯宾德的尼克劳斯豪森之旅。一切看似含沙射影其实都是直抒胸臆的,拍法儿儿则像是改投长镜头学派的西区故事。学生一起高唱革命歌曲,代表了意志的统一、个性的消灭,并带有一种宗教祭祀的狂喜。而红歌就是无形的革命之神。
2.5星,算是红色赞美诗的前奏吧,男主角的红衬衫总让人想到无因的反叛里迪恩的红夹克。。。这是另一种意识形态之下的无因的反叛,能把亢奋的“红卫兵”们拍的那么唯美也不容易了。。。PS依然要在了解匈牙利历史演变的情况下观看,不然会一头雾水(这介绍写的什么玩意)。
杨索的移动长镜头瘾真的很大啊,看过他6,7部电影,还是没有感觉能突破红军白军,无望的人们,回乡路那几部。这部电影描述的是二战结束后不久共产主义者接管权力期间学生“革命”的故事。因为是69年的电影,结果碟上的说明说这是一部关于匈牙利嬉皮士的故事,我那去~~
典型扬索。与《红色赞美诗》类似,舞台感很强,走抽象与象征主义路线。带有个人标签的运动长镜头,拍摄的主要是集体舞、合唱(包括匈牙利版《马赛曲》)为主的群体场景。舞美虽朴素但显然精心设计过。惊奇地发现这是我第一次下载看的扬索,其他6部都是买DVD
1.初识杨索,长镜头拿捏略微生疏,学生权力更迭和高唱革命歌曲(烧书,大字报,迫害先进人士)最可怕的精神集中营奥斯维辛.40年代匈牙利已经与60年代中国文革并无二异2.男主红衬衫闪耀到泯于众人,学生革命永远幼稚鬼3.想来可笑
嬉皮。城市被青年占据。可以说是歌舞片么,通篇是青年们的匈牙利民族风的革命狂欢,以及革命对话(值得写一篇专文,革命歌曲和革命辩题)。 辩论。三个辩题:品性和历史的关系?(人类与历史)世界可认知么?基督教和共产主义
导演杨索酷爱长镜头是出了名的,不才恰好研究过匈牙利的十月事件,看这部片子中青年们的权力更迭就联想到默默无闻坐收渔利的卡达尔。看官们会说,这帮青年简直是打了马克思主义激素的渣,对了,就是这意思。
30个镜头......其中有一个最短的特写简直成了异类。相对于政治宣言和集体歌舞来说,他们内部的权力更迭更有意思,其实,年轻人放诸于政治背景之下,一切都和过家家玩游戏一样......
3.5。1.拍于[红军与白军]之后,[红色赞美诗]之前,算是杨索前期过渡之作。2.红衣男主作为跳色,光芒闪耀;而当他脱掉红色沦为庸常,取而代之的是随风飘荡的红披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