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这样的纪录片才配得上雨夜。顾城和海子的对比,就如同高更和梵高的对比(片中把以顾城为代表的朦胧派诗人们比作美术中的野兽派实在恰如其分),每一组的前者具有真实的反社会人格(贬义),每一组的后者其实有一颗温暖而闷骚的心。顾城的疯狂结局可以与《闪灵》里那个作家Jack相媲美,不仅是斧劈家人这点相似,特别是说到《鬼进城》在写作架构上故意安排一星期的每天时,着实想到《闪灵》越来越紧凑的时间线,都是自我毁灭和鬼气森重的暗示……顾城潜意识嫉妒妻子对儿子的爱所爆发出的占有欲,多么像《闪灵》里的Jack不满妻子任凭相信儿子的超能力而爆发出的掌控欲,最后顾城为了阻止谢烨离开也和Jack不让妻子离开旅店的做法如出一辙……另外,片尾顾城消失在林间小道时配的那首Adagio per archi e organo的变体非常绝+1
1.“整个中国包括从文革到现在短短30年,就是一场巨大的戏剧。以喜剧开始,是理想主义的一个开始。以悲剧发展,因为最终包括文革等等,都是在一种非常惨痛的经验之中抵达到这么一个奇怪的位置。但是以闹剧在回顾中变成了一种形象。”2.“他有一句话就是说男性在成熟之后就会具备一种暴力的倾向。这是他最痛恨的东西,可是他却恰恰地走到了他自己最痛恨的那个事情的那个里面去。”3.“我觉得新西兰还应该蛮漂亮的。后来他说365天没有变化,美丽就会变成一种可怕。”4.“我觉得很多人都好像是在制造一场战争一样。好像他如果认为他热爱顾城的诗,或者热爱顾城这个人,这个精神,那么我应该我就是敌人。那么如果他热爱谢烨的话,我也是敌人。所以我觉得但是这个事实本身,实际上真不是一场战争。它是真的人生中的一个很大的悲剧。”再看依旧是个谜。
总写、摄、画,像修缮灵魂的茅屋,若非拿去换米吃,就不在意保存,一把火烧了它,或散佚,是轻而易举的事。顾谢二人的材料多源繁芜、情理各异,这里一些讯息就显得青涩、珍稀,譬如毛像章别成卍字符绿披风,联系其人平静肃穆、又可以说拘谨不安的表演性神情,可以想见此一“行为艺术”的古怪张力,非八卦网文、诗选、文学或社会批评之类通常的文字搜罗能及,好比淤塞的水管被疏出清透的小水泡,自然值得宝贝。||电视纪录片的糙是一桩缺憾,其二,立足“纪念”,看下来是诚心痛惜兼反思的态度,故人、同行、旧友最终以“杀人犯”盖棺定论,这话题是一个大漩涡,发言质量也就无外那些,敬逝者嘛,无可厚非。初衷想看点文人相轻的东西,这上头北岛颇组织编纂了一些,唯遗憾没找见江河的身影,当然诗论诗评并非纪录片所司,因有前述的补苴罅隙,怎么也够了。
读过顾城的诗,看过了关于他的纪录片。算是对于顾城了解的囤积的热情可以暂时消退和告一段落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涌起的朦胧诗派,顾城才气甚足,但其人不好定论。这部纪录片其纪念意义从某种程度上要高于它所具有的艺术价值本身,但是它的艺术层面的设计也算是下了一番功夫的。无论是逼真的模拟情境,复现顾城手稿、绘画,还有最后一个长镜头第一视角移轴镜头拍摄的顾城北京童年时代的故地重游。黑白画质流露出一种强烈主观色彩和邪祟气质。诗人的存在本身就是和现实作对的精神悍将。当顾城对李英说:谢烨是我造就的,你是跟我一路的。诗意可以归化人,同样诗意的暴君也能够毁灭人。混淆现实和理想是诗意的无度取用的惩罚!着魔了,入境了,人也就癫了……
顾城的组诗《鬼进城》,加上技术处理的诗歌朗诵,声音充满了广播时代的气流,在一个空间回旋回旋,回到了顾城写诗的时代,迷蒙痛苦。“精美”一词瞬间跳进我的脑海里。在作品和道德之间,我的评判体系并不稳固,甚至常常动摇和为难,如果他是普通人,我必然懒于去了解他的生平,去寻找杀妻的因果。因为诗人,因为诗歌,我做出道德判断时,突然就犹豫不决下来。这是我的狐疑、寡断。所以,到底要怎么评价一个既有道德污点又有杰出造诣的人,我一直在寻找一个能让自己自洽的尺度,既不显得对普通人苛刻,又不至于对艺术家宽容?
最近看了顾城文选,觉得拍的还是不错,选鬼进城这首非常好,音乐竟然有点像墨镜王在春光乍泄里的风格,访谈里面觉得杨炼太像在说段子了,和相关资料根本对不上……迷之谈笑风生……其实顾城一直说的女儿性是不关乎性别的,但他自己却还是绕到了性别中去,想象中的纯净的女人……我一直不赞成从最后的结果来复盘一个人,这种寻找必然因果的方式充满了人类的傲慢,或者是希望躲避危险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侥幸,只能说,我们捕捉到的蛛丝马迹都是可能的草蛇灰线,或是谶言吧
我对顾城一直是有共鸣的:我从不喜欢他们叫他童话诗人,他的诗绝不是童话,而是血,和着泪。西川说的那句话很好:在孤独中,他思考着自己的存在,存在本身。这与如今困在斗室内的我几乎如出一辙。“每个人都是一个种族” 我试着相信一些简单的事情,比如明早的阳光,和昨天下午的风。在夏令时的茫然里,我缩在被窝的一角,住在罗马人兵营十几里开外,听了一首《鬼进城》的长诗,脑子里却做着童年那个叫“北京”的梦。
我张望一些我企及不到的身影,无可知对错。我们所了解的一个人的一生也许也只是其中的片段,花了时间去追逐的过程表示在死亡的路上,人人并非一样。虽人都要死,但死后被追忆的方式各不同,也许有的就被遗忘了,但有人却有许多代人前来再现、领略、审视或多此一举评判一翻。所以纪录片的意义便不再是本身的记录而已,它成为历史与未来的沟通载体,传递着一代代的灵魂力量。
顾城以北京地名写了一系列诗,其中竟有一首是写将台的—— “我的愿望因为长征的一步一驱/变得无以适从”——如果我早点读到这首诗,也许过去几年上下班走在将台路上的时候,眼前会多一点色彩。——用“长征的一步一驱”来形容上班似乎也是贴切的……组诗序言的最后一句话也让我几乎想哭:“我不知道,我只是经常唱一句越南民歌:可怜我的家乡啊”……可怜的北京啊。
顾城以北京地名写了一系列诗,其中竟有一首是写将台的——“我的愿望因为长征的一步一驱/变得无以适从”——如果我早点读到这首诗,也许过去几年上下班走在将台路上的时候,眼前会多一点色彩。——用“长征的一步一驱”来形容上班似乎也是贴切的……组诗序言的最后一句话也让我几乎想哭:“我不知道,我只是经常唱一句越南民歌:可怜我的家乡啊”……可怜的北京啊。
一个被理想主义吞噬的诗人的悲剧冲着探究杀妻真相的目的来看的看完仍是模模糊糊的但真相除了当事人谁又能说的透呢顾城的 砍鸡头 行为艺术 对于男人暴力的理解也许就注定了最后的悲剧看得出导演一定也是一个诗人或者说是一定是热爱诗歌的很风格化的纪录片叙述形式 鸡头那段吓到 喜欢那段对诗歌内容重现的魔幻现实主义
当时还是老师推荐看的,对顾城一开始的印象是他从不离头的方帽子/诗人往往是心灵细腻的,而细腻的人往往又是神经质的。就像顾城的诗一样,他真的只是一个“任性的孩子”吧。第一次看到“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就被震撼了,次次读次次惊叹。如此想来,也只有孩子才能写出如此纯真的诗歌吧。
看的时候一直在走神,无心瓜葛于顾城的感情中,也视旁白的诗而不见,径直地怀疑起80年代,这个一直闪闪发光,理想主义,自由的80年代。我突然有种感觉,觉得80年代和现在的分别根本不大,那些掷地有声的,当中被包含了多少误解与谎言,他们当然是真的,诗当然是真的,可黑夜,当然也从来都是黑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