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恐怖  纪录片  爱情  血战  大陆  科幻  美女  入侵脑  阿凡达  坚如磐石 

波米叔叔的前世今生电影

 
电影译名: 波米叔叔的前世今生(港/台) / 记忆前世的人 / 能召回前世的汶密叔叔 / 回忆前世的布米叔叔 / 记忆前世的怪叔叔 / Loong Boonmee raleuk chat / Uncle Boonmee Who Can Recall His Past Lives
影片导演: 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
豆瓣评分: 7.30
影片地区: 泰国
影片类型: 剧情,奇幻
上映年代: 2010
影片时长: 114
更新时间: 2015-06-12 23:21
浏览次数: 170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波米叔叔的前世今生电影演员名单
萨卡达·卡温巴迪 , Jenjira Pongpas , Natthakarn Aphaiwonk , Geerasak Kulhong , Thanapat Saisaymar
波米叔叔的前世今生电影简介及网友点评

布米叔叔(Thanapat Saisaymar 饰)得了急性肾衰竭,因此回到乡里,边静养边等待死神来临。在乡下,他每天安静的吃饭、纳凉、看家人劳作,一个清凉的夏夜,布米叔叔、侄子和妻妹在院子里吃饭闲聊,布米叔叔去世很久的妻子竟然出现了,和他们诉说近况和多年思念,稍后,布 米叔叔失踪很久的儿子也出现了,变成了一只红眼黑毛猩猩,却没有人受到惊吓。阴阳相隔的几个人平静地拉着家常,平静的果园,平静的微风,蜜蜂每日平静的劳作,发生的一切事情都那么自然,每个风景都早在那里了,每个故事都像一个梦……

好看的勒,最喜欢的地方是人们对待鬼魅幽影的自然态度,既不是恐怖电影的一惊一乍,也不是动画里的和谐大家庭。好比小时候听故事,开头只用一句“从前有一座山”和“long time ago”,意义和逻辑的缺失为电影的体验留出空白,也让叙述在不透明之处抵御着种种民族志特色式的观看欲望。人物的漫不经心则扎根于时间流逝和空间转换的短暂定格,生死轮回中人成为一种突然闯入的生命体验。不过我对这部电影的体验和对这部电影风格的体察又是建立在对泰国的不了解上,所以突然出现的政治符号并没有引其该有的效果。这种不透明性的暧昧容易走向明信片风格,不过詹姆逊的民族寓言没有看到知识分子的西方言说者身份,正如这部电影里藏匿的一些趣味幽灵,显而不露却是底色。另外,这部电影很好玩哎,我本来都做好看闷片的准备了,结果中间看到宫廷剧

波米叔叔的前世今生剧照

自己看的第一部泰国电影。是有疑惑东南亚的电影都是如此慢节奏,潮湿色吗?又是什么原因形成了这样的影片风格?某豆友的评价一解我在阿珍和和尚结尾处分身的疑惑。阿珍从洞穴而出,和尚淋浴洗净肉身。二人的分身让人分不清他们是生是死,是躯壳还是灵魂,而贯穿全片的人与鬼魂的联结(再现与拥抱)主题,无疑在这个片段里得到存在意义的显现。以电视为代表的数码媒介本身是跨越着时间和空间的,人与鬼原本最为重要的生死界限在这一刻被打破,影像无限倍的延长了人的生命,生与死在影像面前不在是最具隔阂的界限。而影像所呈现的内容:战争,正是以人类为主体的无限制造生与死的活动。一方面在抹除,一方面在呈现。而这样带来的结局便是关于人与动物(波松与鬼猴),男人与女人,出生与死亡(众人回到洞穴),过去与未来(公主与鲶鱼)全然的随意。

波米叔叔的前世今生剧照

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 ลุงบุญมีระลึกชาติ (2010)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看了大半以为是老挝语 为什么电影里的泰国语和这里泰国人说的话完全不是一种语言?喜欢开篇镜头中的水牛 后面月光下森林里穿行那段 瀑布 潭水 和白色的小鱼 好像能感受到自然中的神秘力量 各种人在这个世界平静的生活 干活儿 聊天 看电视 吃饭 没有什么故事 也没有什么深奥的道理 结尾音乐结束后还有收音 看完电影已经忘了他们的对话 心情很平静 喜欢这部电影看完了电影我走到阳台上 把所有玻璃窗打开 窗外的树林和大片阳光 然后带着铁犁去林子里散步 这片林子我走过几百回 今天天气很热又干燥 野兔和松鼠都懒得动 秋天下雨的时候有种卡拉瓦乔式的美感

波米叔叔的前世今生剧照

我是真的没看懂,最后出现字幕的时候,我真的懵逼脸。还好这一次看电影去瞟了一眼简介,不然真的看不下去。不过看了一个影评后,有点想再看一次,特别是那一份落叶归根。影评摘录如下:那些静默的山林,绿油油的树叶,在阿彼察邦的镜头里都显得那么宁静,仿佛具有一种灵气,能够读懂人世,能够抚慰人心。老衲在观影的过程中突然有点明白,为什么人要落叶归根。现代医学纵然能够帮助我们解决很多疑难杂症,但是回到自己从小出生生长的地方,人仿佛轻易就和天地万物接上了信号,拥有了力量,可以安然地迎接命运。那些花花草草也都是我们生命的一个部分。构成了我们每一个人气韵的微妙组成部分。阿彼察邦是深爱着他的故乡的。他的故事虽然闷,但是他的眷恋却极其浓厚。

波米叔叔的前世今生剧照

一次对于影像的大胆尝试,缓慢的节奏,流畅的跟随长镜,以轻柔的笔触勾勒出布米的最后时日,期间伴随着对过去的追溯与反思,对未来的幻想,以及有关前世故事的追忆,几乎没有完整的叙事,只是简单日子中发生的种种生活碎片的堆砌,当布米的家人一位位出现,简单质朴的对话引发对于人生、哲学、乃至政治的讨论,踏入如子宫般的洞穴,布米也走到了人生的终点。观感上很奇特的一部影片,脱胎于泰国的奇幻故事,大量的超现实手法与隐喻,这注定是一部难以理解的电影,触及方面有许多但也都是浅尝辄止,尽管如此,影片在影像与长镜头的使用上仍可圈可点,影片中的定格影像更是颇有新意。

波米叔叔的前世今生剧照

一以贯之的泛灵论联想到前阵子一个实验性极强的展览,在野外为动物放实验电影并记录。阿彼察邦追求极致的自然风格相当大程度上展现东南亚风情,嵌入的宗教(轮回、救赎、图腾)和超自然(亡灵、野人)又给最极致的自然风格带来极强的文本张力。波米生死的因果论和最后追求完全「去人类化」(不男不女、不生不死)的结局是否隐喻当权?野人的意向实在不知道如何读解,至于人鱼交换的场面,大概鱼是文化图腾,献祭仍然以去除人类特质为前提。多处烟雾的出现猜测与传说有关,子宫洞穴一段的视觉母题太棒,人眼和月亮作为瞳孔居中的画面互文。

不及《恋爱症候群》和《热带疾病》。符号和意表过于具象和直白 虽然降低了观众进入的难度 但是意韵大打折扣。本片值得与《恋爱症候群》联系起来比较 相较于后者绵延的渴求执念 本片更多的是死亡来临前对不可追不可求不可得的释怀和接纳 充满禅静平和。结局大大扳回一城 肉与灵的分离 让角色跳出这一世的桎梏 得以抽离地审视自己。妙!一个有趣的点 是导演心中 摄影的绝对真实。布米叔叔的儿子追寻灵物 以摄影捕捉到它 最后甚至变身为它 阿彼察邦显然将摄影这一艺术形式赋予了一种神圣的生命力量 推向了极高的位置。

8.5电影用一种缓慢的(固定机位、镜头长、说话慢、大量空镜头)、神秘的(画面偏暗、色彩饱和度较低,背光拍摄使画面布满大面积阴影)、富于神话色彩、带有冥想性质的语言,与佛教的轮回时间观和因果论,表达了对泰国当下与未来军人独裁局势的危机感,渴望逃避充满政变的混乱局势。宗教无法带给灵魂真正的安宁,剩下的道路唯有回到、深入个人的今世的过去、前世与灵魂深处。摄影基本上都是固定机位,每个镜头都偏长,略显保守但流畅,并很好地表达主题与作者的时间观。摄影机离人物较远,使人更容易沉浸在林间的幽深神秘中。

第4500标记,总算是看完了这部电影,而这也是我关于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的长片初体验。深不可测的密林之境,自然与生活神奇交融,人在死之前总能看到些奇幻光景,让失去之人回归,人世的伦理因为与自然接触而变得简单纯粹,也因为与自然相隔而变得神秘圣洁。极简的表达,加入奇幻元素,就能变成东南亚文化心理展示,这是来自自然的馈赠。能理解,但也需要看解读了~

4.0 第一部阿彼查邦,特别喜欢波米叔叔去世之前的部分,神秘主义的气息不断的吸引我看下去,公主,鲶鱼,鬼猴,关于死亡,灵魂,转世,如果空谈这些虚无飘渺的概念就十分空洞,电影把这些装进最具生活气息底层生活中,就好似有了线的风筝,可以飘得很远,也总能回归实处。但是我非常不喜欢结尾,和尚洗澡吃饭灵魂出窍,还配了一首很好听的歌,一切都说得那么直白,让前面所有的神秘气息消散殆尽

8.5分左右。非常好看的一部电影,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魔幻现实主义。要问我完全看懂了吗?当然是没有的,但至少在我的理解里面翻译成《布米叔叔的前世今生》更恰当,要不然目前这个倒霉名字,既误导人难以理解电影内容(我就一直在等,啥时候召唤啊?结果……),又很难让人记住。影片内容有点像《四次》,不过更晦涩,且更瑰丽。至于说,到底影片人物的关系是否通过梦境提示了,那就仁者见仁了。

要在这样闲笔织成的作品里谈论艺术文本的问题 就显得很可笑 你能真正地进入一种世界 而不是作为第三方视角在观察 它不试图说清任何事情 不试图链接任何观众 对于意义的讨论 何不多余 能看懂的人自然得其道懂其妙处 甚至可以作为人与人之间的区隔边界 神秘的森林 星空宇宙似的洞穴 即便剥离开政治隐喻也毫无影响其影像魅力 长达一个多小时的蝉鸣 才显得第三世界格外静谧

我们无法在他的电影里依赖某种奇观,就好比我们不能以猎奇为由揣测本片获得的赞誉。它留下的只是茫然、惊异、哑口无言,和一个影像的“测不准原理”:当你审视它时,你什么也看不见;可当你望向别处,一切都丰富了起来。它仿佛暗自地在我们的生活里扎下了深根,而这种“余光之观看”,这种世界交融的感受,又和影片里人们的经历相似。平行世界的暗能量就在彼此的凝视间相长相消。

更多>同类高分电影推荐
预兆 正午显影 情书 假如爱有天意 假偶天成电影版 69两头勾 红色生活 女拳霸
0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