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何佳俊与离婚妇人张文娴相恋多年,因为年龄悬殊而遭家中反对,遂有离港之念,澳州准其移民申请之日,他央姐姐敏贞代向父母说项,冀于远行之前得父母谅解,与文娴共进晚餐。
敏贞为思想前进的女编辑,与画家男友亦陷入感情危机,常为九七阴影的去留问题而生龃龉,近日又因北而欧 女曼莉芙乌曼访港诞责骑驱逐越南难民而忿忿不平,决定去信反驳。
文娴获悉去国障碍己除之后,突然对前途充满畏惧,竭斯底里,令敏贞非常同情,而在她费尽唇舌之后,终于母亲首肯,接待文娴。
这是六四后的香港,雨云密布,政治神经紧张,敏贞探访好友卓妮,一看到她摆布的“核电女神”讽刺舞剧,听她追述在北京的六四经过,心有戚戚,她访寻昔日的阿家恩人,以殖民地为家,决与香港共存亡的香港立法局英籍议员杜叶锡恩,但仍难释其迷惘。
另方面,惴惴不安的文娴,尽管谨谨慎慎地会见两老,依然弄得不欢而散,心理失掉平衡的她,又竟在离别派对上,与佳俊弄出自杀惊魂。
但尽管爱情无奈,世情难测,浮世中的梦者,仍是在希望中苏醒的……
六月的迷茫后,每个人都再度疏离。“除了咬紧牙关继续向前走,还有别的选择吗?”既是爱情的前路,也是香港的命运。与很多「九七」电影不同,这里试图点出英殖也并非出路。中国人理解不了香港,外国人也理解不了Hong Kong。“香港在冷战时空下处于左右之争的局面,甚或在讨论香港的前途问题时,「香港」也没有言说的位置。” 电影选择散文性的表达,拼贴纪录片影像,一封信件于细诉间层层剥离开港岛百年历史,使其得以被重新审视与理解,并以此思考这片土地长久无法摆脱的,来自东西方的凝视。“历史事件不再单一,而是换以互通、相连的方式呈现,重新成为「我们」的历史,寻觅主体也变得可能。”“我们一直是这样的一只坏耳朵,旧中国与新时代私通所生的野孩子。” 站在此刻,那时仍肯盼望的「美丽新香港」已成浮世禁曲。
《浮世简》后改名《浮世恋曲》,串起全片的是后期越南船民在港被强行遣返的问题(80年代末)。也斯说得对,陈令智怎么看也不像是新界杂货铺老板的女儿。父女对话好像陌生人互相寒暄一样。也斯对这部电影的态度是比较批判的,认为讲香港讲得太顺畅了,似乎只有一个香港,一种声音。看了电影后难免认同,不同的角色的确都表达了同一种观点,即:香港不能对英国、西方其他国家、乃至中国抱有幻想和依赖,香港的发展要靠自己。乍一听感觉很有道理,但是影片最不对劲的地方可能是忽略了美学和叙事上的一致,这点还没有想得很清楚。虽然如此,我还是觉得女主角陈令智给Liv Ullman的信(尤其是开头)本身有点意思。
是essayistic港產片中最好的吧。我們永遠都在writing diaspora,writing diaspora文字上最好的翻譯當然是「寫在家國之外」,反正此地只有「之外」與「之間」,就像這部戲裡面,between 1989 & 1997; between HK British passport & Chinese Return Permit; between departing & staying; between Calvino & Xixi(片尾的致謝真的有西西啊!所以真的是在看不見的城市和我城之間)
某種意義上與黃碧雲的「失城」互補 出走前後的不寧 頑抗 崩裂交相輝映 痛苦的焰火在失城我城浮城的並置下愈燃愈烈 無非從更加現實地複述那一句「沒用的 我們走到天涯海角也是一樣」 但是否真正存在天涯海角 趙眉在異國有星的寒夜裡問「你記得港大化學大樓外的草坪 那時我們總在那里想 什麼時候才有一個我們的家庭 點著燈 像星星」 在具確鑿時地的回憶裡 移民或說是尋找新世界的人完成了對自己的反諷 而非於自身的圓夢
三星半 明哥这段姐弟恋和主题有些割裂 又占据篇幅多了些(还是说婆媳关系隐喻陆港哈哈)陈令智在里面很美 和叶锡恩的对话戏以及耳朵的设置比较巧妙 对香港的城市运动镜头有为数不多的灵气 一些台词和表演、争吵戏的承接又略显粗糙 殖民、学运、遣返移民、九七 最终落脚于香港的自我探索上 像台词说的“九七之后再看这个故事” 尤其是雨伞之后 也许能看到此中复杂性的更深一层 即历史的遗忘和避让是新的历史问题的开端
节奏很慢,画质很差,各种言外之意呼之欲出。香港这样一块小小的地方,被动地被历史刻下了诸多痕迹,但直到被推到时代舞台的中央,才猛然意识到连自己都说不清楚自己是谁,更不知道该往何处去。在这样一个不安的关头,导演很有气魄,居然找来了杜叶锡恩,简单一番话就让问题豁然开朗:我会留下来,因为我与历史有约,我穷一生之力,为了让香港变得更好,我也希望看到未来的吉凶。//另外配乐也很赞。
影片带着强烈的政治色彩。时间点在香港回归之前,移民潮的旺盛时期,影片将香港人民对未来的迷茫不安以一个家庭两对情侣的视角展现了出来。但也正如结尾所说,其实最终命题说到底还是“如何让众生在这浮世之中,重拾家园”。爱情是如此,对于所有香港人民,也是如此。即便无法得知未来,即便有人不看好这个未来,但只要“两人彼此相依”,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片名To liv(e),即是对丽芙乌曼谴责香港的回信,也是展现那时香港人民的一种生存状态,身份的双重矛盾,对未来的未知恐慌,传统观念的糟粕,对禁锢的同情,此类电影在那些年出现不少,但本片以回信形式展开还算新颖,但大量信息内容都靠台词推动表达并不高级。陈令智外表太西化,表演虽自然流畅,但拿下金马影后多少还是占了题材优势。
还有何时比当下观看此片更能体会三十年前港人对于前途的忧惧呢?金马一贯待见政治文艺片,97前后曾颁出两尊女主角奖表态or致意。如果说后来李丽珍的胜出更多源自同侪衬托,这次的陈令智干掉《无言的山丘》之杨贵媚和《新龙门客栈》之张曼玉则让人迷惑。电影整体亦如女主最后表现出的些许谨慎的乐观,感觉连说服自己都嫌牵强。
2015.04 武汉回南京的动车上& 2017.01 家中。表达政治思考的故事却用了清新又略诗化的方式呈现,所以看起来不仅不枯燥教条沉重反而很精巧很耐人寻味。陈令智自然流畅又生活化的演绎很精彩,这样的题材和角色本身就很有难度,她用了很自如的处理方法,让敏贞这个角色立体可信。说她水后的人可以闭嘴了。
艺术价值三星,重要的是影片的历史文化价值。最初在也斯的《香港文化十论》里看到这部片,当时还没喜欢上小明。现在回头来看台词和书信仿佛成了谶语,90年代初的港人思考的是如何在那个夏天之后重新拼凑起希望的碎片,反复循环的《禁色》唱尽年轻人的失望和迷茫。有一种民胞物与是跨越彼岸送来粮食和水,不该被遗忘。
導師推薦的,她認為該片有別于“表姐”系列對大陸的嘲弄,亦有別于《似水流年》《八兩金》等的認祖歸宗,是港人在八九之后對其cultural identity較為多層面且切身的反思。影片對港人的九七情結和自我“難民化”的政治悲情都有較多展現,雖然我理解起來仍是隔閡重重。許多鏡頭運用的喻意頗為明顯。
2015.04武汉回南京的动车上&2017.01家中。表达政治思考的故事却用了清新又略诗化的方式呈现,所以看起来不仅不枯燥教条沉重反而很精巧很耐人寻味。陈令智自然流畅又生活化的演绎很精彩,这样的题材和角色本身就很有难度,她用了很自如的处理方法,让敏贞这个角色立体可信。说她水后的人可以闭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