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理发师艾迪(Billy Bob Thornton 饰)的生活平淡无奇,在百货店担任簿记的妻子多丽丝(Frances McDormand 饰)和他貌合神离,艾迪凭丈夫的直觉断定妻子与其老板戴夫有染。一日,艾迪接待的一位客人大肆吹嘘新兴的干洗生意,并拉拢艾迪投资,不甘在小镇寂寞一生的艾迪决意入股,并向戴夫发出了匿名威胁信勒索以获得资金。艾迪如愿收到封口费,但事情很快暴露,戴夫找到艾迪泄愤不成反被杀死。戴夫之死导致多丽丝入狱,艾迪反而未受怀疑,于是他超脱于事件之外,每日只靠少女贝蒂(Scarlett Johansson 饰)的琴声打发时光,不久一场车祸让事情急转直下……
本片获2001年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2002年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摄影奖,伦敦电影协会年度男演员、最佳编剧等19项褒奖。
第74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摄影(提名)罗杰·狄金斯第54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乔尔·科恩第54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最佳导演乔尔·科恩
8.2。科恩兄弟的黑白片。当年戛纳最佳导演。并不热闹,甚至有点拖拉,乏味,缓慢,但回味意境无穷,越回味越有味。40年代二战结束前后,小人物理发师,烟不离嘴,面无表情,没有笑容。想改变生活,抓住了一次怪异顾客透露的机会,投资干洗生意,当时还没有人认识到其价值。为了筹资,他去勒索老婆的老板,给他戴绿帽子的人。顺利成功。没想到后面阴谋泄露,争执中他杀死老板。一切变得更荒唐,黑白颠倒,事实颠倒,世界上所有东西都跟你想的相反。。。。包括那个他认为弹琴有天赋的女孩。最后,干洗商人的尸体被发现,本来跟他无关的谋杀案,却把他送上死刑座椅。荒诞世界的荒诞解读。科恩最不热闹的电影。
看的时候想起《美国丽人》,也可说是男性的中年危机,带有反省人生的独白,内心的躁动,最后莫名其妙地死去。但这片当然还是明显带有科恩兄弟风格的烙印,特别是——剧中人物往往身处一个复杂的漩涡之中,有时虽然自己努力挣扎,但事情的走向却不受自己控制,最终迎来一个事与愿违的结果。不像中国的很多故事(尤其是宫斗剧),主角似乎立下目标后就是一路打怪升级,实现目标不说,还能保持自己纯洁不变。同样是呈现小人物的命运,在科恩兄弟这里更有几分悲喜剧的意味(那当然不是为了“恶有恶报”的道德劝诫),又在这悲喜交集之中呈现人性。
压抑的故事,压抑的人物,压抑的黑白色。观影过程中唯一有趣的事,就是根据科恩兄弟电影的一贯表达规律猜剧情走向了:看到镜头给了戴夫的雪茄刀特写,就知道他肯定会死于这把刀;看弗朗西丝·麦克道曼饰演的妻子两次说戴夫是“大傻瓜”就知道她深爱着这个吹牛大王;法庭中法官出现,被告却没有出席,联系到多丽丝过于平静的表情,立刻猜到她自杀了……唯一有些意外地是斯佳丽.约翰逊饰演的少女贝蒂表面清纯,实则放荡的本性。不过,科恩兄弟的电影中又怎么会出现完美的人呢?!所以这个反转并不太出人意料。
至高杰作,科恩兄弟是少有的让我觉得光凭剧情就足以立足的导演,更何况这次的台词写的很好,好到就像不带吝啬地扒自一篇黑色小说。不是简单的黑,还有穿插的白;不仅仅是扣人心弦的悬疑,还有怪诞的幽默感。生活是如何像这样一点点把人陷进去的呢?明明自我感觉被置之度外,却又不得不被残酷的拉回其中,就像那个飞碟,生活总是荒谬的,科恩兄弟和加缪还是不一样,他们永远对人、对生活有信心,无论一个故事的结尾被他们写的多么绝望。
藉助科恩兄弟的這部與加繆《局外人》有密切思想和形式聯繫的影片所提供的視角,我倒是得以更好地理解顏丙燕主演的《萬箭穿心》(2012):普通人為了報復對象的背叛而只是做了一件小事,就引發了不可控的嚴重連環後果,把本來只是死氣沉沉的人生徹底推向死局,兩部片子都以宿命論式的悲劇陳表人生的虛無與荒誕。本片的光影語言運用非常出色,經得起進一步拉片。2020年5月9日凌晨於海甸島家庭影院,疫情家庭展映季場次五十二。
可能会是我最喜欢的电影之一了。镜头非常美,不刻意的美。一根一根的烟,忧郁的眼神。剧情很饱满,跌宕,但是这个人,和背景的钢琴曲,好像是超脱出来的,就像名字所说he wasnt there。你“做”了这个,“做”了那个,每件事情都产生了一些后果,但是你后悔吗,并不,因为这些事情只是发生了,它们本身并没有任何意义,就像你活着也没有任何意义。这是一个对意义的讨论,对现代性的讨论。
贝多芬跟这种黑色冷酷的风格绝配金雕细琢的黑白色调危机婚姻与倦怠人生,引发的一场生活革命,一种哲学角度的因果轮回的思考小人物的挣扎与无奈科恩兄弟的编剧叙事布局能力让人仰视比利·鲍勃·松顿表演很酷,一语不发的叼着一根烟的形象令人难忘,全部的戏都在眼神、动作里。看起来十分的沉默,但体现着一种压抑的激情,那种洞察了一切而又无法挣脱的无奈就在举手投足间
只有ufo才能救现代人于生活的牢笼,这就是科恩兄弟的人生观吧。死亡是这牢笼的最坚不可摧最天衣无缝的一部分。从头到尾的悲怆奏鸣曲为荒谬又无常的人生伴奏再合适不过了。一本正经地发飙是科恩兄弟的logo,所有人都有点蠢。一个非典型凶手的塑造,局外人和洛丽塔的结合。黑白光影更有力度。“他是一个现代人,他就是你们镜子中的自己。”科恩兄弟真是我的菜。
实在是,太美了。虚假无比的美。真希望卡波特的《冷血》能拍出这水平。重复“拍肩”的身体动作拉开人物性格;大量具疏远意义的单人中近景镜头(而斯嘉丽演的女孩总是全身镜头,给予一种灵动之美);一些极细微的摇镜迅速将画面中的主客关系互换、去人性化的平移镜头与女孩一起遭遇车祸的旋转镜头对比……反思的和挑剔的刻意排布把自然的和浪漫派的风情都冲击尽散了。
科恩兄弟中比较冷门的一部,有一点点悬疑的气氛,但游不完全是这种题材,感觉两兄弟的风格确实有点说不出来的哲学感,和之前看过的醉乡民谣一样,也喜欢聚焦在一个小人物身上,又感觉观影过程中有一层厚厚的文化壁垒,知道想表达的东西很多,却又无法很明确的说清楚,另外中途ufo出现的那段确实相当超现实,可能最喜欢他们的作品还是大地惊雷和巴顿芬克。
米国barber住房都比别国的大~Ed在自家门口跟Walter聊天时的蛙声收的好爽~中年糙哥磁性低沉的音嗓~血迷宫的情节形变~配乐是贝多芬?科恩兄弟念旧的吧,喜欢循环用一些合作过的演员,没记错的话伊桑科恩本科写的是关于维特根斯坦的论文~台词里的一句:they''retakingitseriously!抓错人是够serious~
今天第二部科恩片。不得不说很喜欢黑白片的质感和那种自我独白的开场。这个沉默寡言烟不离手的barber看上去平淡又无趣,生活缺少趣味,但感觉他也甘于这样平庸下去。不知出于什么样的动机,他突然想要投资干洗店业务,并且用勒索的方式得到启动资金。然后一切失去控制,生活开始展现它荒唐的一面。我不知道这个片子想要表达什么,但还是很喜欢
科恩兄弟这部文本真的太强了,从头到尾,每一个细节都是存在主义的荒谬感,反转都特别科恩。文学性比之前看的高出不少,并不晦涩的符号意象隐喻,延展空间。一个貌似局外人式的人物,却终被自我与周遭吞噬。拍得也特别好,光影没得挑,好几场戏都有冷咧的诗意,特别是正中间那场。全程是贝多芬的悲怆第二乐章,可能也找不到更好的注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