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上海科影厂 制作
吃中午饭时候看的,30分钟,还挺短,再长也看不进去了。不过制作真的挺精良的了,道具很有未来感,比现在已经实现了的东西有未来感。里面提到了电子计算机,妈耶我小时候怎么没看过这片子,要不也不会到了初中上了电脑课才知道计算机这个东西。
见识了,60年代的儿童科幻 / 开头的北国雪与旁白,梦回千禧年的光盘教材 / 对于未来都市的设想挺有意思 / “科学家”和“小朋友”仿佛是独立的物种 / 那时候就有延时摄影了吗 / 想想三年后本片会遭到怎样的鞭笞就觉得魔幻。
哈哈哈我的麻,看这个电影想到以前高中有个传奇学长,据他说高考前一天还喝啤酒,考了全省第一,到北大学了物理,还去美国研究人造太阳。今天百度了一下,竟然转量化投资研究了。。。在这个圈里混希望能见见大神学长哈哈哈哈??
儿童科幻科教短片,对未来科技的想象力非常的不错,但可惜最后是以做梦结尾~拍这片的人应该只是想教育小朋友要热爱科学,但是对科学的反思我觉得也很重要,这样强行改变气候的小太阳真的不会带来更大的环境问题吗?
青少年科幻题材电影,希望发射卫星小太阳,改变当地气候,使北方能四季长春!让人佩服的是,并不是完全的空想,而是有理论依据的,佩服佩服!短小精悍的31分钟,青少年少先队员们的精神状态也好呢!
儿童科幻片在那个年代已属不易。小太阳的想法,也就是现在我们谈论的戴森球的雏形,并非无稽之谈。对恒星能源的利用率越高,也就体现出越高的文明程度。(带有色眼镜和狭隘世界观也是反映素质的差异)
可怜我21世纪的人看不懂60年代的科教片……评论有人说“儿时想造小太阳的小朋友,说不定现在就真的在搞小太阳(可控核聚变)”,真的有点感慨。那个时候感想、能想,对于孩子来说太宝贵了!
历史文献意义大于其他,作为儿童科教片,把里面的儿童角色换作成人反而会更加合理,但儿童作为一个启蒙和理性的最开始阶段的主体弥合了无限膨胀的国家叙事和工具理性想象中的现实缝隙
建国后第一部科幻电影,呼应当时“人定胜天”的政治号召。空中汽车,机器人,可控核聚变,反物质,概念上就很硬。毕克解说,音色洪亮。刘慈欣坦言其小说《中国太阳》有受此片影响。
经历了最困难的低谷,急需科学和光明未来鼓舞信心,无论是对飞天车的憧憬还是对科学家的正面塑造。不过给红领巾看的科教片,居然用了轨道力学和原子结构那么深的指示,好难哟。
有點像教育電視,場景和小朋友的校服都好精緻,隱約看見了57年前的街景,1963年的國產兒童片能充滿如此想象力也挺超前了;可惜這半小時還是有點難熬。
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彩色。毕克,负责旁白,还饰演科学家。1960年代,就希望和机器人对话,60多年后,对话还是双方的自说自话——真的很讽刺。
“吐嚎”打卡,早期中国科幻电影,已经算优秀了,只不过里面学生的校服是不是前卫了些,要知道都2020了中国大部分学校的校服还是运动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