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赵书信(刘子枫 饰)做了那么多年的工程师,总算被升职成为了局长,然而,令他没有想到的是,等待着他的却是排山倒海般的各类文件和开不完的无聊会议,令他感到窒息。灵机一动之下,赵书信做了一个和他样貌一模一样的智能机器人,将自己不愿意参与的工作打发给这个机器人做,每一次,机器人都能出色的完成这些任务,没有被任何人察觉出破绽。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机器人的个性开始变得愈发张狂,它渐渐的渗入到了赵书信生活的角角落落中去,甚至开始企图插手主人的感情生活!察觉出异像的赵书信找到机器人和它谈判,要么唯命是从,要么就要被毁灭,面对这样的选择,机器人竟然发动了叛乱!
第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照明(提名)
黄建新是深谙电影建筑学的导演,他显然知道布景的布置会怎样影响观众的观看之道,红绿交错的压抑之感渗透出无言的恐怖,人一脚跨进现代性的大门,一身就已经置入一种错乱的生活,行为动作都被现代性社会编码,像是被设定好的程序,就等着被人触发,像游戏里的小人一样按照划好的道路前进,女秘书是彻底被编码的符号,因其被编码,她自身成了符号系统中的一员,被纳入符号系统中的一员,时时刻刻监视着其它符号沿着既定的轨道行进,而局长努力脱离了符号的身份,女秘书因此对代替符号的智能机器人感到不适应,因为机器人本身是无意识,难以被变成符号中的一员,这种不适应反而激起了女秘书对自我的审视。结局模棱两可,并没有详细说明这到底是一个梦呢?还是智能机器人取代了本体。无论是何种结局,都不难发现,无论是本体还是机器人的局长都不适应情况。
【7】看似在警示人类和智能人之间的未来趋势,其实在讽刺官场甚至社会现象。局长要求智能人绝对服从自己,不能拥有自己的思想。放在部队里,就像长官说的"不服从命令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放在官场里,"不服从党的官员不是好官员";放在古代,局长的思维就是帝王的思维。所以《错位》讽刺的不仅仅是官场更是社会。智能人说:“我发觉你们人类很怪,你们给自己制定了很多条文,但在内心深处却只希望别人遵守。”智能人虽不明白人类为何口是心非,但他自己却正在步入这个圆圈之中。局长总是说"如果你不……那么我就毁了你。"当自己的命脉掌握在别人手上,那么口不对心便由此而来。当智能人越来越像一个人类,开始抽烟、喝酒、打架,他看似越来越爱这个世界,其实是沉迷在这个氛围之中,换一句话说他爱上了权力,越来越腐败,逐渐官场一体化。
黄建新与刘子枫继《黑炮事件》之后又一部合作作品,也许是延续《黑炮事件》的人物设定吧,不过本片中赵书信已经当上了局长,成了领导。影片虽然挂着科幻的外衣,讲述智能机器人的故事,但核心仍然是讽刺官场上的形式主义和文山会海,这也算是对前作的延续吧。本片几乎可以算作是刘子枫的独角戏,他一人分饰赵书信和替身机器人,还有不少这两个角色的对手戏,很多同框画面非常自然,但并不是采用替身演员加镜头角度去实现的,本片在实现一人分饰两角的特效摄影上还是相当厉害的,基本上看不出破绽。本片的场景色彩和构图,也很前卫,非常有设计感,包括赵书信的住处、去往办公室的走廊等等;影片中的两个配角也是熟脸,分别是“蒋委员长”和16岁花季中的“童老师”;女秘书虽然不脸熟,不过冷艳的气质倒是演绎得不错。个人评分7.9分。
社会主义赛博朋克的冷门分支哈哈社会讽刺到没什么(如果不是我们现在还保持神经敏感的话)。梦境里回头看见老子执着经卷在大漠边看疑似rap的mtv,那才真的是中式科幻与改革开放的完美融合。中式科幻真的是不管在文学还是影视领域都有与西方完全不同的一种视角。有种“物我合一”的先决视角,甚至对自己造出的物都是“父”而不是“主”的感情。所以对机器人的幻想,一开始就是一个狡猾和调皮的形象。这种逻辑失落太久了,整个世界都在随着西半球的“物我疏离”逻辑进入现代化,以至于这也成了全球现代化趋向。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些学者认为解决现代精神危机的出路在东方,也不只是国内嘲的自我幻想,是有现实依据的。但是,历史不可逆,过去不可追,再亲切,在目前全面西化的走势下,也只是天真幻想一下罢了
很难想象这是上世纪的中国电影,在红色的思想洪流中,真的难能可贵。构图、颜色、布景、道具等具有一种前卫的装置艺术色彩,并且有一种枉顾现实的大胆。片中真正的潜意识(梦境)段落只有一个,但由于这些前卫的因素,全片都笼罩着一种超现实的色彩。主题同《黑炮事件》大同小异,可以算是姊妹篇,赵书信这个古板知识分子的角色当了局长都没有架子,连小秘书都大有与其平起平坐之势。片中还玩了《黑炮》中的梗,很是可爱。由于闲笔太多,导致结构松散,但是精妙的摄影(尤其是构图和光线)硬生生提高了观赏性。主题包括但不限于人工智能、统治者意志与自我意识、官僚主义、伦理道德,还借小杨讽刺了一把直男。但可惜远没有《黑炮》深刻和内敛。不过,我们缺的就是这种张牙舞爪的劲!
没想到中国还有这么好的科幻片,对于体制的讽刺,对于人性的揭露,对于人机的哲思都有展示,无论剧情稍显单薄,还是某些方面没有足够深入,都是一部值得肯定的作品,它起码为国产科幻片树立了一个榜样,那就是不用特效和场面,科幻片也能做到精彩和耐人寻味。另外一个有意思的是,就像戴锦华所说的那样,以张艺谋、黄建新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总是习惯于讲述父与子之间的关系,他们从弑父行为的伤痛中走来,因此总习惯在自己的作品中植入父与子的概念,这无疑为电影的社会性又进一步拓展和深入,也多了一重解读的空间。唯二不适应的就是美术做的仍不够完美
太有趣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赛博朋克,弱化科学逻辑的演绎,主张推论与思辨,借科幻之壳社会批判结合。本质是政治惊悚片,体制对人的异化/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通过嘲讽的、调侃的方式外加表现主义的风格淋漓尽致地呈现:“用散乱荒诞的情节和畸形病态的人物,以一种残酷的黑色幽默来对抗荒诞绝望的现实。”失去自我的知识分子与追寻存在的人造人之间不可调和的悖论,不同于一心扎入不可见“过去”的乌托邦构想的同代作者,黄建新的人物是生活在当下、漂浮于城市中、在梦境中表露心迹的现代个体。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以现在科幻电影发展再从故事内容来分析毫无意义的,仅从80年代同期的科幻电影来看,其对于克隆人科技会到来的问题已初见端倪,然而仍有进一步延伸,即科技的度的平衡。度有限,然而人的欲望无限,如此之间便产生了矛盾。当时还没有《攻壳机动队》《银翼杀手》等科幻电影,对于未来科技问题的展望还停留在基础的可能阶段,有较早的著作《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的思考,相比之下《错位》不仅止于科技,更蕴含着对于社会现状的大胆讽刺,令人惊叹。美术风格更是极具特色,有赛博朋克的雏形所在,后现代意味浓烈。
一口气将黑炮事件和错位看完了。从这部片子里看到了导演的成长,相较于黑炮事件,风格化,类型化有了长足的进步。画面中多用高饱和度,强对比,强光进行风格化上的尝试,让该片在科幻类型中有了多种解读空间。故事内核相较于黑炮事件,对于某些东西的批判降低了许多,也许上一部影片的妥协对黄导有很大的影响,促使他不得不在个人表达上退了很大一步,但是这种让步并没有让该片减色多少,相反,对于普通观众来说有了更多的友善,多了许多娱乐性,同时还附带一部分的讽刺味道。
1.HD4K,一波多折的观影经历;2.腾讯视频上的渣画质老版本时长01:24:13,爱奇艺上除此之外有个独家修复版时长01:28:27;3.本来还为1986年有这么一部豆瓣8.1分的国产科幻片感到惊喜,可终于观影后却略显失望:电影的设计感过于浓烈,叙事节奏缓慢,情节性比较弱,逻辑又有欠缺,……,导致我看片过程中不时出戏。光怪陆离的灯光摄影在我看过的国产片中还挺少见,颇有些B级惊悚恐怖片的感觉,对“文山会海/官僚主义”的讽刺倒还不错。
《黑炮事件》续集,赵书信翻身做主人,当上了局长。本片重点放在讽刺党政机关的文山会海,会议没完没了,犹如电影里局长办公室的门,一重又一重。看完本片,大为惊讶,虽然是一部软科幻电影,但电影超前的涉及了人工智能的主题。并且人工智能已经产生自主意识,不听创造者人类的命令。可惜电影在人工智能觉醒这块点到为止,没有继续深入。假使当时中国照着人工智能觉醒这块发展,中国的科幻片会像现在这样凋零吗?《流浪地球》也只是在视效方面看到了中国科幻片的希望。
诡异的科幻电影,中国没有发展起科幻电影来,不是因为缺乏创意,应该是创作环境限制所致。这种片子的观感,作为一个成年人都感到背后发凉,没有分级制度的中国,给小孩子看,那肯定堪比疯狂的兔子,毒吻,大气层消失了。影片里诡异而熟悉的气氛,处处可见,前呼后拥的人们,开不完的会议,领会不完的精神,看不到但是处处可以感受到的上层,推不完的玻璃大门,替身得意而阴森的笑容,哪个能不给小孩子造成童年阴影?可以理解为什么没有走上这样的道路,但还是很惋惜
#史记# 黄建新在《黑炮》之后,想在创作纬度上突破到一个更高的level,感觉他要表达的太多了,整个片子太满了——褒义——在表达现实与理想的平衡主题下,大胆选择了批判现实与科幻的内容,形式上还兼具了先锋、表现主义、包豪斯元素,并且很有些模样,特别是最后颜色的使用相当大胆,中间的道德经看电视这段蒙太奇现在的小年轻电影人根本想都想不到,那时候的黄建新是真硬核。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谜,其日固久。阿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