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7/10。这片是献给六十年代青年革命反正统文化的祭礼,结尾一栋别墅爆炸,连同衣服、书、电视和装满食品的冰箱掉下许多碎片,这极具表现主义的暴力段落宣泄了积郁的情绪,标志着革命在毁灭之前的狂欢。美国年轻人,迷失在一切提倡消费主义的城市精神的荒漠,随心所欲的起飞、壮丽死亡谷夕阳中上百情侣肆意欢爱,在所谓荒漠中也许能寻找自我体会更多生命的活力。一个欧洲左翼艺术家导演,塑造了内心荒凉影像版的邦尼和克莱尔,来给美国保守势力的权势者和中产者添乱:男主角将飞机画着操你美国的字样,巡警搜身盘问时回答自己名叫马克思,分明看出青年文化的巨大破坏力量,与安东尼奥尼以往的视觉图景一样,人工场所的玻璃墙幕和桌板、衣服和资本家商谈的地产模型,都是现代文明对人的束缚与牵绊,而女性伴随着针对商品化浪潮的暴力革命中解放自我的束缚。
看完查布里斯基角的结尾,我终于相信,安东尼奥尼已经进入了他的影像宇宙。青年人在矿床上集体做爱,风沙裹挟着鲜活的肉身和硼酸盐的滋味,高镜头视角仿佛在向全世界宣告逆反。当恣意横亘在沙漠中的现代建筑被轰然炸毁,玻璃木板和水泥在空中破碎,艳丽的时装和五色的食物被炸成了斑斓色块,视线中的一切在爆炸,生活在爆炸,一切都在变成失序刺目的碎渣,变成最原始的宇宙中的一个分子,强者强加给弱者的一切,人类强加给自然的一切,都在顷刻爆炸,连接成密集的鼓点,敲击着重金属的灵魂。一切以破碎的方式宣泄着,我们建造一切物质基础来获得精神享受,到最后那日益膨胀的欲望却反使我们成奴,血脉不再贲张,灵魂不再鼓动,世界看似进行着资本化的进程,实则在不断退回最机械的原始状态,促进一切诞生的不再是妙趣横生的灵魂,而是野蛮原始的机械力。
四年前碼的電影了,現在才看完,慶幸自己終於走過了充滿幻想的青春期,從之前的社民左派,轉入了保守主義的陣營。沙漠——伊甸園——重啟歷史的可能,吸引著一代代青年為之反叛,前仆後繼。而當最終理解了「太陽之下並無新鮮事」的道理後,才會開始與前輩和解。其實自己並不曉得歐美左派所見所感的「社會現實」是怎樣的,因為在我看來他們理論的基礎是如此荒謬。有機會可以多看看安東尼奧尼吧。說到底,任何社會現實都是不完美的,每個人只是需要選擇,自己能容忍什麼,不能容忍什麼罷了。但,無論如何,儘管無知和天真並不值得被稱頌,但因其而產生的生命之光,卻會令那些沒有真正活過的人心生嚮往。扎布里斯基角裡面的男女主角如此,而堅忍不拔反共建國的戴雨濃亦是如此。但切不要將這樣的光芒,與自己應持之立場相混淆。
越战后的电影,社会主义浪潮反噬的情况下,无政府主义者、热血革命者、投机主义者和伪共产主义者看似串通一气,然而无一例外被安东尼奥尼一顿谴责,其对立派以警察为代表的政府、中产阶级、上层精英分子也是谴责的对象。安东尼奥尼关心的依然是那么一个小个体,他关心在大环境下这些个体的去向、决定和结果,这是别样的“现代爱情”,因大环境而抹杀掉的现代爱情,真正透出隐藏在“现代爱情三部曲”里想说却没能说的话。结尾处轰然爆破的房子、汽车、冰箱、电视等等,粗犷的暴力美学影射了安东尼奥尼的一切思绪,毕竟艺术就是爆炸嘛哈哈哈哈哈哈,那就燃爆这一切吧,该死的东西都见鬼去吧。扎布里斯基角的疯狂做爱,欲望和沙石混合,山峰接着云层,抬升之后的镜头,犹如别具韵味的西部风情画,那原始性爱的美丽。
安东尼奥尼在特殊年代的电影似乎渐渐失去了置身事外轻松写意的魅力,也不再有之前对集体无意识等现象寻根问底的想法,保留了他表面的典雅气质,掩盖了本片实际上只是宣泄了这种“人人发疯世界要完只能抱团取暖做爱疗伤”的文青同感,不考虑时代(影片的时代感也不过是前面的社会景观陈列和一些背景杂音罢了)要说是无病呻吟也不为过。连续爆炸还是惊艳的,看不到出路的怒火作用下,大概也只能用爆炸献给美利坚,献给60s,还要再炸个十次配着PF的嚎叫送给学校、房地产商、电视广告和新闻广播、亿万富翁和白人警察等等等等吧。btw,该片的ost超越goodfellas成为我最熟的一张!基本都听过而且都好爱!
前三十分钟还是很紧凑的,本以为安翁到了好莱坞应该会收敛点,照顾下观感,但中段之后又上升到安东尼奥尼式的缓慢节奏里,不过运动的迟缓可以延长观众对造型空间的凝视时间,从而对现象之后的本质展开思考。大块的荒漠是不受资本主义体系制约的原生空间,在这里没有消费主义的桎梏,没有权利话语的挤压,就只有原始的性爱,大量符号化的身体隐喻放置在凋敝的荒漠当中,仙人掌成了阳具,石头成了肉体,抽象性的造型空间景观化了人物内心的情欲。当然最终的目的还是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大量的消费性标识、被谈论的资本交易、暴力机关的围追堵截,裹挟并最终摧毁了这段情感关系,那能怎么办?炸掉一切!
美国拍摄的《扎布里斯基角》,被一些人视为安东尼奥尼最为失败的作品,这种观点着实有待商榷。时隔40多年再看当时的境况,显得颇有趣——米国人称该片反美,认为安氏的左派观点抹黑了米国,甚至FBI曾渗入剧组调查,宣发状况可想而知,票房不佳也在意料之中。抛开那些基于某种立场的观点单看该片,会看到其流露着安氏对现代商业、流行文化的厌弃,片尾连续的爆炸场景具有摧枯拉朽的覆灭性,中段属时长不断的奇异公路片,画面呈现很美,安氏眼中的死亡之谷,是带着原始的欲望的,而飞机于车顶的掠过彰显着任性地放飞,只是倘若叛逆又逢天真,结局必定是毁灭性的。
在我这绝对不算安东的“败笔”。我们在社会的要求下生活了太久,被生活要求学习各种成规,学习各种道德与评判,就连反抗也是被要求参与的。我们太久失去了自我。逃离城市,去到美好的沙丘吧。我们缺少一场完全自由梦幻的浪漫偶遇,缺少一场不考虑道德与健康与否的沙丘性爱。最后的爆炸虽然有安东的一面反社会反僵化反规矩的人格,但这也是我们所缺少的。什么公司,学校,运动,战争都滚一边去,此时我们需要的是肆意的浪漫。生活给不了我们,安东的电影给。
因为Pink floyd的配乐看的,看了个没字幕的版本,对话半懂不懂。前半段高新景观展演,人在美丽新世界中的处境。公路出逃,赤裸的热烈的沙漠,粗粝的土石和干枯的植物。在沙漠里的群交。最后爆炸。其实还是不太能理解他们的情绪,只能作为观看吧。(其实第一次看这部电影里的沙漠场景是以前上一门电影鉴赏老师给我们看的,好像在讲强烈的性交场景和柔和的音乐?底下的同学们争相拿手机拍照发朋友,交替着喔嘘哇…也是很神奇的场景)
電影是以學生抗議活動揭開序幕,之後其中一名革命份子偷開一架小飛機後,就不明導演所要表達的高超意向,只能以欣賞藝術的角度看攝影風光;將飛機在空中飛行時影子直接與地面車子交錯而過,實在很有創意,也很難能可貴;女主角冥想岩石山頂的建築暴破雖很震撼,但其意何在?凡人總是無法瞭解天才的創意,但天才之作仍需要歷久彌新地推祟始能成其經典,這部作品是否成功可從其票房收入窺見一二,無需見到大師即喊好。
“我从天上来,撒一件红衣,与你天地合万物生,再死回那片文明的沙漠。”真是年轻和充满生命力的影像,久违了,安东尼奥尼叔叔。是冒险者和出走者的相遇,是关于文明之外沙漠的诗,也是美国梦即将崩溃的一幅抽象派绘画,几个点,1.摄影与自然和人抓得非常好。2.导演的调度自然就不用说了。3.扎布里斯基角那一段显示出导演非凡的想象力。4.忽然打破了对导演的印象,赞!
北影节第⑦弹,安东尼奥尼导演1970年的《扎布里斯基角》,正值万恶的资本主义社会极左思潮泛滥的年代,电影表现出典型的的反社会、反体制、反传统、反商业的激进思想。“商业投资”人士被刻画成为贪婪投机的伪君子,而我的本业,也就是“商业广告”在这部电影里也被无情的嘲讽,最后在美帝革命青年的“意识形态”里炸了个稀巴烂。过瘾吧?过把瘾就死!21Apr2017
愤怒的安东尼奥尼,被杀死的自由,迷幻的pink floyd,美丽的群山群啪。精神和视觉,听觉的三重享受。那些说如今来看,实验性不过如此的,先问问你多大了,不说1971年你在干嘛,可以问问1971年,你的父母在干嘛,相遇了吗,1971年我国是什么样,能翻到历史史料的话去看看,再照照镜子看看你那张狂妄的脸,如今2020年了,你又能实验出什么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