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重新看第二遍才发现之前看过。比如最开始流浪汉搅乱雕像揭幕仪式,路遇卖花的盲女,救了跳河的富豪,还有把口哨吞了打嗝就是吹哨等。一直在想,城市之光到底是指的什么,应该指的是流浪汉帮助卖花女,富豪帮助流浪汉,冷酷陌生的世界里我们没有他人,每个人的帮助,就是这个城市最亮的光。看到最后卖花女治好眼睛,眼看着电影进度条就要结束真害怕她认不出流浪汉,还好,最后她认出流浪汉了,这是最好的结局。这部电影的伟大之处:1,电影经历过无声时代和默片时代,这部是默片时代最优秀的代表之一,早在1931年可以运用最基础的电影语言比如对切镜头并且不用对白可以把故事讲述明白,很考验导演和演员对剧情和角色的体会,卓别林编导演数职。2,卓别林独创的幽默类型,如人物行为举止的特点,巧合造就的笑点等,实际是对喜剧电影和如何产生喜剧的探索。
流浪汉遇上卖花的盲女,心生怜惜,想要帮助却困于自身窘迫。偶遇被妻子背叛喝醉酒想要轻生的富翁,将他救下,两人称兄道弟,共度良宵,酒醒后富翁却像换了个人。盲女生活窘迫,流浪汉想求富翁帮助不得,去参加拳击比赛,谁想原来约好假赛的哥们儿溜了,一番恶斗最后还是输了。心灰意冷之际又巧遇喝醉酒的富翁,拿到钱后却不想富翁家里来了窃贼,流浪汉被误认为凶手。卖花女靠着那笔钱重见光明,出狱的流浪汉也寻到此处,手触及的那一瞬间,盲女认出恩人,眼中亮起光芒。故事挺感人,只是有几个点有点让人纠结,不过严格意义上这并不算剧情片:流浪汉为何会流浪不工作?若是没有富翁,凑不上这笔钱,他会打算怎么做?富翁就活该挨宰,不求回报地资助?
#史记# 我更倾向于将流浪汉对盲女的爱定义为人性之光,流浪汉本人才是题目中说的城市之光,所以才能带给盲女光明,并且在开画镜头里已经表露了~~他不是认为会建成雕塑的名人,也没有家喻户晓的丰功伟绩,但他和那些雕塑是一起的。不抱怨有钱人对自己的反复无常,不奢求爱的付出须有回报,只守住善良,善良会发光。舞厅和拳击赛两场有些故意扩充,笑果大于叙事作用,但不让人讨厌,这也是我看过印象最深的一场拳击赛电影情节。1931年丝毫不逊于1994年,一个甲子的循环力量,是不是玄学。
真正的城市之光不是象征地标的冰冷雕像,而是当被小孩戏弄、被富人无视、被警察误解后善良的回应,是即便自己穷困潦倒也能无私的奉献,是一脸痴相的看着心爱女人流露出爱意的目光。酒醒势利酒后义气的富人是高层阶级的伪善,流浪汉的纯洁心灵不会因城市的冷漠而被夺去光芒论夸张表演而毫不出戏的只服卓别林和周星驰,弗吉尼亚·切瑞尔在默片的黑白打灯下,美成了另一道光。我戴着圆筒礼帽鞋子特大号我手拿拐杖留着胡子大家好别什么你都想要快乐却找不到幽默是挫折中优雅的礼帽
在那个年代,用镜很简单,连场景都是直接来回切换,就像是舞台上的戏剧,一幕又一幕。通过音乐和快速度机械的动作,配合弄巧成拙的效果,制造笑料。但不仅仅于此。我们还能看到每天都要喝醉的大款,一喝醉就想自杀;冷漠的管家;疯狂玩乐挥霍的上流社会富太太们;为了搞点钱上拳击台拼命的穷人们;爱捉弄人的报童;愚蠢还抓错人的警察.....这好像是一个城市的缩影,有那么多形形色色的人,每一个人背后,都有没说出来的故事。卓别林还是帅的。
简单的小故事,却因为精心的编排和卓别林的出彩表演放到今天看也不过时,爱让人盲目,爱也让人重获新生,最后一幕无愧是电影史上的经典镜头,和富豪的忽冷忽热际遇是对阶层的讽刺,也是对命运捉弄的调侃,茫茫城市里,总是如此这般的故事更多一些,但还是要相信,有人会为爱痴狂,有人会用自身,化作他人的一道微光,劈开石头森林的层层阴霾。当然,不止内核,镜头和调度也是极好,派对和拳击两场颇见水平。
该做的不该做的,他都做了。一幕幕搞笑荒诞的背后,其实是人性的善。在和盲女的第一次邂逅后,他的纯情就体现的淋漓尽致。相比上流社会中善变的富有者来说,他的纯情和真实显得尤为可贵。当他邋里邋遢,穿着破烂的衣服站在重见天日的女子面前,举手投足之间全都是羞涩和不堪。他含着白色的花朵,用清澈且卑微的眼神望向女子时,女子也欣然接受了他。这无疑是最令人感动的一幕。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完全笑不出来,反而控制不住的哭,从卓别林掏出自己留下的20美元塞给女主角的时候一直哭到他拿着花对女主角傻笑。最后很担心重获光明的女主角也像那位有钱人一样,清醒之后就认不出善良的流浪汉,还好卓别林保留了这束黑暗城市中的微弱光芒……当看到女主角眼角泛泪轻轻地将流浪汉的手放在自己的胸口上的时候,我已经想不出比这一幕更美好的画面了。
1931年的默片。卓别林的喜剧兼爱情大片。精彩,黑色幽默,画质也很清晰,影片里还出现了劳斯莱斯汽车,90年前就能拍这么牛逼的电影,真是太棒了。卓别林开劳斯莱斯跟路人抢二手烟的场景很深刻跟搞笑,男主是个穷光蛋,爱上了盲人卖花女,并尽力帮助卖花女,影片很感人,尤其是最后卖花女通过摸卓别林的手而认出了他之后,非常感动。⭐️⭐️⭐️⭐️⭐️
我爸妈坐在桌子的左右两边,为家里的财产分割而对峙着,桌子的正前方,电视里卓别林正在和另一个拳击手打斗。他们时而虚晃一招,时而拳拳到肉。背景音乐与他们的争吵声交互着并不突兀,我微微有点出神。地板上有两滴血,是红色的,我甚至在电影里也看到了,就在他们的衣服上,就在被击中的地方。无论如何,血都是红色的,在黑白的喜剧里,它是隐去的悲伤。
卓别林的作品和现在的喜剧片相比,优势主要体现在所有的笑点都来自于剧情需要而非无厘头高效,另外一个亮点就是浓厚的人文主义关怀,后面这一点的表现水平远远超出其他作品。城市之光这部电影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卓别林就像黑夜中的一根蜡烛在风雨中飘摇,虽然微弱,但是他始终在燃烧自己照亮身边的世界,在抨击那个吃人社会的同时,给普通人以温暖治愈。
其实从第一个镜头,到最后一个镜头,完完全全的刺骨的对比,是对片名的讽刺与和解。基于不同“阶级”,大概只能彼此怜爱,可不能寄希望于富人阶级,酒醉后的狂欢,都是黄粱一梦。卓别林的电影目前还看过《摩登时代》,不少人模仿了不少的场景。也是因为自己观看的顺序不是按照时间先后的,到底也不知道谁“借鉴”了谁。姑且,单方面信任时间吧。
流浪汉结识了两个人,一个是只在酒后才认得他的富翁,一个是生活贫苦的卖花盲女。他想尽办法帮助盲女,盲女用他衣服的线头织毛衣也忍着不说,去打工和挨打挣钱,然而这些付出都不及从富翁那里拿来的一千美元直接有效。盲女靠着这笔钱治好了眼睛、开了花店,他因此入狱半年多。最后的相遇相认充满温情,但又让人怅然,这一切没了钱会变成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