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年迈的母亲打来电话,让“我”给她拍张照片当遗像。父亲沉迷彩票,家产散尽。最离奇的哥哥,他从小就认为自己可以通灵,是神明的媒介。面对死亡的时候,“我”是否准备好失去父母?带着隔阂与心结,导演回了一次家。而随着拍摄与生活,他发现自己与家庭的关系竟发生了变化。导演以自身家庭为素材,缓缓讲述这个让他二十多年间不愿踏入的家族故事。本片入围瑞士真实影展,获台北电影节最佳纪录片、最佳剪辑、观众票选最佳影片,评审团全票通过获得百万首奖。“拍出家人、土地和神明间的渴望与拉扯,不煽情却无比动人。”
第47届香港国际电影节纪录片竞赛 火鸟大奖(提名)卢盈良第24届台北电影节台北电影奖 百万首奖卢盈良第24届台北电影节台北电影奖 最佳纪录片卢盈良
直接想起《四个春天》,同样的家庭私影像,同样捕捉到了家人之间的亲昵与愧疚。本片的线索是笃信神明的台南地区,一个负责与神沟通的当地“树先生”,如何渐渐自问神明真的存在吗?哥哥依靠与神沟通祈祷小番茄的收成,父亲依靠看香的轨迹判断彩票数字,在这个一眼传统东亚的家庭,男人们都在“听天由命”,而女人们则在真正扮演着庇护生活正常运转的“神”。全片最好的两段,第一段是父母日常因为父亲嗜赌拌嘴,吵着吵着母亲被又开始看香的父亲气笑了,哭笑不得的荒诞与家人间的亲密感一下子全有了;透过番茄廊下的阳光拍哥哥边采摘番茄边原谅弟弟的那段,是全片的华彩,哥哥太美了。纪录片是在拍神渐渐离开了这片土地,讨论当下人与“神”之间的关系,但一家人可以笑着为父母挑遗照、哥哥原谅弟弟时晶莹透亮的番茄,又不得不感叹“神”真的存在于此处。
对爸爸来说,神明是能够让他心安理得一赌再赌的完美借口;对哥哥来说,神明是在一事无成时让他坚持继续下去的一线希望;对妈妈而言,神明是陪伴她度过寂寞时光的精神寄托。但是真的有神明吗?神明真的眷顾过这个家吗?神明好像只是在被质疑是否真实存在时,透露了三个中奖号码,借助哥哥向大家证明,“我存在”。然而神明真的愿意眷顾每一个人类吗?看上去似乎并没有。而这个家的每个人,都是彼此的神明。妈妈是爸爸的神明,一边怨恨又一边照顾着他,还替他借赌博本;导演是哥哥的神明,在一事无成时多亏了弟弟的扶持;哥哥、姐姐又是这个家的神明,导演离家二十多年,大部分都是ta们一起照料父母;而这个家又是导演的神明,让他缺失的一部分被填满。互相羁绊、互不理解又不得不互相帮助和在意。一生矛盾、压抑与放不下的东亚家庭。
我在不信神明的侄子哭着祈求爸爸询问神明的时候掉了泪,大家都有一个他要信仰的“神明”,小侄子的神明就是爸爸,他是比任何一个人都坚信他神明存在的人,神明让这个零散的家庭稳定下来。我不知道爷爷的死算不算让和解完成,东亚家庭的和解总是伴随着一方死亡,死掉了事情就告一段落了,这个人的好好坏坏就都画上句号了,你会流泪,可真实的悲伤又占有多少,他缺位的甚至是令人厌恶的前几十年,又怎么可能随着死亡消散。因为想要和解去拍这部片子,所以妥协的终究只是想要得到和解的还活着的那个。哥哥只是平淡的和阿良讲你本来就不是一个人,就能如此有力量,他一直在做,沉默的做低着头做,他的面部表情鲜有变化,他是一个好轻的人,可爱是要说的,正如无数个母亲,长子一样,他们只闷头做,却什么也不讲,可又怎么能不讲呢?
不知道为什么特别喜欢 眼泪不由自主地往下掉 第一次种番茄结果被大水淹了从那段电话录音开始流泪??哦对还有配乐真的好棒 喜欢酉鑫和爸爸上香那段 和他一起哭了 孩子哪里只是担心小番茄啊 也是担心爸爸呜呜呜 感觉是一个特别可爱懂事的小男孩 番茄从小苗长到能为哥哥遮挡阳光 递给弟弟小番茄以后又期待又紧张 哥哥也需要弟弟的认可吧 看到令人满意的单价发自内心的高兴 哥哥在番茄地里看着弟弟说 你原来也不是一个人啊 然后露出一个特别真挚的笑容 很温暖很好哭很喜欢 后面用哥哥妈妈爸爸姐姐的电话录音配着画面来推动叙事和抒发情感很喜欢这段蒙太奇 总体来说是情感很真挚的家庭私影像 是近期看过的很棒的纪录片作品了
十分真诚的家庭私人影像,以父母交代后事为始,导演返回家乡。父亲迷信彩票上的数字,母亲迷信父亲一次次戒赌的谎言,哥哥迷信脑内神仙们的耳语。他们组成了这个神人之家,他们都做了不应该但又不过分的事,他们的生活不如意但又还过得下去,他们总是在为了一件件琐事奔波而琐事却接踵而至,这是生活的生存,也是生存的生活。母亲让导演多帮帮哥哥,但后面又补了句“帮不了就算了”;哥哥问侄子觉得神仙有用么,侄子说“没用但我自己知道就行了”。一切都很无力,也很无奈,但是又能怎么样呢?只能继续在这循环中不断往复,直到出现重大变故的时候了吧,而这变故是死亡呢,还是彩票真的中大奖了呢?没人会知道。
确实是台湾版的《四个春天》,导演的私人影像,一个普通的封建务农家庭,做什么“大事”都会先请求神明,然而神明的指示却依然让好赌的父亲欠下巨债,勤劳的母亲落下一身病痛,哥哥生意失败,小侄子哭着说神明不灵后却依然对着神明拜拜,那是一种最朴素的信仰,就像千百年来在这片土地生活的人一样,有艰辛,有苦恼,虽然神明不能解决一切,但也有重生的小番茄卖得个好价钱,母亲终于如愿去看看大海;最后那段声画不同步最具电影感,同样是以一场死亡作结,即使没有得到想要的答案,留下的影像亦是一种和解,导演即使离家二十年,回去便是家。7.8
签赌了一辈子,到头来空空落落;供奉了神明,却连最小的心愿都无法满足;辛苦拉扯大的孩子们,最终都要逃离。“哥,其实我们这个家很可怜,你知道吗?我已经离家二十几年了,你一样什么都做不好,爸一样爱签赌。早期为了要帮你还要还爸的赌债,我又不想让妈妈对我感到失望,我自己赚的钱不够我还四处去借钱,借到我那时走投无路,你知道吗?”“要不是妈妈前阵子打给我开始交代她的身后事,我也没有想过要回来”“哥,我其实很想知道,你觉得神明有帮过我们这个家吗?还是应该说,真的有神吗?”
虽然是纪录片,但有当年看《春江水暖》的惊喜。信仰没有破产,皆因生活已太不容易。虽然是私人家庭影像,但是并不随意,叙事结构非常完整清晰。朴素中蕴含着内敛、优秀的创作理念。生死、土地、鬼神、故乡、亲情……老中传统的一生都在里头了。配乐更是有如神助。中间那段接到大哥电话,农田遭遇雨涝,紧接着火车在大地上行驶,配合古琴的泛音,即诗性又平实。全程只用了泛音——即“天音”,也像是从一个高度俯瞰人间众生(并且避免煽情)。深刻悼念去年底去世的配乐大师许志远。
台湾的四个春天:私人家庭影像,却是大多数东亚人的日常。好赌缺职的父亲,辛苦操劳的母亲,不太成器的兄弟,以及逃离的“我”。逃离是为了获得自我,回乡是为了弥补自我。亲人与故土的羁绊,真的是永恒思考课题,番茄藤下的兄弟对话“可是你本来就不是一个人啊”,以及名字里的神明——求助了神明会帮助你吗?或者神明存在吗?每个人心知肚明,嗯,对于大多数辛劳的普通人来说,神明是困苦生活的寄托安慰罢了。对了,原来看海真的是国人的执着,台湾人也不例外
和《四個春天》一樣,這是一部很樸實、很生活化的私紀錄片。不一樣的是,這一家人有着有對「神」的執念,但電影本身沒有聚焦在本以爲會有的「神棍/靈異氣質」,而是通過細水長流的日常對話,流露出這個家庭的傷與愛,展現了這一家人的愛與和解,而他們總掛在嘴邊的「神明」,何嘗不是根植於每一箇中國家庭心中的「上天之靈」呢?整部片子沒有刻意煽情,但是有無數個動人的細節足以潸然,也足夠治癒當下的迷茫與困境。
1. 奶奶去世之前, 一直在告诉我爸和我舅,要买好自己的棺材。 后面买好之后,放在奶奶家中堂里摆好。 奶奶会随时把棺材擦的干干净净的。2. 高中时,在学校睡午觉,很少很少做梦的我,梦到了我和我奶奶在上楼梯,我在后面推着我奶奶上楼梯,但是怎么怎么都推不上去。 醒了马上打电话给我妈,我妈说奶奶没啥事。 等之后回家,我妈才给我说那天奶奶摔了一跤正在送去市里的医院检查的路上在我打电话的时候。
稀碎的家庭关系,逃离成了唯一的选择,而情感上的自我疏离却意外造就了这部片子。家庭成员涣散不成器,各自为营,借助神明,没有希望没有盼头的日子里,只有母亲苦苦支撑。终于想要种地来换取好生活的哥哥,却像被抽了枝干,飘渺好似那缕敬给神明的烟,还不如自己儿子坚定有勇气。东亚家庭关系往往复杂到令人无法面对,但是情感上的疏远从来只是一个方式或途径,而不是目的。家,永远都是家。神明庇佑,合家欢乐。
被台湾版《四个春天》的噱头吸引而来,直觉观感挺不喜欢的,看完理性思考后,仍旧失望。影片确实是作者视域的小切口私影像、是年份跨越的家庭纪录,相比《四个春天》,于我而言内容更加赤裸写实,叙事更加洒脱散漫,也更多了份“贩卖家庭苦难”和“消费家人”的主观情感。可能是我无法在真实的纪录中找到落脚点,也更可能是五府千岁克制下我不安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