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作为一个无知的北方人,我觉得这个三笑是有比如越剧的原型的,但是找了找没找到剧本,想想不能长城邵氏用一个本子吧。有人说岳版被李版方方面面碾压,我基本觉得正确吧,李版据说是大陆的班子做的词,字句之考究力压目前看过的任一邵氏黄梅戏,也比较端庄。但岳版有两个好处,一是电影感,岳老爷的镜头非常有艺术性,相比下李版还处在戏曲的阶段;二是唐寅的扮演者,我是不喜欢向群,很猥琐,不如凌波文气,船上泼水的那处,看她狼狈中仍定定望着菁妹妹的样子,哎呀真是心下一动,第一次get到她男装的美。
這版勝在凌波李菁陳燕燕高魯泉魏平澳等較多主角為港人熟悉,特別我這種多年後才看的,因演員多非戲劇演員.陳思思版那表妹太老了,估計是用專業戲劇演員之故...李小姐優勝處在更象梅香一點(得罪了).輸在代唱聲跟她原聲差不少.電影感更強,少戲曲化,多了外景(邵氏片場的外景),和陳版整體難分高下....
唐寅清朗,秋香甜美,唱词含蓄典雅,情节也并不轻浮,好一个三笑姻缘。凌波和李菁两大影后融于剧情,没有脱节之感。华府两个傻儿子,泼辣的石榴姐,拿放大镜的祝枝山,当堂做对的私塾老学究,后来周星驰的版本仍然沿袭这些设定,可见岳老爷此片影响深远。不足之处是稍显拖沓,三星半。
邵氏很多黄梅调电影给人的感觉都是精致倒是精致,但总觉得哪点欠功夫。比如这一部,肯定比不过长城的《三笑》,也不如龙梅的《三笑姻缘》精彩、有意思;如果喜欢演员倒还是值得一看,像我,看看纯粹是好奇,看完后,觉得和自己预料的也差不多······
上世纪60年代香港出过一批黄梅调古装电影,此片算是佳作之一。服装、布景、道具均甚考究,演员阵容强大,连演船工和当铺老板的都是名角。唯一比不上1964年版的是演唐伯虎的凌波在气质和美丽程度上大大盖过演秋香的李菁,让观众有种莫名的感觉。
梁祝光看乐蒂去了,三笑才觉得凌波的好,尤其面对石榴姐的态度与身姿,娃娃影后可爱有余,美丽端庄不足,但好在有活泼生气。另外周星驰版本也沿袭了这版本的不少设定,比如怀春的石榴姐、痴呆傻笨的华府少爷,对对子,祝枝山的来访,最后的选妻。
黄梅调电影的余辉之作,凌波李菁两位影后仍难挽颓势。本子台词基本直接取自《四杰传》。李菁的秋香不如陈思思,但极爱凌波的唐寅,凌波到底适合书生,反串无人可及。为了凌波翻来覆去看了不知多少遍。秋香的笑醉了唐寅,唐寅的笑醉了观者。
黄梅调的版本,看来听来,滋味浓厚,别再想到周星星和那只蟑螂了,意境全被颠覆,凌波又一次演了男角,还是唐姓江南才子,风流虽不足,儒雅有几分,遇了秋香姐,卖身又卖艺,屈为僮仆,意在姻缘,只为回眸一笑,尽在无尽相思!
黄梅调片唱腔几乎相同,故事跟唐伯虎点秋香几乎完全不同,凌波的扮相很丑,李菁不太合适扮演大美女,祝枝山是魏平澳演的,一脸的猥琐。。唯一可看的镜头的运用很流畅,刚开始的摇镜头,制造出一副山水淡雅的形象。。
就唐伯虎来说,更喜欢李萍倩版的,向群的表演层次更加丰富,戏剧性强。此版三笑则李菁的秋香较为突出,表演层次丰富。不过,可能先入为主的原因,两个故事差不多,唯有后来祝枝山拜访略有不同,但更喜欢李萍倩的。
“小生为了姐姐,死也甘心。几下家法,受而无怨。”这是看凌波反串的第三个角色,有别于张珍,梁山伯的风流蕴藉。对待石榴辞色和厚,而不是讥讽,这才不愧文人真质。而李菁娇态动人,一如追鱼。
我妈看得比我带劲……看来真是为她们拍的女主这颜我真是拼命欣赏也欣赏不来……干这事的得亏是唐伯虎,搁别人那不是耍流氓看完这个才突然能明白周星驰天降之才,破除传统可不是简单的事。
黄梅调时期的邵氏还真是端庄,大气,肯花钱,相较之下长城真是一脸寒酸。本有望超越前作的,只可惜李胖妞没长对陈思思那样会说话的大眼睛,凌波又缺少风流像,仍是梁兄呆头鹅,怎能不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