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恐怖  纪录片  爱情  血战  大陆  科幻  美女  入侵脑  阿凡达  坚如磐石 

七次机会电影

 
电影译名: 七个偶然 / 七个机会
影片导演: 巴斯特·基顿
豆瓣评分: 8.90
影片地区: 美国
影片类型: 喜剧,爱情,家庭
上映年代: 1925
影片时长: 0
更新时间: 2018-10-01 03:59
浏览次数: 109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七次机会电影演员名单
巴斯特·基顿 , T.罗伊·巴尔内斯 , 辛兹·爱德华 , Ruth Dwyer , Frances Raymond , Erwin Connelly , Jules Cowles
七次机会电影简介及网友点评

讲述商人吉姆面临经济危机,幸好去世的祖父留下巨额财产给他,但条件是他必须在27岁生日晚上七点前结婚,结果引来全城妇女的求婚,当然,最后还是有情人终成眷属。

95年前的一部默片放到今天仍然不过时,而且还很时髦。基顿电影里表演幅度和场景切换较为密集的一部作品,群演人数空前,那么早的电影就已经开始注重场面。山坡上往下滚石头的戏份看得揪心,一个很拼很卖力的演员。一群老妇人搬掉半面墙砖的段落令人捧腹,车撞树上的一段让人想起《狂人皮埃罗》来。还有种族歧视的段落,太妙了。电影节奏很棒,有起伏,也有缓冲。配乐轻快,明丽。各种意外桥段设置精妙、衔接流畅。如果非要挑刺,人物克服木讷,拾起自信这一点再拓展一下,效果会更加。无声电影的承载力、准确度以及穿透力给人以扑面而来的撞击,基顿是与卓别林齐名的表演大师,影响了电影进程的标志性人物。不建议集中看完, 适合放在节奏慢强调作者性电影的间歇,会收获出人意料的惊喜和快感。

七次机会剧照

不一定准确,但是也来说说卓别林和基顿。相同点是,他们的个人表演风格独具魅力,而电影里的机位运用,动作设计,后期剪辑都很灵活巧妙。不同在于,卓别林的“个人”更多在用力描述“时代里的个人”,而在时代的悲伤中,他依旧保持着积极的幽默。至于基顿则更集中于“个人世界“里的“个人”,时代是如何的,这个描述离得稍远些。另一方面,电影里,基顿总是一副沮丧脸,卓别林的表情变化则更多一些,或者直接这么讲吧,卓别林的作品主题更为悲情,却也要更为乐观一些。只是这么说不代表基顿是悲观的,他只是容易愁容满面,这么说的证据来源于他的电影结尾,在基顿的很多作品里,我们貌似都能发现,其实他早就给自己安排好了大团圆结局。

七次机会剧照

无时无刻的运动感,绝对天才的基顿的绝对奇妙的构想:场景的转换是用汽车的叠化完成的。如果说卓别林所代表的是对于现代性的反抗,那么基顿代表着对于现代的欢迎。没什么大不了的,拍拍灰尘继续向前走。在时时刻刻的运动之中,基顿赋予角色的是一种永恒的生命力和活力:逃避警察追捕,在山丘之间穿梭,来回横跳于楼宇之间。在活力之中,喜剧感油然而生:基顿会根据不同的环境进行不同的人物动作,这种随环境变化而产生变化的,上了发条一般的活动力度,你可以在之后的香港电影中成龙和周星驰的影片中寻找到踪迹。可以说,最好的喜剧,早在默片时代已经拍完了。

七次机会剧照

一如既往的告白和追逐桥段,后半段也依旧是基顿得心应手的动作戏,特技演员实在太有优势了。难以想象在当时那种设备条件下,不用替身坚持实拍是多么艰难。拜金和闪婚的创意非常经典,当代喜剧我看得较少,但其实大师们早就都实验了一遍,我们在玩的都是剩下的。据说上映时没有好评如潮,主要还是因为前半段较平庸以及后半段令人应接不暇。不过基顿于我早就脱离喜剧导演/演员的范畴了,不像卓别林擅长讨好观众,他是通过细腻的肢体语言来表达情绪。他的作品里一直有他坚持和追求的东西,而他作品里常见的这个不善言辞、不苟言笑的形象也显得迷人极了

七次机会剧照

是默片但居然不是黑白的嘿嘿!开汽车那段剪辑挺有创意的,开始以为只是摄影机不好拍摄动态,所以直接就上车之后到达目的地,把背景剪辑一下就可以,后来发现其实动态拍的还挺多的,前半部分几乎都是静态的,后面全是动态的,果然还是巴斯特基顿的独特表演风格嘛~那个年代请来了这么多的群众演员估计盒饭都不够发啦吧~情节还是一如既往的简单,过程还是一如既往的曲折,演员还是一如既往的搏命,结局还是一如既往的圆满,那个单纯的年代拍出来的电影都很纯粹呢~如果发生在现代,大概随便就能拉来一个妹子先结婚再说了吧~

七次机会剧照

基顿电影主角的面部表情总是单一的,扑克脸式严肃真实的表演,他越当真,观众就越觉得好笑。精准把握产生喜剧效果的元素,好的喜剧电影绝不是简单的笑料堆砌,基顿电影里“即兴穿插”的噱头也同样推动叙事。不信任时代不信任爱情,他带着这样一丝丝怀疑的态度拍这样的电影,你看着就有种说不出来的心绪不宁的滋味(这也是为啥他火不过卓别林)。他影片里塑造的这个可怜可爱的男人,他的冷面,对笑点、喜剧元素的把控,对洪水猛兽的态度,快一百年了依然不过时。

七次机会剧照

片中的女秘书在读一本书,Elinor Glyn写的《Three Weeks》,我看了一下介绍,是一本色情小说,讲的是一个男的在瑞士遇到了一个比他年长一些的女的,然后跟她同居了3个星期,最后男主角发现这女的是个俄罗斯某属地的王后。听起来感觉很精彩的样子,然后我又在豆瓣发现一个神人,看过2300多部电影,跟我相同的只有11部,看的全是100年前那种老电影,都不知道哪里找这些资源,同样也是感觉很有意思的一个人。

爱情娱乐片始祖?真的太搞笑了!基顿真的太拼了!可以获得铁人三项奖了!哈哈。电影很多桥段真的经典!你可以从如今的电影喜剧片看到很多喜剧桥段大多出自这里。这部电影对之后的喜剧片影响太深了!经典不衰的电影,值得回味!哦对了,影片在快结束的前几分钟男主失落看教堂钟和女主失望而伤心,突然出现一段类似肖邦浪漫主义的音乐?那段短短五六秒的钢琴配乐实在太好听了!!虽然只有短短几秒,但让人回味无穷。

《七次机会》两件事儿第一件:基顿也太厉害了,铁人三项也拦不住他,全程冷面孔的追逐戏,全靠动作的幅度发挥无厘头和动作片场景。用生命在搞笑啊。第二件:这里面好多梗后面的电影都用过啊,特别是看了很多成龙片觉得成龙电影里的那个巧奔妙逃(我一般称为:上上下下左左右右边边哈哈哈),周星驰电影里的无厘头,都很类似,从年代上来,应该是被致敬了吧(得到了证实了,的确如此)。

经典喜剧改编,充满Keaton本人特色。他对于摄影机的最佳位置和运动方式有着精准嗅觉,永远懂得如何用镜头语言制造笑料。开篇的四季情话值得摘抄。坐在车上从乡村俱乐部到Mary家的静止镜头切换妙极。被滚石追赶一幕完全跑酷游戏即视感。Keaton不愧是特技演员出身,动作戏部分永远是精华荟萃的点睛之笔。不知后世的动作喜剧是否脱胎于此?

就说那石头都是纸糊的吧,能琢磨出陡坡落石这种动作大场面来,还能执行得这么到位,也真是一绝!国内拍高宠挑滑车可以借鉴下(啊你说《道士下山》……?)。前面的喜剧也很漂亮,节奏紧凑,夸张适度。教堂中男主角在前排打瞌睡浑没发现后头新娘络绎而来,真是贴合冷面笑匠气质的桥段。几次叠化转场中汽车近乎纹丝不动,技术惊人。

本以为这部电影将侧重情节叙事,轻动作场面时,教堂成为一个转折点,基顿跑起来了!对嘛,这才是我认识的基顿,群演数量绝对爆表,真正的大场面!杂耍出身的基顿在滚石乱落处再次展现惊人的技艺,闪避buff点满,真是叹为观止。本片还奠定了一个极为经典的故事模型,后世很多电影都能追溯到这部电影的影子,基顿真是个天才!

有意思的开头,我只是一个somegirl...婚礼大军。钟表店不知道时间不过这么看来其实巴斯特基顿也不是那么才华横溢到不行,很多影片还是有一定套路的而正是类型片让巴斯特基顿电影相比卓别林更为有整体感。似乎火车,机械和落水成了巴斯特基顿的最熟的原料了短片作为长篇的原料,似乎每个喜剧都是这样培养的。

更多>同类高分电影推荐
致命邮件:2001美国炭疽攻击事件 法网惊魂 幸福终点站 卡萨诺瓦 冒牌家庭 飞越温柔窝 小人物 罗马帝国第三季
0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