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侯麦
弗朗索瓦开始跟踪飞行员的时候打了一个盹,镜头也像惺忪的睡眼闭上又睁开,这个让我想到《教宗的承继》里贝尔格里奥主教第二天醒来的转场,效果宛如一拉灯绳,夜景就跳跃到白天,拜神混沌(所谓圣洁)与现代社会(所谓罪恶)的过渡再也没有梦与魅的区间,没有神迹。这部电影就展现了普通人平庸自私的感情纠葛。在候麦的其他电影中也涉及了一些宗教道德元素,但就算是《冬天的故事》两人相遇的结尾也没有让我们感受到神迹展现的绝大惊喜,我们的感情也不会偏向《莫德》犯错又愧疚且有虔诚之心的弗朗西斯。角色只是在路上行走着,出入各种空间,进行各种对话,藻饰剖白忏悔,人不可能成为天使,电影永不结束,庸俗的生活仍在继续。喜欢片尾曲,想到Edith Piaf的一首香颂La Foule“把他献给我,却又偷走他的人群,我再也找不到他了。”
这个剧本真的绝了,对女性的观察实在太到位了。看完,觉得光棍是很幸福的事。这部电影最意思的部分,是对两性近乎精准到变态的抨击之中。当人们在感叹女友安娜的不忠而尝试想要像弗朗索瓦那样发出正义的批判时,会发现这小子其实也很猥琐——尾声在面包车后偷窥露西和男友亲热即是证明。事实上,前面铺垫的道貌岸然,在这一刻被轻松瓦解。面对更加年轻漂亮的露西,弗朗索瓦脸上一划而过的不满,未尝不是另一种嫉妒。在欲望成堆的巴黎,向来以“浪”闻名的法国人,谁又比谁干净呢?我仿佛看到侯麦坐在监视器后,一张脸已经彻底笑烂。是啊,人就是这么奇怪而矛盾的动物。另外想说的是安娜关于“结婚亦可同居”的提法,这种看似逆天,实际上有相当合理成分的idea,其实很好杜绝了日日打照面带来的疲惫感。有人喜欢天天黏在一起,而有的人则不。
喜剧与谚语 第一部 :“It is impossible to think about nothing.”(“人不可能什么都不想”),刚看完更多的是气愤,从剧情里看男主被愚弄的厉害···后来看了谚语,越想越觉得妙不可言,影片从始至终都存在着猜忌,观众一直想要窥探每个人物到底心中在想什么?那么观众也符合了这句谚语~一个没有出现的“妻子”竟然前前后后引出那么多的猜疑,即便最后男主以为是出现的是飞行员的妹妹,那么就真的是吗?15岁的露西也是个神秘人物,真的15岁吗?每个人所说的话中有多少是真多少是谎言?太有趣了,他人到底有多大程度可以真正理解自己的想法,内心世界呢?
距离感、不同居、保留自己的空间,一些方面还是要同意的,看了侯麦这么多电影,确实这位导演对女性、爱情的包容度和思考,比希区柯克or黑泽明的都不同,不是脸谱化或红颜祸水的存在,有自己对爱情生活的看法,也敢于追求真爱;虽然要承认一些程度上的“渣”,于普世道德观的冲突性,这些与伊朗电影一样,都是重塑爱情观的存在,接受一些也是好的;大抵如果中国男生面对不同居的要求or“你赶紧走”“你快回来”的一秒内反覆无常,十有八九又是腥风血雨,用了大片篇幅告诉我们,看似絮絮叨叨,可爱情或者其他任何关系,互相沟通有多么重要,@春潮,学生小哥确实年轻,小男生直愣愣。
第二次还是第三次重看,重新发现Francois的温和、克制和对自己行动的无意识,是多么有意思的特质。故事里展现了很多微妙的人类情绪,最有意思的是最后他去送明信片,看到小女孩和自己的男朋友亲昵后,他的第一反应是掉头离开把明信片扔掉,但是想了想还是帖邮票寄了出去。不过,谁和谁在一起,谁究竟会不会在恋爱关系中威胁到谁,这些都是点缀故事的元素而已。除开Francois的小历险,侯麦还是在探讨不同的恋爱观:爱是不是一定要和一起生活捆绑在一起,这之中Anne和朋友还有Francois都站在对立面。
四星半. 跟踪问题也就是辨识问题,某种依新息修正估计值的动态模式;侯麦对随机现象的精深处理证明着他是来自帕斯卡的法国概率传统的继承人(误),预测-误差的错位在后半部分造成了几处绝妙的Hitchcockian moment.不同于里维特,这偶然性不具任何神秘的成分而始终停留于类型中,人物估测天气,推断行程,观察对方在想什么,却从来预见不到瞌睡,或是四目相对的心动时刻;线索的中断并不要紧,因为在侯麦的空间里,我们因轨迹的常返性必定一再地回到相同的境地,哪怕随后又将四散于蚁群似的人潮中.
8.4/10.0侯麦式的影像在其擅长的小资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之中附上了一层悬疑的色彩。谎言的堆砌赋予了本片奇妙的冲突,在六个道德故事之后渐进了男女关系的另一层色彩。偷窥、跟踪扩大化了侯麦镜头下男士人物形象的人性弱点,而体现出并不简单也不复杂的青年爱情的烂漫与迷人之处。作为全篇标题的“飞行员的妻子”从未在场,却处处体现其存在感。文学性的加深使得侯麦哲学思辨性性被抹去,这是“喜剧与箴言”系列对比四季故事不足的一处。看完本片,分别将《女友和男友》与《秋天的故事》平分同时改为9.2。
安娜的爱情观好通透洒脱,开头和结尾都把个人意识摆的很明白了。十五岁的女孩撒谎随机应变能力简直跟我有得一拼,对于爱情放手的态度也要比我爽利很多,但是她那种用自己的思维去揣测所有女人心里怎么想的那种态度很讨厌。看这么多部侯麦电影里唯一觉得弗朗索瓦是比较可爱的一个男性。爱情里的追逐追踪也设置的很有意思,这种一天的事情很像我生活里偶尔会有的奇遇,原来我爱的更是侯麦电影里的写实与我生活的不谋而合。(原来片尾曲是侯麦自己写的,难怪同样那么呼应心境)
侯麦喜剧与谚语七部曲第一部。整体风格较道德故事轻松了很多,手法也逐渐成熟。女主作为飞行员的外遇被分手,同时折磨着作为备胎的男主,在偶然一次跟踪飞行员的途中巧遇15岁的露西而袒露心声。当备胎可能转正,男主又念念不忘露西,当发现露西已有热恋男友时,却又寄出自我膨胀的臆测明信片。影片中几乎每个人都有说谎,显得可以在二人关系里占据上风,而每个人都孤独,对象可以不见面不同居不承认,用自己承受的折磨同样折磨与他人。
“道德”故事延续,三组单相思组成非道德又自私却真情实感的怪圈,遵循本心就要经得起所谓道德的推论,偷情偷窥狗血戏背后依然是侯麦既往无良男人心的形象;片中坚持并凸显表演,简陋如斯的背景除却真实更依靠演员表演的连贯代入节奏,与前面三部戏剧风格的作品类似,“活了的舞台”再一次证明文学戏剧与电影故事转化在于留白与言行中的感受,观众能体验到如此,可以不知飞行员之妻是谁,但已看到想象到人类活动中对情感的渴求
巴士女孩好像精灵,掰面包喂鸭子的时候、为了拿到照片说自己有tree fetish的时候、趁跟踪对象经过大声念德语的时候、逗弄François唱押韵的歌的时候,像苏打水一样冒着年轻的活力和机敏的傻气。Poor François, 最道德的爱也是最沉重的爱,即便老实被动如他,也在兴冲冲拿着明信片去找Lucie时感觉到悬浮在道德边缘的爱的吸引力了吧。
可怜的François被Anne和Lucie玩弄于股掌之间。这部后半段废话有点多,对人物的捕捉以及爱情道德等观念的碰撞延伸不如其他几部,更多是一部小清新娱乐片。最大的亮点是公交车邂逅中二少女,极具趣味性。结尾François怅然若失挺有意味的:交谈中建立的某种亲密感十分脆弱,极易消散。而这归结于那淡淡的嫉妒心占有欲:哦,原来她还有更亲密的朋友。
讨厌死这个女主了,可是我好像她。对自己好的就恃宠而骄,得不到的就舔着个脸还偷偷抱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见了面说不在身边的人也可以继续爱,背后就说我基本上忘了。明明是最自私的人,吵起架来却针针见血扎别人,摆脱责任一干二净。这片子男主女主的人物塑造都挺到位,个性很鲜明,做的事也能理解。最关键的是,虽然他俩在侯麦手下话还是多,但最起码的不装哲学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