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译 名 布鲁克林/爱在他乡(台)/布鲁克林之恋(港)
◎片 名 Brooklyn
◎年 代 2015
◎国 家 爱尔兰/英国/加拿大
◎类 别 剧情/爱情
◎语 言 英语
◎字 幕 中英双字
◎上映日期 2015-11-04(美国)/2015-11-06(爱尔兰/英国)
◎IMDb评分 7.6/10 from 29,223 users
◎豆瓣评分 7.7/10 from 12,026 users
◎片 长 111分钟(英国)
◎导 演 约翰·克劳利 John Crowley
◎主 演 西尔莎·罗南 Saoirse Ronan
多姆纳尔·格利森 Domhnall Gleeson
艾莫里·科恩 Emory Cohen
吉姆·布劳德本特 Jim Broadbent
朱丽·沃特斯 Julie Walters
艾米莉·理查兹 Emily Bett Rickards
迈克尔·泽根 Michael Zegen
保利诺·努内斯 Paulino Nunes
诺拉简·努恩 Nora-Jane Noone
艾瑞卡·罗森鲍姆 Erika Rosenbaum
詹·穆瑞 Jenn Murray
伊芙·麦凯林 Eve Macklin
安妮·尼·莫瑞 Aine Ni Mhuiri
泰德·麦克马洪 Tadhg McMahon
杰西卡·帕尔 Jessica Paré
◎简 介
爱尔兰的小镇生活,纽约的大城美梦,酒馆老板吉姆,意大利裔水管工托尼,一念之间,女孩艾利丝要做出改变她一生的选择。
◎获奖情况
第88届奥斯卡金像奖 (2016)
最佳影片(提名)
最佳女主角(提名) 西尔莎·罗南
最佳改编剧本(提名)
第73届金球奖 (2016)
电影类 剧情片最佳女主角(提名) 西尔莎·罗南
第69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2016)
电影奖 最佳英国影片
电影奖 最佳女主角(提名) 西尔莎·罗南
电影奖 最佳女配角(提名) 朱丽·沃特斯
电影奖 最佳改编剧本(提名)
电影奖 最佳服装设计(提名)
电影奖 最佳化妆/发型(提名)
第22届美国演员工会奖 (2016)
电影奖 最佳女主角(提名) 西尔莎·罗南
第27届美国制片人工会奖 (2016)
最佳电影制片人奖(提名)
第18届美国服装设计工会奖 (2016)
年代题材电影最佳服装设计(提名)
第81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2015)
最佳女主角 西尔莎·罗南
第21届美国评论家选择电影奖 (2016)
最佳影片(提名)
最佳女主角(提名) 西尔莎·罗南
最佳改编剧本(提名) 尼克·霍恩比
最佳美术指导(提名)
最佳服装设计(提名)
第18届英国独立电影奖 (2015)
最佳女主角 西尔莎·罗南
第14届华盛顿影评人协会奖 (2015)
最佳女主角 西尔莎·罗南
第6届豆瓣电影鑫像奖 (2016)
鑫豆单元 最佳女演员(外语)(提名) 西尔莎·罗南
鑫豆单元 最佳爱情片(提名)
三星半。一则隽永的移民故事,简单故事内核中杂糅了许多的元素。美国真就是个神奇之地,各族移民在那建立了属于自己的丛林,让异国他乡也能变得home,机会和新潮可能就是许多人向往的东西,逃离与新生,改变与痛楚,这才是immigration最真实的作用。bossy女店长的开头和收尾贯穿了女主的心理变化,没有好的工作和熟悉的环境让他踏上新征程,“第一次总是最难的,思乡病和其他病一样,他会很痛苦但是终究会转移到别人身上”。新活力的到来就是通过自己decent的心争取下来的,工作和爱情就是最好的两个加成。姐姐的哭泣,理应值得更好的生活,但是依然保留了善良与成人之美。片刻的停留让所有似乎就是新眼界与熟悉环境的结合,而女店长的话刚好又再次戳破了幻想泡沫,她给了承诺与付出了爱。结尾的传承真是美好,愿移民者都能在他国生根发芽。
我喜欢这个电影。生活在哪里,总得选择自己的方向,总有地方会容下你的。你要经历彷徨迷惘但希望你找回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独在异乡为异客,脆弱生涩紧张不安拘谨,慢慢融入这个氛围的感觉太好了生活逐渐明朗起来,我真为她高兴。就算再回到家乡,确实是从小长大的地方,所以会有依恋之情,诱惑她的事物都那么美好,就算迷惘彷徨也可以理解,一点都不怪她,反而拍得让人心生同情,好在她还是清醒了。水道工男友很帅也很甜,谈恋爱好甜呀,就是矮了点,但真的爱她。后面那个也很帅,又温柔,羡慕。其实是个很温柔美好的故事,独处异乡的艰辛美化很多,但确实有那么好的人。姐姐太好了。罗南的发际线堪忧啊,如果留点刘海会好一点,头发往后梳太吃亏了。这部剧里面的色彩很好看,他们的衣服真好看,颜色出挑,复古又温柔又时髦。
初夏柑橘的色调,温情信札般的剧情,还有那些来自布鲁克林的微笑——这是一部多么讨人喜欢的电影。仿佛每一个人,都会在有限的青春时间里,对世界上的另一个美丽的地方,产生爱的情绪——即便你的家乡也是如此美丽,这种遥远的爱,你还是逃不过。而在遥远的布鲁克林的故事里,最让我心悸砰喘的,是爱尔兰女主角的选择——这是一种很西方的,与东方传统价值观完全相反的选择。(或许,我的描述太绝对,价值观也有其变迁史,如不赞同,致歉)女主角的选择,成为影片简单而令人怦然心动的结局——这结局是那么香甜、纯蜜、阳光、清朗、令人浮想联翩——俊洁而秩序的爱尔兰青蓝色的故乡未必不美好——可是,自我的存在与未来的价值到底应该如何决定幸福的脚步——这是每个人成长中永恒的分叉。
这部电影显然是以女性为主角完成了她的成长故事,从朴素无知的小镇居民到独立自主的“纽约女性”,她最终还是选择告别了过去,履行了自己的诺言。但是这种明显的意识形态倾向在不知不觉给观众灌输一个观念,即纽约代表着先进,爱尔兰却代表着落后。那些从英国到美国的桥工移民们晚年凄惨,连家乡都回不去了。这是关于社会现实的折射,表达着对政府造成的不公平现象的不满。另外,此片并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女性主义作品,因为女性的困境还是由爱情来解决的,并且她最后至关重要的抉择还是由爱情驱动的。曾经富裕繁荣的美国吸引了大批移民为他们建设基层,现在还试图通过文化产业吸引更多的移民过去。画面的色彩如冰激凌一般赏心悦目,其用意依旧是那套美国霸权。
离开那里,一定要离开那里,不然几年后当你看着从布鲁克林回来探亲的女孩子的时候一定会非常后悔。那个小镇家乡,当你身处其中的时候它什么都不好,当你离开的时候它什么都好,但是离开它,一定要离开它,外面有更广阔的世界。把这里的布鲁克林换成其他任何一个大都市都是一样的,特别对于这二十年来的北上广深漂来说,那是梦想,那是希望,那是人生新的曙光,那是与家乡完全不一样的生活。或许辛苦,或许最后落魄潦倒,但总比留在那个一成不变的看得到尽头的人际关系逼仄的地方好。她说她忘记了,忘记了家乡小镇本来的面目,忘记了自己当初离开的原因,差点被蒙蔽过去,差点被留在那里。离开那里,离开那里,离开那里!
本质上是另一种女版的美国梦,是对美国文化包容性和开放性的赞颂。当然,女主从爱尔兰远渡重洋到美国的经历也反映了移民生活的艰辛,何况她还是语言相通,处于母文化社区的包围中,这更可想象其他少数族裔尤其是亚裔的移民拓荒史中所存在的不为人知的辛酸和血泪。女主返回爱尔兰的一段剧情有点垮塌,她对于爱尔兰男友的接受和离别都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她是真心且接受了他吗,又为什么离开呢,因为店主的恐吓?女主最后的融入依靠的是第二代移民的意大利裔男友,这似乎不那么女性主义,没有从她的内在去思考归属问题。
温暖的爱与乡愁,细腻的感情线,观者无法自拔;背井离乡,一天,只身回到老地方,已经与之“格格不入”,不是家乡变了,只是,突然间长大了;你会选择那个远在异国他乡,支持你,期盼你,懂你,爱你甚至为你小心翼翼,忐忑地告诉你未来家的样子,那个愿意与之共同奋斗的人,这才是你的安身之处,你的灵魂伴侣电影好细腻,好温暖,姐妹之间的真挚的感情和寄托,收到来信时开心的哭泣,遇到明媚的人会为彼此开心,毫无修饰,一份相思一份愁,那些对家乡的牵挂随时间发酵,变成讲给自己听的老故事……
“我已经忘记这个镇子原来是什么样的”,这是整部剧最振聋发聩的一句话。即使明知Ellis隐瞒已婚事实是错误的,但我仍不忍心去责怪。人总是趋利避害的,特别是回到自己熟悉的故乡,刚好又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与体面的伴侣,特别是在经历了美国厚重的思乡之情,很难会不心动。但这一切只是短时的假象,直至百货店的老板娘前来威胁。月是故乡明,但用望远镜拉近距离看,上面是一个又一个陨石坑。我喜欢家乡邻里间的人情味,但也厌恶极了三姑六婆把他人的隐私放在嘴边一遍又一遍咀嚼。还是逃吧。
有时候家的定义很模糊 他可能不是你出生成长的地方 它更需要是一个你认同的地方 一个心灵的归宿 有父母的地方是故乡 但不一定是你灵魂和精神上的家 我们会容易被安逸所蒙蔽到不记得内心的向往 也误把眼前看到的当成岁月静好 但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往往需要你努力去争取 也需要你勇敢得踏出那一步 男主软绵绵的台词和laid back的气质还挺独特的 罗楠真是有演从古至今各种独立女性成长史的体质和气质… 那个时候还有点婴儿肥的脸 时而成熟时而稚嫩 可塑性太强了
我想美国离家远去的漂泊之人,都能得到共鸣吧。关于爱尔兰人的故事,也看了不少…「布魯克林」「風吹麥浪」「初戀這首情歌」「曾經」「ps我愛你」「愛爾蘭人」想起新年去爱尔兰旅行,短短几天,能感受到这个国家矛盾的一面,一方面科技产业极为发达,另一方面人际关系极为传统,年轻人都在往外走,说句「愛村」不为过。但仍旧见到了许多來自国内漂泊的人,打印店里沈阳的大哥们英语带着碴子味,请我吃饭的餐厅姐姐一直夸我打扮好看…
电影色调很美。有时候感受就是很奇怪的,看一本比较悲调的电影,反而心中是燃起希望的。反过来的是,这本温情的电影我反而是感到不忍的。Eilis的勇敢、努力、脆弱、真心、留恋、理智,让电影故事完整得合情合理,每一个侧面都能引起泛泛之辈的共鸣,都希望Eilis过得好,甚至也许凯丽夫人最后不出现,都能原谅Eilis选择了与Jim在一起。但现实生活果然就是留恋不住不属于你的一切,属于你的就好好抓住。
离家的女孩,真的很幸运在船上遇到了一个好心的人,教会你不要吃东西,要学会化被动为主动,才会有谈判权,要挺起胸膛。初到布鲁克林的女孩很想很想家,不知道怎么和别人相处,房东太太和舍友们都那样真实,虽然时有调侃,但都真心相待,女孩遇见了爱情。姐姐的离开让她归家,她有过迷茫,却最终走了出来,她也教另一个姑娘一样的道理。这个爱尔兰的女孩终于找到了她的另一个家!罗南迟早拿影后!!!
从小说改编真的比较困难,人物情绪太跳跃,其实2小时的叙事体量可以刻画很多细节,让感情过渡更自然,台词还是简单有趣的。睡前回想发现里面好多吃饭的场景,太多对话都是吃饭时发生的了,超过一半时间在饭桌上??结尾应该是平静中轰鸣的情感专列,然而没能震撼到,因为前面贴叙不够自然。等了多闹好久才出场,但两个人互动太弱了,出去约个饭至于么,至于抛弃你brooklyn的plummer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