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主演:弗雷德·阿斯泰尔 / 赛德·查里斯 / Oscar Levant
导演:文森特·明奈利
语言:英语
地区: 美国
编剧:贝蒂·康登 / Adolph Green
类型:喜剧 / 爱情 / 歌舞 / 家庭
上映时间:1953-08-07
别名:龙国香车 / 龙国花车
用户标签:美国,歌舞,歌舞片,1950s,美国电影,1953,FredAstaire,Vincente_Minnelli
片长:112 分钟(Turner library print) (copyright length)
imdb编号:tt0045537
一位穷途潦倒的电影明星,希望能够在百老汇的舞台上有东山再起的机会。而在他努力重振事业的过程中,遇到了疯狂的天才导演杰克·布坎南,也得到了剧中女主角南妮特法瑞的爱情。
第2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故事/编剧(提名)Adolph Green / 贝蒂·康登第26届奥斯卡金像奖彩色片最佳服装设计(提名)Mary Ann Nyberg第26届奥斯卡金像奖歌舞片最佳配乐(提名)Adolph Deutsch
4.5落寞明星的救赎路还能拍得这么轻快的,卓别林也做不到(甚至加上了基顿也没法,看到的全是失意和倦意,不过那个的浪漫指数倒是完胜这部电影,毕竟这部的结尾也不过一句“weloveyou”);只能是歌舞片来完成了。一听到that''eentertainment!热泪盈眶,又恍然大悟原来《娱乐世界》最标准的致敬直指这部阿斯泰尔暮年之作和文森特明奈利的巅峰之作了。文森特明奈利和阿斯泰尔合作多部,但没有一部是有我们小姜姐参与的,实在可惜。但文森特的歌舞片在主题探讨上的确要比rogers-astaire更有意味的多。《篷车队》带着浓烈的理想主义情怀,却又不泛滥也较为理性,复辟的阿斯泰尔没戏、投资人导向性也没戏,做自己擅长的和能调动所有演职人员的才是观众真正“喜闻乐见”的。强剧情的歌舞片段和舞蹈化的动作设计,是文森特迥异于马克桑德里奇的最大特点
私心觉得不亚于《雨中曲》,两者皆用戏中戏的方式指涉时代的更新与变革,《雨中曲》是以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的发展进行自反,而本片则从舞台表演入手。影片包含着多种对比:比如第42街的变化,剧院不再是阳春白雪,而是车水马龙,各种人群都可以进出剧院;严肃古典的戏剧《浮士德》与新颖时尚的音乐剧;空旷冷清的饭店排队与热闹温馨的房间聚会;精致美食与三明治爆米花,香槟、威士忌、红酒与啤酒;演出结束后不再有观众去后台探望演员。“That's Entertainment.”可以看作是好莱坞对自身的定位与注解,无论是严肃哲思的戏剧还是轻松愉快的喜剧,重要的是身在“theater”并感受那种震撼。艺术可以与娱乐并存,娱乐之中也能蕴含艺术。不过在将娱乐推向通俗大众这方面影片还是没能更进一步,首演的观众还是贵族名流。
歌颂歌舞片为大众娱乐的精神,戏剧冲突来自歌舞电影、古典戏剧、芭蕾三者艺术形式的差异,而非人物好坏,过程喜感,最终达到融合的效果,也是看点,妙。杀手leon看《雨中曲》孤苦凶险的生活需要歌舞片的调剂。这类型是电影有声化后把音乐剧+电影剪辑产生的?开口唱歌+舞台化布景,偏舞台感多些。看完这个再看lalaland拍的不错(但演员舞技太一般)只是类型已经式微,现在的娱乐是游戏动漫短视频综艺。故事讲到一半主角突然开始唱跳,现在看会觉得舞台感重或可笑出戏。突然想对比《舞出我天地》这种是电影+MV混合体,音乐是伴奏,电影感更强。印象深刻:游戏厅与擦鞋黑人共舞、两人公园散步翩翩起舞(lala致敬)、三胞胎、高潮犯罪动作打斗歌舞化,香港喜剧动作片借鉴了好多,同样的思路放在不同戏剧情境里,效果完全不同。
即使杰克是出于商业考虑,但他准备在舞台上将《浮士德》现代化、请歌舞片演员与芭蕾舞演员同台演绎都是具有实验精神的尝试。但是电影演到一半杰克的实验失败之后,舞台剧的掌控权换到了主角亨特(阿斯泰尔)手中,影片便回到了最俗套的好莱坞歌舞片——后半部的歌舞既不建构《浮士德》的叙述,也不建构《龙凤花车》的叙述,更不建构亨特(阿斯泰尔)与剧中人的关系,只剩下为了歌舞而歌舞。影片开头曾重点提及亨特(阿斯泰尔)的年龄问题、他被时代抛弃的问题,本可以让影片在舞台剧、电影、演员等文艺创作的幕后议题、甚至在亨特与女主角的忘年恋议题上有严肃的探讨,但影片后半部已经完全将这些伏笔搁置。
这片前面传统的部分有点沉闷(主要是歌舞戏不多,那个长长的娱乐城舞蹈和月夜双人舞还是挺好看的),但幕中高潮一过新人开始演戏就完全进入状态了。文森特明尼利的歌舞场面真是太赏心悦目了!布景和歌舞设计都是顶级的,假腿婴儿舞,充满想象力的仿黑色电影舞蹈段(那个独白和叙述顺序还真就完全套的类型惯例,看得人直笑,结尾阿斯泰尔一揽着那位金发美女,瞬间就鲍嘉起来了有没有),相比这样充满美感和冲击力的歌舞场面,这个剧情还真算是可有可无的串场戏,不过,让这些剧作规定见鬼去吧!
讲的是过气歌舞片演员东山再起的故事。该片上世纪五十年代上映,歌舞片开始式微,阿斯泰尔已经五十多岁,怎么看都觉得这部片子是为阿斯泰尔量身打造的。不得不说,阿斯泰尔不愧是“舞王”,五十多岁仍维持着苗条身材,姿态松弛而优雅,编舞非常有创意。歌舞场面不靠人海战术震撼观众的视听,而是依靠巧妙调度达成十分优雅的效果。擦皮鞋那场歌舞妙趣横生,夜晚公园双人舞似乎为后来的《爱乐之城》提供了营养,最后那场悬疑歌舞剧用现代眼光看也十分前卫了。
一个时代的经典,跟许多当时的歌舞片一样把故事放在舞台幕后。讽刺《浮士德》式的沉重,推崇体贴普通人生活的entertainment。好多戏剧化的小段子,女主说“在博物馆里看过您的电影”闹出误解那段可爱死了。公园里的起舞大概启发了la la land?最后舞台上演绎黑色电影那段实在精彩纷呈,MJ在《犯罪高手》里从舞姿到布景抄了个神似,又翻出新的时代气息,是天才对天才的致敬。
相比于舞台上的华丽群舞,我更喜欢那段街边路灯下的优雅双人舞,好像观众都不存在了,只剩下两人在一个奇异梦幻的世界里用肢体语言表达情感,动作流畅自然,开合有度,有一种非常浪漫的美感。最后的舞剧融合了黑色电影的叙事技巧和视觉风格,突破传统演出式歌舞片老套的爱情题材和铺张做作的人体装置场面,以灵活多变的时空调度将歌舞片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档次。类型片的意义就在于不断地挑战陈规戒律。
第一部文森特·明奈利,比起雨中曲也毫不逊色1.流畅的长镜头运动2.最后一段的歌舞剧很惊艳,之前从来没有想过Film noir可以跟Musical结合然后再插入戏中戏的段落3.公园段落的舞蹈比la la land还好看,但也足以证明la la land值得被写入影史4.美术做的挺到位的,女主好美啊 总结:I lovvvvvvvveee Musical!
在好莱坞大制片厂制度没落的背景下,歌舞片也面临来自各方面的挑战,承认并坚守这一类型的原有价值无疑是需要勇气的。entertainment成为《篷车队》/好莱坞的口号,在与优雅舞台艺术(芭蕾)的摩擦中,歌舞片源自杂耍歌舞的事实毫不遮掩。歌舞的美妙绝不仅限于爱情、喜剧,它可以以反身的方式涉及好莱坞类型的方方面面,比如film noir。
虽然人物弧光上差了点,作为类型片在歌舞编排上的想象力至今也难以逾越,破除了“表现”和“写实”的壁垒(《雨中曲》)使得剧情和歌舞不再完全割裂(街头、聚会、舞台),同时囊括了踢踏舞、芭蕾舞等多种舞蹈类型,具体到场景也非常出彩(“擦皮鞋”、“三胞胎”、公园双人舞),及至结尾的黑色电影剧情舞台化依然在升华形式的多样性(《红菱艳》)
真是被致敬无数的。其实看他演过气歌舞片男星,已经处在歌舞片盛世晚期,不是典型的,而是充满反思谋求突破的。好多桥段真是充满创意,开创性强的 脑力激荡 天才涌动的作品让人喜欢。经常看早期电影,基顿、卓别林这些靠自己本事和人格魅力闯出一片天的大拿,都觉得太出众了值得膜拜,Astaire也是这样一位
好一出赏心悦目的歌舞剧,尤其是巡演的节目单!这才是好莱坞最正确的打开方式,行云流水的场面调度和节奏感爆棚的踢踏舞水乳交融。虽然主角也是一个落魄巨星,但主题与《鸟人》或《舞台春秋》完全不同。它想说的是:娱乐并不低级,好的娱乐胜过故作高深。回想私心喜欢的几部歌舞片都用了戏中戏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