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主演:科林·克利夫 / 梅·克拉克 / 约翰·博尔斯 / 波利斯·卡洛夫 / 爱德华·范·斯隆
导演:詹姆士·威尔
语言:英语 / 拉丁语
地区: 美国
编剧:加勒特·富特 / 弗朗西斯·爱德华·法拉格 / 约翰·L·鲍尔德斯顿 / 玛丽·雪莱 / 佩吉·韦伯林 / 理查德·沙耶尔 / 罗伯特·弗洛里 / 约翰·罗素
类型:科幻 / 恐怖
上映时间:1931-11-21
别名:弗兰肯斯坦 / 魔鬼博士
用户标签:科幻,美国,恐怖,科学怪人,美国电影,1930s,1931,惊悚
片长:70 分钟
imdb编号:tt0021884
弗兰肯斯坦(科林·克利夫 Colin Clive 饰)是一个天才科学家,他想像上帝一样创造生命,于是不顾学校教授的反对,离开了大学,和助手到山上的一座古堡里做人体实验。他从墓地等地方找来了各种人体残肢,还从学校实验室偷了一颗大脑,利用这些制造出一具人体。他的未婚妻伊丽莎 白(梅·克拉克 Mae Clarke 饰)出于担心,就与好友(约翰·博尔斯 John Boles 饰)和学校教授一同去古堡实验室找弗兰肯斯坦。正是在这个暴风雨之夜,弗兰肯斯坦的人体实验完成了——他利用雷电让手术台上的躯体有了生命。然而几天后,这个由科学家创造出来的怪物开始不受控制,他先是把科学家的助手杀死,又开始攻击教授和科学家。
于是,身心俱疲的科学家被接了回家,并且开始筹备婚礼,而怪物则留给教授处理。但是怪物却把教授杀死了,从实验台上逃了出来,一步一步走近村庄,还把一个小女孩淹死。正在举行婚礼的弗兰肯斯坦对此浑然不知……
7.81.Mary Shelley改编;科幻-恐怖混合子类型先驱,大概是最早提出造物主和创造物关系的好莱坞影片,贡献了疯狂科学家原型(译名已经显示出)。人有造物的冲动(被删减台词:Now I know what it feels like to BE God),但僭越造物主将得到惩罚。人造物身份问题引出了后世何以为人的科幻母题,还预见克隆人和其他医学伦理问题,这可是200年前对科学的担忧。后来一发不可收拾成为相当早期的电影系列,稳固了恐怖科幻这两个类型。本片带有对注定毁灭的单体怪物的同情,如误杀小女孩后的无助,因此按Vivian Sobchack的定义,本片更倾向于恐怖片2.开头挖坟一段,一直到表现主义的城堡实验室(楼梯)布景,氛围都很好,但后面走了下坡路。恐怖片还是要靠点犹抱琵琶半遮面的不确定感,真出现肉搏战,角色的恐惧上升,观众的恐惧却打了折扣;低机位摄影
环球影业的恐怖经典。1.影片对玛丽·雪莱的原著作了大量修改,故事变得更加紧凑和牵动人心,而科学怪人也被塑造得更加暧昧模糊:他似乎一开始就是恶魔(与小说恰好相反),但之后又仿佛更像一个懵懂的孩子,一如往湖中扔花观察漂浮的学习与游戏行为。2.布景风格继承了德国表现主义,尤以暴风雨夜晚的古堡实验室和火烧风车磨坊场景为最,还有片头墓地中歪斜的十字墓碑与冷眼旁观的死神骷髅。3.意外偷得罪犯大脑及教授的解剖学讲课体现了19世纪风行一时的颅相学犯罪观,以及龙布罗梭的天生犯罪人理论。4.弗兰肯斯坦的驼背侏儒助手有股可怕的痴狂傻劲儿,契如赫尔佐格版[诺斯费拉图]的伯爵仆人。5.鲍里斯·卡尔洛夫的表演亦是一大看点,环球公司的化妆师Jack Pierce的形象设计则早已深入人心,成为文化符号。6.创造者/伪上帝与受造者的对视+1。(8.5/10)
3.5/5,蓝光版,画质比记忆中出色太多。与同年的化身博士、德古拉不同,这版故事建立在生与死之间的张力,Frankenstein亲手让it’s alive,对手部的特写,也是之后全部死亡之源,实际上,Monster就像从死亡世界(开场墓地造景)归来的复仇者,向生命发起无知而狂暴的反攻,从象征的意义看,他也是那个哥特磨坊的产物,一个阴暗而扭曲的心理空间。黑白给予布景、化妆以假乱真的空间,让现实小镇、幕布旷野与表现主义建筑共存,这个玛丽雪莱创作、Whale视觉化的形象就游荡在其中,仿佛被它未曾得到、却不停诅咒的灵魂牵引,从回顾的方向看,也仿佛回荡着钟楼怪人、剪刀手爱德华、终结者的身影……这种非自然的spirit ,无怪乎被蜂巢幽灵致敬。
1818年,玛丽雪莱就创作了第一部科幻小说,预测了人类为了欲望创造出可怕的新事物,比如怪物,人工病毒,原子弹,细菌武器…但是人类依然重蹈覆辙。作为上世纪30年代的有声电影改编,颜值演技在线,台词干净,剪辑流畅,故事讲述完整。但让人吊诡的是,结局相比10世纪14分钟版本而言,怪物被烧死了,而需要为此负责的科学家幸福美满,没有对此负责,难道就是因为他是富二代?价值观不敢苟同。怪人,他只是一个孩子,由于没有是非标准,杀死驼背男因呗虐待,掐死教授是为了避免解剖而自卫,把小女孩扔河里只是在和她玩耍,接近女主只是出于嫉妒,作为不负责任科学家创造的新生儿,他本能期待获得尊重,安全,友情和爱,就这么随着一把火,把他的肉身和期待都葬送了。
人能创造生命却无法掌控生命,而面对无法掌控的事物,人类最通用的做法是将其毁灭。那个“怪物”其实也挺可怜,被迫来到人世,某种程度上是弗兰肯斯坦的儿子,养不教父之过啊,这么看来本片还可以视作育儿警示片。“怪物”跟女孩玩耍和最后被火烧这两部分比较令人触动,人造的人也有着潜在的人性,他即有温和的一面又有暴虐的一面,被火焚烧时的害怕心情跟普通人也没什么两样,不禁令人同情,想起了《威尼斯商人》的台词:要是用刀剑刺我们, 我们不是也会出血的吗?你们要是搔我们的痒, 我们不是也会笑起来的吗?你们要是用毒药谋害我们, 我们不是也会死的吗? 那么要是你们欺侮了我们, 我们难道不会复仇吗?
早年间的恐怖片还是粗糙了些,后半段科学怪人的行动有点不明所以,可以理解为是被惊吓的吧,做出的是生物本能的自卫反应。跟原著有不少出入。它虽然有个罪犯的脑子,但是它诞生时并不坏。我感觉这部片中的科学怪人挺可怜的,生下来就被虐待,与善良的小女孩玩耍后无意淹死了她这段最伤感,然后就被所有人追杀,像异教徒一样被烧死。男女主都没有被害,不知道这个好结局与当年的海斯法典有没有关系。纵观数十年来这么多影视化的弗兰肯斯坦,居然除了卷福演的舞台剧其余都评价不佳,雪莱的这个故事有着很有趣的原初的造物矛盾母题,为什么拍不出像样的作品呢?
科学怪人,到底是“科学家”弗兰基斯坦还是他创造的这个怪物?弗兰基斯坦为了所谓的真理一手打造了这个破坏力无敌的变异人类。在知识界,他格格不入。一面是真理与科学,一面是为此付出的生灵毁灭,很难说他到底是对是错。而真正的怪物,他真的是蓄意害人吗,但他与女孩的时刻又无限温暖,尽管女孩因他而死。当怪物被众人烧死,我开始思考,这些惨剧到底该归咎何人?好像谁都没错。30年代的电影,探讨了科学中的变异,我在想,这部电影是不是也可以为以后的人工智能的命运有一些参考。
怪物出世前的段落的视听还是不错的,可惜后半程整体节奏拉垮、叙事模糊,刻画浮于表面,仅仅在用一个不精明的方式把故事讲述一遍,粗暴提取了原著小说中的人物,进行了扁平化的魔改。。。弗兰肯斯坦优于其他同类小说之处绝不在于怪物有多吓人,情节有多跌宕,而是在于怪物创造伊始便伴随他的命运悲剧,以及弗兰肯斯坦个人的命运悲剧。把这些全部去掉,无异于刘兵删除曹禺《日出》中的鲁大海一线,害
1.把小女孩丢水里那段我被逗笑了。2.万圣节看很有仪式感3.山上的追逐戏很有喜感,所有演员都在认真的乱跑4.看的时候会联想到产生克隆人在伦理上的讨论。(本质上是一样的把?人造人的创造者是否要为所造物的行为负责,这个人(生物)的教育引导该由谁来承担。5.很心疼Frankenstein,任何生物体都不应该受到无缘故的生理和心理上的打击(就算ta的出现不符合自然规律)
环球的这一茬恐怖片都受德国表现主义那一套影响挺深的,布景尤为明显,而摄影则出现了一点深焦的前身。剧本将原著简化了不少,要说起来基本就两个点,一是人僭越上帝的冲动,二是中产阶级的傲慢——要死也应该你和他一起死,凭什么他被火烧,你喝红酒?人类恶心心理一种。又,小女孩河畔抛花那一段,《蜂巢幽灵》里特别借用,维克多·艾里斯在此真的理解什么是纯真-羸弱。
作为一部恐怖片拥有太多其他让人思辨的元素,甚至包括恐怖片本身,这部电影是如何在塑造恐怖,跟现代的恐怖片来对比的话,又有什么区别,其中关于怪物与那个助手之间的对比又与怪物与少女的互动是否又有关系,这很有意思,超过了怪物本身,可以看出小说文本是非常优秀的,以至于就算是镜头如此落伍的情况下,此片也是在某种意思上非常有趣
南瓜电影节看的,原著是1818年的,放到1931年,里边的技术解释还不变的话,似乎有点问题。人造人成为了纯怪物,原著的认知启蒙部分被拿掉,成了纯恐怖片,万圣节看倒是没问题1931年可是经济危机啊…我想象现在经济不景气,人人失业,一片萧条,马上就要世界大战的形势下,饥饿的我踏进影院看这个电影的情景
#史记# 虽然他的科幻元素不多,但建立了一个人造人类型;虽然影片只有70分钟长且前后绝大多数篇幅都在写各个人对人造人的反应,但这恰好阐明了主题——人以科技成为造物主时,怎样面对盲目的后果?!这个核心的确是太硬核了,放在1931年也绝对的太科幻了。博士、女孩儿、熊熊烈火……主题细思极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