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本部纪录片是导演迈克尔·艾普特从1964年开始拍摄的纪录片系列的第四部。迈克尔·艾普特在1964年为英国BBC电视台拍摄了记录片
28岁,几乎都有了各自的社会角色。托尼成了出租车司机,依然乐观。约翰查尔斯没接受采访,一个按计划成了大律师,一个当了bbc的纪录片导演,还挺酷的。安德鲁也是律师,和老婆周末去英国乡间住,生活恬淡。彼得当了老师,曾组建的乐队是他的高光时刻。布鲁斯在托尼以前的公立学校当老师,是善良和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尼克好厉害,去了美国当大学教授助理,从内向变得愈加开朗了,加上美国生活的洗礼,自信明媚。保罗还在墨尔本,四年前和妻子用所有的积蓄买了辆车进行环澳大利亚旅行,还挺罗曼蒂克。西蒙居然一下生了五个孩子,不过他还挺enjoy这样大家庭的,也是弥补他童年缺失吧。三个女孩没啥意思中规中矩,不过杰基说不要小孩,还是吃了一惊。尼尔最让人神伤和心疼,在酒吧角落谈哲学以及几年时间游走英格兰的自然山水,也是很特别的人啦。
导演能很敏锐地捕捉问题,比如“你会担心视野过窄吗”,尽管当事人并不承认,甚至对此问题感到反感。父亲的缺失还是有影响的,尽管他说因为没有过,所以不会怀念。大家都尽量地满足于自己当下的生活了,孤儿院的黑人孩子说并不想反抗,只想生活,只想轻松愉悦地生活,不知道这算是认清形势、知足常乐,还是说阿q精神,麻痹自己。生活在底层的他们真的快乐吗?不管身处高位还是地位,都有自己快乐和烦恼的事吧,多巴胺分泌也应该大差不差吧?谁知道。28岁了,我觉得彼得和妻子在一起的氛围最宁静幸福,托尼最活力洋溢,杰基三姐妹还是心态很好,努力生活,苏西慢慢变好了,布鲁斯在做自己理想的事情(更好地影响社会),尼尔,尼尔看起来很焦虑,一直在摇晃身体,世俗看是“一事无成”,但扔在追寻什么,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希望他有朝一日能安宁幸福。
观看的时候非常反感弹幕在John那部分里一直刷有的人即使努力了也输给了关系,关系这个东西确实客观存在,但我也很厌恶说这样话的人。大部分说这样话的人都是在偏见的,而且他们最开始也是“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拥护者,后来发现失败了就会陷入虚无和批判当中,但他们往往并没有意识到比自己起点高的人,还比自己更上进。虽然没有John起点那么高,我从小也是在光环下的,要想活在赞扬声中,就必须时时刻刻的保持着自己的形象,努力学习、多才多艺、自律自主,每一步都需要考虑到下一步的方向,从而达到目标。所以在这里我是很欣赏并且理解John的,我也很佩服他有学识和教养,三观也很正。出身是既定的实话所以别天天自怨自艾,也没必要假设我在另一个阶级会是如何,我们只应当找准自己的位置不断向上,承担好自己的责任。
28岁,除了neil 和bruce全都结婚了。tony性格真好,想做就做不行就换(骑师-的士司机-可能开酒馆);bruce正道之光(牛津数学系-小学老师);贵族小姐苏西结婚了,她比以前快乐;逆袭之王nick农场之子-牛津物理系-美国读博当助教;Peter 感觉大多数普通人吧,当老师 组过乐队;Paul-好丑-砌砖-移民去澳洲;上流社会三巨头都实现了7年前的预言-两个律师一个制片人;Neil是怎么走到这步的(辍学-打散工-想法很多却从不执行,他可能是太畏难了没有走进正反馈循环);三个女生工薪阶层;Simon 黑人 5个孩子
28岁Nick实现了我小时候没能实现的梦想。Paul做了我一直不敢做的事,Simon的家庭很美满。Tony还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行走着。Bruce这个大善良成为了人民教师,一定是伟大的教师。高富帅三人组都在自己规划的道路上前进着。Susie嫁给了一个好人家,改变了自己的厌世。Peter结婚了,夫妻都是教师。Neil还是很迷茫,成为了流浪汉,靠救助金生活。工人三姐妹在过着普通平庸的生活。28岁好像大家的生活轨迹都定了,就像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一样。唯有Neil还让人担心
28岁基本上都是我定义上的“大人”了,工作结婚生孩子。读过书的都不错,没读书的结婚了的也比较满足,我觉得三巨头基本上都看破了这个纪录片的实质,选择了他们想要的生活,而其他人很多我觉得都是生活没有选择,所以我乐观的接受了,也挺好,无论在哪个阶层上,自己感到快乐就是最重要的。要是因为生活和向往不配位而止步不前,焦虑忧郁苦闷得不偿失,尼尔就是例子。看的人都知道希望尼尔看开一点,积极入世,但是生活中又有多少人像尼尔呢,一直活在期待与焦虑中,只是程度不同罢了。
苏珊居然结婚了,在她辍学,对自己生活那么迷茫的情况下结婚了。不过看得出来,她生活很幸福,至少不再迷茫和压抑。她结婚对象也是同阶层的。果然爱情改变一个女人。三个少爷,估计只有John会保持上流社会的生活,因为他选择了同阶层的未婚妻。Andrew明显喜欢小鸟依人的乡村女孩。Charles则真的是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人生。而幸福的反而是两个工人阶层,一个是Tony一个是Paul,不过这两个也是有了一样的看法,教育很重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
3.5,一场有野心的社会实验记录,囿于片长无法体现得更加详细,最初也只是一个笼统的计划,拍摄过程中不断增加了新的想法,龙生龙凤生凤,上流社会出身的都有着体面的人生,中产找到了所爱之人过着幸福的生活,下层的人连大学都没上忙于生计,总体来说,发达国家的这些对象大部分算都有了不错的人生,很能看出来工人和中下阶层出身的困难,最唏嘘的要属尼尔,从严格教师的中产阶级因为精神问题一度跌到低层,但比起隔壁的苏联缺乏了社会背景转变的厚重。
28岁,到了一个比较微妙的时间点。当年不愿意早婚的女孩子们,如今都早早完成了婚姻,社会带来的潜意识的束缚,还是超越了向往自由选择的人们的想象;而精英们已经开始铺垫平稳、富足又稍显无聊的一生了;反而是一位流浪的嬉皮士,让人最为好奇他今后的人生将会有怎样的进展。28岁,比起阶级的差异、经济和社会地位的差异,我觉得更大的差异在于人们对个人生活的理解,心怀知足而释然的人,无论在怎样的生活里都能保持平和,这亦是一种为人的天赋。
小朋友们已经到了28岁,最让我惊讶的是尼尔(?)7岁时最活泼可爱的小男孩,现在没有家四处流浪,真的很可惜。其他的人虽然也是各有烦恼,但是也还在生活的轨道里正常运行。尼古拉斯去了美国科研,但是也有家庭方面的烦恼,托尼做出租车司机,但是有了自己两个小孩,也很幸福。真实生活确实比电视剧更精彩,最重要的不是要成为最优秀的人,这事充满机遇与随机的东西,但是无论如何要积极面对生活,勇敢尝试,坦然接受,这是最重要的。
没有最想看的John,然后发现除了他的名字其他谁也记不得。这部印象最深,从农村长大变成美国教授的男子让我想起了自己的一个叔叔(感慨万分,他算是影响我目前未来决定的人之一),靠社会救助存活的男子让我想起了我的一个发小(心疼惋惜,很多时候回望成长的瞬间会发现现在的自己就是由一个个微小又决定的瞬间组成),和妻子环游澳洲的男子会让人觉得一段真诚而体贴的爱会让人变得更好。
1. 逐渐稳定奋斗的20岁末,虽然有人还在迷茫。2.没有任何背景、家庭、环境与一个happy life挂钩,更多的还是看自己。3. 导演确实有一定的导向性(像是为了证明什么)-“you keep asking me if it worries me…no” 4.不知道导演在这每七年拍摄的时候有什么变化呢 5.不知道35岁时还有多少人还跟现在的伴侣在一起
人的观念真的会一直变 遇到一些人和事之后可能就会产生与之前截然不同的想法托尼真的实现了他所说的话 为自己目标不断奋斗并最终实现真的很让人敬佩 并且他一直都知道自己有什么 要什么 能得到什么 不幻想一些对自己来说不切实际的东西 所以我感觉他每一次采访都让人感觉他是快乐的满足的 这种状态真的很羡慕 还是很喜欢查尔斯的 怎么就退出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