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1.一部关于电影收音师的影片,与帕尔玛[凶线]构成对话关系,街边与自然平凡而又为人忽视的声音与工作室里精妙构建的声音,一同形塑了我们的记忆与想象。2.一部直面公路的电影,开头4分钟透过前车窗的主观镜头蒙太奇不啻是对跨国界欧洲漫游最美丽的速写,各色风景、天光、建筑与道路尽收眼底,恍若一场永远在路上的典仪。3.一部探讨影像真实及主客观性的元电影,间或插入的黑白老式手摇摄影机拍下的影像片段与片中导演将摄影机固定在背后看似无目的而客观的拍法形成对立。4.一部聚焦音乐的电影,葡萄牙民谣乐队Madredeus主唱TeresaSalgueiro悠远空灵的歌声宛如天籁,她与男主间似有若无的情愫则显得恬淡而疏离。5.一部进入佩索阿的诗电影,在明亮的日光下,即使声音也会熠熠发光,一如里斯本七彩的老房子,一如永远打不着的那只嗡嗡嗡的苍蝇。(8.5/10)
即使你没有告诉过我,里斯本是你喜欢的城市,我依然会爱上这部电影。但既然我是第一个告诉你答案的,我怎么可以没有看过它呢,这是我和它认真会面的契机。我点开它的时候,是想要去看一看,(虽然是超时空的)你走过的街道。河流是城市里人们种种行为唯一的证人。你一定见过那条河流,90年代它在电影里浮光跃金,21世纪的你是不是也看到了,错落的橙色房子,温暖的阳光,远处河流的鳞波荡漾过你的心神。我在一些时刻突然明白,孤独并不是你行走的注脚,我太幼稚(耳边有你的声音念出来的这两个字,带着一点点心疼的嗔怪)了,你在寻找自由的道路上和寻找归属感中间撕扯着寻找灵感。你一定有无数个被迷之美丽的事物打动的瞬间,那些瞬间你也一样迷之美丽。“这把钥匙可以打开你的心扉吗?”还没有来得及回答,歌声就响起来了。你和你的心藏在音乐里。
在没有看过前作《事物的状态》的情况下,意外的没有太多障碍。因为前作导演戏份具有充分的象征意味,可以从概念上去把握。本片是对电影中声音艺术的赞歌,环境音效、配乐、现场音乐、念白,都是那么的富有滋味,充分展现了声音为电影所能带来的独特质感。值得一提的是资料馆在本片之后还播放了文德斯早年的一部短片《银色城市》,正好佐证了这一观点。而本片也是导演对于影像危机的一次回答。他曾经提到在当下影像泛滥的时代,电影中影像的纯洁性已经受到了极大的污染。文德斯自己的回应是他从影像转向到了故事,但在本片中他给出了另一种和解的方式:就像电影中的声音,其本身或许是虚假的,但这并不妨碍它带给我们真诚的情感体验。另外本片流畅明快,不时透露出幽默色彩,并且展示了里斯本独特的城市风光和悠扬的音乐,观感非常棒。
“不要被幼稚的影像所迷惑,把头挤在狭小的缝隙中,还是相信自己的眼睛吧,你相信那个老旧的手摇式摄像机,现在也可以拍摄电影。制作没有价值的垃圾影像是浪费人生,用你的心创造有价值的东西吧,像魔法一样美丽的影像。”“电影现在也是具有和刚发明的时候一样的魅力,现在也让人心动。”“快点走出来完成电影,你的朋友会帮助你的。”最后收音师留给导演的录音带里的这几句话,好像就是文德斯给自己或者其他未来所有导演的寄语吧。一部有着哲学和诗意又充满可爱的电影。影像、声音和诗歌文字是看待和对待世界的方式,现实主义自然体验派就是要用摄像机或者录音麦记录下所见所闻的真实,从这个意义上文德斯跟赫尔佐格不谋而合。
文德斯写在电影艺术诞生百年之际的一封带着反思意味的情书,也像是在用影像探讨经典电影理论,以及它最关心的主题:电影与现实的关系。“影像背叛世界,只为了那一点点钱”,一语道出多少电影人的绝望颓唐。为了绝对的真实,这些电影人剑走偏锋,让摄影机自行拍摄,比爱因海姆更加极端。伴随着音效师不断解开影片与城市的秘密,观众也一起听鸟叫声、风声、海浪声……电影里的声音总少不了后天捏造,但其中也有真实的部分,以及创作者秉承着诚实之心创作的部分。他相信自己的耳朵,电影导演也有理由相信自己的眼睛。实在是很振奋人心啊。“我要成为所有地方的所有人。”“麦克风将影像从黑暗中解救出来。”里斯本好美。
一部声音的电影,优美、舒缓、步履不停的电影,不用担心结果的电影。对早期胶片电影工艺有所展示,菲利普和孩子们的关系让我想到今年的《狮子彻夜未眠》。观者的情绪跟随音乐,跟随影像中的影像,就像在城市里游荡的录音师跟随谜一般的孩子,银幕内外的双方一同去寻找某种真实,存在于胶卷上的记忆中的真实。经过结尾一场对话,又回归到对电影本体的思考,乐观主义者与悲观主义者的交锋,不被观看的影像就是纯洁的影像吗?眼睛到底是污染源,还是心灵的窗户?文德斯自己已经给出了答案,他拍出的正是与世界相和谐的影像。“想变成所有地方的所有的人”,但最终你只能是自己。要满怀信心,摄影机不要停!
对孩子们来说,是“冬天先生”到来的夏天。对于维达来说,是怎么也等不回来的迷失于影像和街头的摄影傻瓜。而佛雷兹背着手摇摄像机彻底住进街头,拒绝眼睛对影像的污染的偏执,更是导演内心自陈,关于“究竟应该拍什么样电影”的疑惑和挣扎。最可爱的是,维达每天或靠或坐在床上、趴在被窝里、夹在孩子们的争吵中、裹着浴巾泡脚时都在读佩索阿,但临了还是要拿佩索阿打那只怎么也打不着的蚊子。“最后我们,活在无限的疑问中,但还是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吃东西,享受人生。”好美妙的一部关于电影的电影。看完别说阳光下的声音了,连一颗心都跟着熠熠生辉了起来。
1.文德斯为电影百年拍摄的影片,像是一首哲理诗,融合了对电影发展本身的思考和对里斯本的回忆。声音太美,不仅仅是音乐,跟随音效师的听觉视角穿过”没有国境的欧洲“穿行里斯本的大街小巷广场码头,就像在旅行中关上相机,闭上眼睛,听觉的感官忽然被放大,也是一段独特的体验。看了一半就忍不住把Madredeus的每一首歌都听了一遍——有时候声音比任何图像都能够唤起回忆,因为“在明亮的阳光下,声音都熠熠闪光”。2.“河流是人类生活的目击者。”3.“人类模仿神才有艺术家,因为艺术家重新创造了这个世界。”
从前作《事物的状态》承袭的只是日益恶化的迷影氛围和对此的牢骚,思考的延续更多的是自《公路之王》——从“没了电影的世界会更好”的疑问到用背后随机记录的导演,电影/拍摄者和被拍摄者思维和立场的诞生、摄影的“捕食性质”,都影响了大众体验并记忆世界的方式,刻意的捕捉削弱了艺术家对事物保有纯粹的敏感度。可是难道就要因此背向世界吗,放弃成为自己的上帝?这不会是一个艺术家流浪的尽头,更不可能是一个(可能是拍过最多迷影片甚至片场纪事片)狂热影迷的最终答案。(withNafeithe
出蓝光了重看一遍 文德斯的essay film 喜欢Vogler那些傻气又可爱的瞬间 关于作者意图的讨论:Turn around and trust your eyes again. They’re not on your back. Why waste your life on disposable junk images when you can make indispensable ones with your heart on celluloid?
从法兰克福驱车经法国到达葡萄牙里斯本,不必经过边境检查,这个小小细节却是欧洲一体化这个大历史的重要时刻。同时,这部庆祝电影诞生百年的献礼电影精简利索地呈现了电影从无声到有声、从胶片到手持数码摄像机的改变,甚至孩子作为正在到来的新一代,权力转移尽在其中。由于对作者身份荒谬权威性的怀疑而遁入垃圾车内的导演桥段,则以绝妙的方式回答了为何需要电影、为何需要有意识地拍摄、电影为何是集体项目等等重要问题。这部电影让我对文德斯肃然起敬。
用耳朵的伟大证实眼睛的伟大,很有意思,最后在导演与收音师的对话中反思了作者/导演意图在后现代的解构语境中是否仍然必要的问题:背着摄影机拍下的视频能称其为电影吗?即作者/导演意图完全缺席的影像是否具有合法性?哪怕是建立在文本自成意图的意义上?(一群猴子坐在电脑前胡乱键入的文本是否是具有文学的合法性?)收音师的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作者/导演的意图尽管不应该也无力垄断对作品的解释权与所有权,却仍然非常重要,请大胆去看、去听吧!
片中对于导演本身功能的探讨应该是主题。本身不作为,只是记录,为了别人,这是圣人。当然没有对错是非,选择即是真。倒是记起在《收割电影》中小川绅介描述的拍摄过程:首先跟拍摄者讲好要拍的东西,让他准备一段时间,然后拍摄的时候也是让摄影机记录最好的状态。不知道这两种哪一个是对于真实最好的记录。可我们为什么要记录真实呢?这是外国影片让我头痛的地方,他们可以专心地做着喜欢的东西,而我们不能,我们的快乐只能撞大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