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丰收时期-文华公司都市人情片的三种类型:以佐临《夜店》为代表的几部影片关注社会,表现出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佐临,原名黄作霖,1935-1937曾于英国学习戏剧,剑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40年起从事专业话剧活动,在抗日时期的上海舞台上,导演过《阿Q正传》等多部舞台剧。佐临出身买办家庭,早年学习商科并有经商经验。但他弃商从艺,并在自己的生活中坚守艺术家这一角色。同时,佐临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1948年,他在为文华公司起草制片方针时,明确指出文艺工作者必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用敏锐的感觉来反映大众生活的要求,正是出于这样的认识,佐临曾一度以“鸳蝴太轻”为由拒绝执导《假凤虚凰》。比较接近他艺术趣味及思想的,则是表现下层大众生活的影片《夜店》《表》。夜店由柯灵根据高尔基的舞台剧《在底层》改编。
特别喜欢前半段对当时低层生态的写实性展示,不疾不徐地铺开众生相,其实如果按这个风格走下去,它就跟影戏传统那强调二元对立的人物关系、用偶然和巧合制造戏剧性桥段并且达到说教目的的影戏传统非常不同了。结果后半段什么投毒卖姑娘各种矛盾冲突和脸谱化的人物形象全来了,心说怎么又来这套。不过它的亮点还是很明显的,比如对白非常生活化且生动有趣,不同年龄和行业的穷人都有自己的一套语言,以及全片大多都是夜戏,这个在国产片里很少见,再比如人沦落至街头卖场的老生与过去辉煌时舞台表演的叠化出现,并且转场是由一个转身的动作的匹配性的剪辑连接在一起的,以及诸多对影子的运用,四十年代末的几部电影的视听语言已经非常棒了,文革后电影语言现代化提出后,那些电影语言的实践充满着堆砌感和急于求成的躁动,比四十年代末差了不少。
对白精彩。“怎么,我来了,你就要走?”“你找我有事?”“没有事就不能找你吗?现在有了好的了,看见我就讨厌了?”“这么说,你还是没事。”“整天吵啊闹的,把你的心都挤得稀碎。”“这是什么年月,你不吃人,人就要吃你。咱们中国有的是人,几条人命算什么一回事!”“你就不怕犯法?”“法是死的,人是活的。”“他妈的!没名没姓的戏子,人连名字都会死的,你知道吗!”“害,别假客气了!热腾腾的,吃点儿。人生来就为的这张嘴,不吃点儿怎么成啊。”“按她的相上看,命里还有帮夫运……胖姐,你怎么不嫁人呢?”“我嫁过三回人,守了三回寡,我还帮夫运呢我!”“爱信不信,你再嫁一回就知道我的话不错了。”“得了,先生,留着你的江湖诀骗钱去吧!男人呐,够了!”“你吃醋了?”“我没这个胃口。”“这个世界好冷啊!”
黄佐临在新中国成立前导演的为数不多的几部电影之一,同样改编自柯灵编剧的舞台剧版本。利用有限的道具和布景,借助于出色的剪辑和场面调度,以及丰富的艺术想象力,把一个原本基于戏剧舞台的故事,拍出了十足的电影感。逼仄的舞台空间本身,就是电影对应的上海底层市民困窘生活空间的现实写照,而其中多元纷呈的众生姿态,既让人反思造成如此境况的社会根源,也直观展现穷困带来的人性丰富面向的极端延伸。看完电影,想到黄先生在伯明翰大学受到的商学和社会学训练,又想到伯明翰大学后来成为全球文化研究的发源地之一,对于个人精神发育史与组织学术演化史之间的渊源关系,更加神往。
本以为是《七十二家租客》式的底层小人物的热闹剧,大家虽有悲苦与哀愁但仍能笑对人生,不成想到结尾也看不到生的半点希望……赖嫂子含泪而亡,杨七蒙冤入狱,小妹上吊自尽,大雪纷飞的夜晚,闻家店的苦难还会继续,租界区里的流亡人是没有落脚的终点的,这就是赤裸裸的现实……尽管闻太师和赛观音得到了应有的报应,但仍不足以抹去底层人民无穷无尽蒙受的苦难……本片剧作很松散,但台词写得很棒,句句点题[强]另,张伐是真帅,即便在片子饰演一个小偷但气质分分钟秒杀众人…
一个闻家店,尽是悲欢离合事。拍的非常实,也非常接地气,俗语粗话随处可见,使得电影非常有代入感。有折磨人的老板,有霸道恶毒的贪婪女人,也有潇洒肆意的小偷,讲义气的警察,痴心向善的妹子,可就是这么一批底层人士,他们存良知,有希望,可是世道不公,翻不起身,只能在底层沉沦。反倒是上流的高贵者,所获得的金钱却不是那么干净,所作的说白了都是些杀人掳掠的勾当。相比于其他苦大仇深的底层戏,这部更显得实在一些,悲欢离合间更有人情味和生活气息。
高尔基的戏剧作品《在底层》,法国大导演让·雷诺阿和日本大导演黑泽明都先后执导过,但很多人并不知道这部作品还曾被中国导演黄佐临改编成为电影,这部1947年的作品改编自柯灵由《在底层》改编的戏剧,而影片成功的基础也在于此,柯灵改编的剧本为高尔基的原作完全赋予了中国人的生活味道,对角色语言的改编既富于创意和神来之笔,又保持了原作的风格和韵味。 影片既具有批判现实的力量,戏剧冲突精彩起伏,很多台词和手法也很具有经典的力量。
1.文华公司的影片,都市人情片,具有一定的批评意识。追求电影的艺术效果,具有鲜明的知识分子气息,注重关注人性的问题。2.影子的使用表现人物关系,推动剧情发展。第一处是小妹和扒手相约出去玩时,墙上投射的亲密影子。第二处是表现小妹上吊自杀,身体姿态的影子投在墙上。镜头手法的丰富,除了叙事功能,更具美学意味。3.鸽子笼空间叙事,展现人物群像,关注底层人物在政治动荡的背景下居无定所的社会现实。
改编自高尔基《在底层》。问题在主题先行,主要为了展现租界区的苦难生活,外有强权,主要描写内有压榨。前半段较平淡,人物较多,难以主线叙事,较松散。充分利用空间,横向和纵向。童和石一听就是有戏曲功底,台词说得与众不同。在一个空间里表演,有话剧舞台感。石挥与周璇爱情朦胧期,石挥邀请周璇到文华拍摄,后来女主角童芷苓的妹妹童葆苓成为了石挥的妻子…
改编结合中国当时的底层人士剧作很出彩,由于配角好演员也多群戏相当的好,尤其那几个卑微的小角色。石挥的独眼龙形象其实不算坏人而且也是受害者,他对穷人说的那番话搁现在也特别的对还带些自嘲。小偷和老板娘有些情场的戏份蛮搞笑的,童芷苓相比周璇就太能演戏了。资料馆修复版,豆瓣分低是因为好多人误认某片到这里点评来了。
三星半,黄佐临导演的夜店带着浓郁的第二代导演民生电影的气息,以大量硬光与俯拍等视听手段托起这个悲惨的故事,然而在文本层面本土化改造有些过度,在戏剧层面的转化也有电影感不足的问题,但好在台词诙谐,话剧皇帝领头的精彩表演掩盖了这些问题,当然不能忽略的是,作为一出悲剧,在结局的处理上有些犹豫,也有些强设定了。
该电影竟然是民国末期诞生的。电影在人物塑造方面可圈可点,导演只用了几个简单的手法,就塑造了一大批形象鲜明的底层社会群像。剧情发展方面略为平淡,可能是因为今日的电影看太多了,各种套路熟悉了,放当时这应是一部不错的电影。该电影本该还有很大的发掘空间却戛然而止了,让人感到有一丝意犹未尽……
闻家店,夜景夜戏,在底层。高尔基的文本在师陀与柯灵这里更为贴切,而黑泽明的搬演是在架空的虚设之壤里开出视听技法的灵韵。黄佐临及其剧团大放异彩,表演上的精准度无出其右,轻描淡写便勾勒出解放前夜的旧上海群像。人性之幽光漫射在三教九流集聚的角隅里,人道主义关怀超越了价值标尺的时代框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