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这部,真的是完成度很高的话剧。《暗恋》和《桃花源》是两个故事,你更喜欢哪个故事呢?因为看了挺多台剧,《暗恋》这个故事让我想到了那一代在岛上的异乡人,对他们来说,乡愁就是一艘小船,一张邮票,也可能是一个人。“上海那么大,我们能在一起;台北那么小,却把我们难倒了”这句话让我心里发酸,要多好的缘分才能让两个人遇见,很好地在一起呢~《桃花源》更像是婚姻里的闹剧,开始都有美好的憧憬,是落英缤纷,芳草鲜美,是连绵不断的子孙,左手捧着葡萄,右手捧着美酒,嘴里含着梨;但婚姻生活是落地的,就有一摊鸡毛蒜皮的事了~这两个故事又因为剧组抢,又联系在一起,尤其是剧组同台排演,互相串词,也真是剧情里最搞笑的部分。还有那个来剧组寻找刘子骥的女子,是不是也是我们处在情伤中的缩影呢?丢了自己太不值了,有些事情要努力忘记!
「形式上的創新」沒有特別的感受,即使到片尾也不太清楚為什麼兩部劇要放一起,以為有答案但沒有。對《桃花源》的劇從頭到尾欣賞無能。想了一天,覺得兩幕劇內在關聯也很弱,關聯只存在在表面,並沒有達到水乳交融有機聯結的狀態。病房相見一幕看哭了。一個大陸九零後看穿越1949的人生,畢竟遠了些,對很多去到台灣的台灣人來說,卻是整個悲情城市的故事。劇中的護士,正是兩岸年輕一代心態的典型,彷彿過去已經毫無意義、不值一提。白頭宮女在閒坐說玄宗,已是前塵往事。太上忘情,太下不及情,他們不能忘,我們不過看似忘情實則不及情著。
《暗恋桃花源》的喜剧和妙处在戏剧的载体上才得以最好的发挥,与话剧版的不同,电影无法媲美戏剧在舞台有限的方寸之间的场面调度,属于戏剧的动作放在电影的画面内,也出现了观众不解的水土不服的效果。影片的摄影调度也不丰富,摄影更多是呈现特写和画面美感的升华。但摄影的长镜头使用,使得一个画面的两个或多个元素同时存在,这也使得这个剧本的巧妙之处得以保留。虽然电影版有其优势,但它的表现形式我觉得始终是不如戏剧更适合这个剧本的,但我太喜欢这个剧本了,尤其是等待戈多式的呼喊,点睛了全文。
见识了台人文艺舞台的风采。初看此片时少年纵狂,说不清道不明的一股子劲儿牵制着,搅腾着……过了多少年后才知刘子骥就如同袁老板口中“我有个伟大的理想”、江滨柳心尖上那朵白色山茶、陶渊明所绘得的圣贤刘隐士入世桃花源……等等等一般,如此美轮美奂的理想照耀现实的萌壮,却又如玻璃樽一般,开裂个缺口即是全盘碾压殆尽……平行∥人生且迂回往返两级该是个较妥的法子,恰如中华道教中一核心二字“中庸”。C,这该是犯二内心的刘子骥。美好、长远、且抵达心灵深巷。
一个悲剧,一个喜剧,一个现代,一个古代,看似迥异的两出戏,却在同一个舞台上交织出神奇的戏剧效果。暗恋讲述的是一对情侣阴差阳错地分开,又用尽一生去寻找对方的故事;桃花源讲述了一个老实人被戴了绿帽子后误入桃花源,寻找到幸福的生活,返回现实后发现老婆和袁老板早已生子,陷入了鸡零狗碎的生活。而在两出戏中穿插了一个疯女子,一直在寻找她记忆中的情人。戏终人散,剧中人回到现实,而现实中的人永远活在自己的戏里。
时间把我们的故事编织成一出出戏,荒诞也好,深沉也罢,交错迷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回忆是云之凡,理想是桃花源,终究等不到刘子骥。爱上你、错过你,是最残酷的事实,也是最美的故事。 无比疼痛,只好任他擦肩错过难圆暗恋,任他天上人间桃花源。人生不过抹去脂粉的脸。那不如就此说再见。✺◟(∗❛ัᴗ❛ั∗)◞✺——✺◟(∗❛ัᴗ❛ั∗)◞✺青霞绝色!!太太太太太太太太美啦?
这些年你有没有想过我。那年,南阳有桃树,心中却没有桃花,到了桃花源也是枉然。后来,写了那么多信,把名字和故事写满花瓣,听收音机里孤单地唱着许我向你看,什么晴空的流云,什么子夜的流星,那些人,那些事,一天天不是路过,就是错过,来不及遗忘,也不会有人埋葬,大概这就是人生吧。ps:看到演职员字幕,最后想写一些熟悉的名字,赖声川,李立群,金士杰,林青霞,顾宝明,杜笃之,张叔平,杜可风。
江滨柳和云之凡寻找逝去的青春和回忆,老陶、春花和袁老板寻找无忧无虑的完美世界,最后却都回不去。他们回忆起年轻往事而感到后悔。为什么当时没有留住的,为什么没有一同走?在那些个辗转难眠的晚上,江滨柳一次又一次想起曾经在江边的那个寒冷的夜,一遍又一遍期待着那些明知道得不到回音的信,循环着那首“我想对你讲”...是不是便是当年刘子冀找不到桃花源后的心情?别等了,再等就老了。害...
悲剧《暗恋》“撞车”喜剧《桃花源》,金士杰、李立群、顾宝明、林青霞,戏中戏、戏外戏、跳进跳出,层叠交错、插科打诨,错位带来十分荒诞,也恰有一分动人心魄弄拙成巧。赖声川导演90年代初就如此文艺,深情用无厘头解腻去腥。幕布拉开,这里就是造梦的地方。散场灯亮,梦就醒了。有人收起纸巾,强颜而去。有人竖起衣领,默入人海。有人醉在碎梦里,漫天桃花…
按图索骥,逃出来的桃树。看了一出改编了的桃花源记。“我看你这喜剧我好痛心哪”、“我看你的悲剧我很想笑”。到后期有娄烨那部《危情少女》的味了。当他要把信封里的东西都给了现在的太太的时候她回来了。登报找人让人想起《胭脂扣》,以前能找到的人现在通过其他途径社交网络还能找到吗。“好大的上海我们可以在一起,一个小小的台北把我们给难倒了。”
这是事隔五年之后第二次观看此片。林青霞真的是脱俗的美。这五年看了好多金士杰的影视剧话剧后看这里真的是年轻,岁月啊真是不饶人。李立群真的是老老老戏骨了,看他演的部分自然的好想笑。以前没看懂的关于刘子骥的内容,这次也在讨论中找到了个人观后觉得就是正确的答案。这部话剧在这应该是终结了,剧版也不会再刷了。
林青霞绝美;江滨柳和云之凡在大大的上海相遇,却迷失在小小的台北;悲剧,喜剧同台排练,竟将二者衔接起来,引发了震惊视觉的舞台奇观;老陶,春花,以及袁老板三人之间的爱恨情仇也颇具讽喻色彩,尤其是在老陶进入桃花源遇到的两人和春花,袁老板高度相似。现实与幻想的偏差,或许正事人们找寻的精神世界。
舞台剧电影化,戏与戏的切换自然会被镜头切出明显的片段感,两部戏显得太过独立,看故事的难免想去分清主次,却也终不可得。苦寻刘子骥的女人和幕后各自休息的另一部剧的演员才是串起两部剧能同时存在于一部电影的线索,谜底是散场的不舍,不同于观众的感动,表现出更多的是参与者们对舞台的爱和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