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译 名 钢的琴
◎片 名 The Piano in a Factory/Gang De Qin
◎年 代 2011
◎国 家 中国
◎类 别 剧情/喜剧
◎语 言 普通话
◎字 幕 中文字幕
◎上映日期 2016-01-22(圣丹斯电影节) / 2016-06-24(美国)
◎豆瓣评分 8.3/10 from 152118 users
◎IMDb评分 7.3/10 from 771 users
◎文件格式 x264 + ACC
◎视频尺寸 1280 x 720
◎文件大小 1275MB
◎片 长 1h:41min:23s
◎导 演 张猛 Meng Zhang
◎主 演 王千源 Qianyuan Wang
秦海璐 Hailu Qin
张申英 Shin-yeong Jang
田雨 Yu Tian
国永振 Yongzhen Guo
◎简 介
优点缺点都很明显。1.张猛镜头下的东北有着诗意的凄美味道,看完电影很久后这种味道还氤氲在我的眼前心上,挥散不去;2.大量使用苏联风格的配乐,平静、柔缓的镜头移动,在某些特定的段落中发挥出了很好的作用,但使用过于频繁,令人有堆砌、冗杂之感;3.影片各段落的串接做得不是很好,看到有人说随便一段单拉出来都是一部电影,深以为然;4.在我看来,这部电影很成功的地方,就是再现了特定时代下小人物们的生活场景,唤起了几代人的共同记忆,这点在国产片里已极为难得了;5.片子的气质和质感很迷人,淡淡忧伤下的追寻和希冀,艰难日子里的光和梦,我觉得它做到了;6.生活就是这样,签字抗议,动员讲话,烟囱该炸还是得炸,孜孜不休,四处奔忙,小元终究还是留不下。然而,破烂废墟里升起的那架钢的琴,真是那么美,那么美。
1:构图是最大的亮点。能够在中国的这种废弃工厂里找到这么多好看且有戏剧化的构图,真的很值得学习。2:配乐也是特色,老百姓普通又带着一点戏剧化的生活场景配上俄罗斯风味的西洋音乐,确实增加不少戏剧性,再加上留白的作用,很有节奏感。但整个片子全都如此,不知道是增加了风格化还是增加了套路,反正我到最后是有一些疲惫的。3 :简单的情节,但有着丰富的人物塑造,主角的人物形象是最精彩的,尤其在他找各种人帮忙时用的不同的方式,但配角来说,不能够每一个都分别开,只有一半是能够一眼记住的角色。4:有丰富的工业细节,尤其是在钢琴的制作上,一点也不马虎,让这个片子的可信度和可看度增加不少。5:最大的问题我感觉还是在剧作上,有一些情节点的转折会让我觉得是为了戏剧性而产生的。不够有说服力。
以前看过久保田博二在鞍山拍的一组照片 那时候还是东北重工业的黄金年代 烟囱和自行车 还有各种颜色的气体 这些都让当时的东北看起来有点魔幻现实主义的味道 到了电影里 废弃的工厂 老旧的设备 拆迁了一半的员工宿舍 还有从棚顶间隙透漏出来的阳光 又让城市有一种荒凉的美感 电影的构图真的很绝 每一帧都可以截下来成为一副优秀的摄影作品 这部电影真真是一部旧时代的回忆录 故事里的汪工在发表他对于烟囱的改造计划的时候说 现在为了时代发展的进程 它(烟囱)被要求离开了 我们总得为了它做点什么 如果我们成功了 那它将会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如果我们失败了 那它将会成为一段美好的记忆我们都只是小沙粒 当时代的浪潮奔涌向前 我们被抛下的时候 那就站在原地 庄重地告别吧
资本站在高高的山峰上,睥睨着日趋破败的工厂,面露愁容的工人。它想:还不够。于是工厂倒闭,生产资料腐朽,骄傲的产业工人一日沦为无业游民。看见工人与妻子在寒风中哆嗦,它脸上浮起戏谑的笑,轻而易举地将妻子带走。看见工人为了满足仅剩的女儿而费尽心思,它拿出身上的九牛一毛,引着女儿走向另一个方向。现在,工人已经没有什么可被拿走的了。但他并非一无所有,他曾经的工友因为共同的阶级利益是他不可分割的伙伴。他们看似虚弱无比,但当回到工厂的那一刻,生产资料使他们成为无法打败的力量。若干年后,已经过上安适生活的女儿,看完一场电影后在票圈感叹:”美国电影的超级英雄齐聚飞船拯救世界,可惜中国没有。”遥远的废弃工厂里,钢的琴发出一声雪花般的叹息。
那个时代里有工人的繁荣,也有工人的落寞。无从抵抗的时代洪流滚滚东去,留下来的都是些破铜废铁,而这些东西也终将被继承和替换。就像他们点了根烟,静默的注视着钢厂的烟囱被爆破,人群里没有言语,完成一场郑重的集体告别仪式。失败,那就是他们最美好的记忆,永久的怀念独属于脑海里的画面。破败的钢铁厂、锈迹斑斑的大铁门,压低的电影色调,扑面而来的怀旧年代感。那个时候人们也义气,也愿意把精力放在好像并没有用处的事情上。钢铁的意志是不会放弃,是折腾出来的那架钢的琴。还有个体无奈、窘迫却有点乐观的一点点反抗心态。即使,挣扎的结果是并没有好的结果。但只要这架钢的琴,弹出了声音,都是回馈到的最好的礼物。
通过讲述一个离异父亲为了喜欢弹钢琴的女儿制造练习条件(夜里去学校蹭钢琴-制造纸钢琴-偷钢琴-和朋友们制造钢钢琴)的故事刻画了东北炼钢产业的时代变迁,以及在这样的时代中百姓们的生活百态,质朴人情。前妻想带女儿一起离开男人和这片土地奔向幸福的新生活隐喻东北在炼钢时代结束后走向没落。故事的最后,钢琴被造出来了,但是没有改变女儿被前妻带走的结局,正如他们曾争取保留钢厂被废弃的大烟囱但最终烟囱依然被爆破一般。前妻带着女儿来试弹了这架钢的琴,赋予了它存在的意义,同时象征这个时代正如滚滚前进的车轮,一切发生过的,努力过的,都已留下痕迹。剧本立意层次较高,情节较平淡,镜头构图十分讲究。
封面让我想起大佛普拉斯,穷人连生活都是灰白的,钢的琴陈桂林和前妻站的也是代表不同境遇……开头那一幕我觉得是在给那个时代唱的挽歌,下岗的都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这些产业工人他们最大程度地承受了改革的阵痛,却不得不接受被时代抛弃的命运想去有段时间我妈白天在厂里上班,回家就做手工,小时候不懂事还觉得好玩,周末集结一群伙伴在家里帮我做手工,然后换个零花钱,有时候还生我妈气,为什么那么扣,买个衣服都要骂我工作之后才渐渐理解父母不容易,那个年代也不是说你想努力就会有机会,剧中有句话我很欣赏:解放思想才能解放自己
无可挑剔的满分作品,无论是运镜、布景、音乐、剧本还是演员的表演都称得上是佳作。结合了西方的古典美学以及中国大工业时代遗留的铁锈质感,所营造出的独特浪漫是钢铁的雕塑、是炭火的烟波。将小人物的情感和时代的记忆与电影美学完美结合,其带给观众的震撼远非视觉上的而是深入到灵魂。只可惜经费的捉襟见肘使其在宣发上远远被商业时代甩开,而中国电影人在国际上微弱的话语权以及世界观的差异又让它无法在世界电影圈里夺得应得的荣誉。正如电影中那架钢铁打造的钢琴,这部电影会被一代观众铭记,却不得不在电影史上泯然众生。
能看出导演是很强调电影美感的,每个镜头的构图和色调,都很恰当、很舒服。但是有两点比较牵强。第一个是,乐队里的成员基本上都是很浮夸的假吹假弹。我自己会吹萨克斯,也会吹三套车,开头乐曲一响马上有共鸣,但一看都是摆姿势乱弄一气的,顿时兴味索然。第二点是,影片用了太多俄罗斯歌曲。感觉就很迷。虽然东北的确和俄罗斯距离近,交流多。但是俄罗斯的音乐,并没有受到东北人过多的认可和传播,特别是普通老百姓,也就是知道那几首红歌罢了。大量使用俄罗斯歌曲违和感明显,要是给毛子看了,他们可能又蜜汁自信了。
听着万青的杀死那个石家庄人,评论里提到了这个电影。万青的歌和钢的琴很应景,是对在祖国现代化过程中做出重大牺牲的人的一种悼念。电影的配乐的构图我很喜欢,对桂林却喜欢不来。不评价人物剧本,单一个大背景+构图配乐就值得好评。这是一群值得任何人尊敬的人,这是一群为了祖国发展付出所有的人。这群人并没有做错什么,但是这群人却跟不上时代的脚步,这又是一群被时代抛弃的人。国家需要发展需要转型,但是真的不能遗忘这群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看完电影,有种想去东北看一下那个年代遗留下的痕迹。
憨豆、卓别林…老电影的审美,重工业区的浪漫情调。故事起因只是为了留住孩子而做一架钢琴,除了展现出一群钢厂工人的热血和淳朴,中途还牵扯出对爱与婚姻的探讨,也渲染出时代变迁的淡淡悲伤。本土电影的艺术感不需要不合时宜的无病呻吟,几句日常又一本正经的玩笑也能让人感受到其中的美和浪漫。另外更重要的是,无数人提及要做小人物的故事,可实际做出来的小人物却越来越少了,创作者心里想的都是浮在世界之上的大形象,就不会写出小人物的真实质朴,更难以捕捉尘土上的诗意和美好。
我是听了贾行家讲东北的一席后来看的这个片子,内核是父亲对女儿的爱和工厂同志们共同的追求。时代背景的渲染下,把东北人的可爱、热心、真诚、浪漫、幽默和臭毛病刻画的淋漓尽致,他们落寞、无奈、怀旧、伤痛,却又苦中作乐,他们虚荣、苟且、贪婪、懒惰,却又富有集体精神。结尾钢的琴是个绝妙的隐喻,工业人的力量和浪漫。构图、配色和音乐非常到位,很多细节都很用心,男女主角也非常赞。虽然情节有些硬伤,但瑕不掩瑜,令人感动的国产电影。
苏俄配乐和美术摄影都很精彩,这一群人也太帅气了!穷也穷得有梦想有情怀,反正老赖老炮老实人老不正经都凑齐就完事儿了。中间桂林怀疑淑娴家藏了隔壁老王后在自行车后座上放鞭炮的镜头实在是妙,以及随后贡献了一场真真正正的影帝打架。导演张猛的黑色幽默简直润物细无声:“我们有困难要上,我们没有困难创造困难也要上!”“风雨送春归,大雪哗哗下,数九寒天来出嫁,爱情能把雪融化。”还有秦海璐真的太可爱啦!小肚子和新疆舞都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