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遗址、墓葬知不知名?挖出来的宝藏值不值钱?
这是当下很多人判断考古工作是否有意义的标准,也是大众决定关注考古项目与否的一种固有观念。但是,从考古学的角度来说,这种审视文化遗址和出土文物的视角是偏颇的,其带来的社会影响不但不利于考古工作,反而将人与历史、文明的距离越拉越远。
2020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通过深入学习历史,加强考古成果和历史研究成果的传播,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认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认识中华文明取得的灿烂成就,认识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
2021年是中国考古学诞生100周年。为纪念这个特别的年份,总台央视纪录频道以深度纪实、层次丰富的人文故事为主体,打造出五集考古类纪录片
还可以吧这是实话,类似记录人文科学研究的纪录片应该越来越多,越来越专业才对。但是现在有个很现实的死循环,规格够高的考古纪实应该有同样规格的专业社科拍摄团队,而不是纪录片团队自己去选题才,这样的话很容易退而求其次拍什么学生、课程,现在基本就变成了氛围不足,但是专业教授本着自身该有的态度,面对媒体知无不言,也没啥挑剔的心情。从而大众传媒之路越走越窄,但是不会没人看而是骂声一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就是很典型很烂的追随感纪实片,还火了,那本身就是一个纪录片的坏开头……
视角很不同,以考古工作者们为主要表现对象。在这里我看到了初出茅庐的考古大学生,看到了热爱诗歌的田建文,看到了水下考古工作的风险与挑战……每个人做的每份工作,都是普通的,我们能做的,就是给予多一点理解和宽容
考古人的苦与乐,配乐过满,空镜略多,第一集太水了,纯粹流水账。人物挖得还是不够深,点到即止,顺带铺了一条北大考古系桃李满天下的暗线,5集就有4集的人是北大考古系的。原来阿房宫没有建成,也没有被焚毁。
用五集纪录片来回顾中国考古100周年肯定是不够,但胜在切入点。没有一味地回顾过去,更多的是展望未来。看到了很多致力于考古的老中青三代人。最后一集的打捞定远舰残片更是让人看得百感交集。
考古人的日常,间歇性惊喜,持续性奔劳,没有坚定的热爱是干不了的,像极了《编舟记》里的人物心态。看着这些与历史最贴近的普通人,居然有点感动。
了解历史和人类文明,考古真的是很有意义的工作,考古又是极其艰辛和耐得住寂寞的工作,致敬一代又一代前仆后继、不趋名利、只求初心的考古人。
居然没人打分吗?还是蛮有意思的。一些实际的考古场景跟我们想象的跟影视剧里还是不同的。更多的是枯燥、细心、无穷的想象力。
五星好评,几乎每集都在哭。庞大的历史,精美的文物,考古工作者的信仰。尤其是最后一集定远舰的水下考古,哭的我脸都痛了
很沉淀,相比以往看过的考古类的影视纪录片都是解密各种古代历史,很少把发掘工作的过程以及研究人员作为拍摄对象。
如果能再有一次机会,想做一名考古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也像纪录片里的前辈们一样,将一生奉献给自己热爱的事业。
展现了很多考古日常,不太惊心动魄,但参加拍摄的学者和技师们表达的真实情感同样令人动容
第五集拍出了历史与考古人员之间的牵绊,很有厚重感。其他四集相较而言中规中矩。
超级好看,好想和他们一起去挖挖挖,想起我小时候也有一个当考古学家的梦想,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