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导演: Joseph Losey
编剧: 汤姆·斯托帕德 / Thomas Wiseman
主演: 格兰达·杰克逊 / 迈克尔·凯恩 / Helmut Berger
类型: 剧情 / 喜剧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 英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1975-06-11
片长: 116 分钟
IMDb链接: tt0073634
浪漫的英国女人的剧情简介 · · · · · ·
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虚构?影片中英国作家路易斯·弗雷丁在写小说思路受阻,无从下笔时,在他的妻子从国外度假回来后,他转向写一部关于一位女人找到自我的电影脚本。他的妻子在国外没有找到自我,但在电梯里遇到了一位自称是诗人的德国年轻人,二人有了暧昧的关系。后来,那位德国年轻人去了英国,他被邀请在路易斯家中做客喝茶,并表白他很喜欢和欣赏路易斯的书。那位德国年轻人真正喜欢的是什么呢?是路易斯的书呢?还是路易斯的妻子?路易斯对此深感有趣但也迷惑不解,这位小说家把这位德国年轻人的形象塑造在他的脚本中。
首先,在电影技法上,堪称完美,学校的背景做铺垫贯穿始终,但从未喧宾夺主,一直是在克制中不断推向高潮,主线还是二人之间的灵魂碰撞,主次分明,无论是镜头台词的比例分配,都恰到好处。虽然叫闻香识女人,但讲的确是男人的成长,关于个人如何突破人生的瓶颈,如何在路口抉择,这部分真的很精彩,很多观点都让人眼前一亮。唯一遗憾的是结尾对美国保守主义思潮的升华,尽管最后磕磕巴巴的挤出一条坚持原则的美国精神,但其实是美国精神从头到尾只是特特地“交易的艺术”,不择手,只求目的,只为自己最大获利。所以尽管美国资本拍电影、高意识形态输出、搞政治正确,最终他们的土壤里还是培养不出领袖,只能一次又一次选出小布什、特朗普,并在多年后为他们立传洗白,成为所谓“先贤”。所以最后,众人并不是为了正义欢呼,只是给煽动技巧交了学费。
这部影片对于人物心理的刻画太细腻太出色了。一个对生活尚且懵懂但正直善良的青年学生,一个有着光辉过去但对生活已失去希望的失明老兵。一老一少的几天相处,两个人互相影响了对方,也被对方所影响,各自的生活都走向了更好的方向。影片前半段节奏稍显缓慢,但越往后看越吸引人。阿尔.帕西诺的演技用杰出来形容都嫌不够,这个失明的老军官完全被他演活了,而在片中有三个片段尤其出色:一是饭店里的那段探戈,没有对白,几分钟的一段舞蹈,却充满了生命力,仿佛让人看到了这个男人前半生的荣光;二是拿着枪大吼:“我没有生活!活在黑暗中!”,一句话就让人感受到了他深深的绝望;最后是坐在沙发上欲语还休,最后终于讲出他的梦想就是有一个女人陪伴,他心底的落寞和心底对生活仍寄予希望的纠结情感显露无遗。另外,奥唐纳表现也值得赞赏。
一开始愤怒于凭什么受威逼利诱,而后动了乔治那帮人理应受到惩罚他们不是朋友我无法确定他们不会出卖我所以必须自保的念头,接着中校的一席话让我震惊于自己居然成了“告密者”,然后认为自己的灵魂变得浑浊。于是我开始思考为什么短短几分钟会涌现出如此多矛盾的想法,难道仅仅是价值观动摇的问题?不,对错本就相对,价值观也会修正,不能就此责怪自己。重点不在于选择对错,而在于做出选择后是否能坚持,更重要的是学校不应鼓励告密和选择性惩罚。可现实残酷,如果没有中校批判学校和制度,查理最后会被退学,命运无法改变,值得吗?但如果就此认可了那套阶级宿命论再以利弊衡量选择就可以了吗?如果是你会怎么办,这才是最难的吧。可人生不可能永远安全,总会陷入沼泽,总要做出抉择。#可能因为现在太过迷茫所以才逃避选择。#
讲述了一个孤独的老军人被救赎的故事。他非常的傲慢,因此没有人愿意与他来往。从前他或许还有傲慢的资本,但现在他只是一个一无是处的瞎子。他不允许自己这样懦弱的活下去,所以他决定在结束自己生命之前最后好好的享受一下人生,顺便带上十七岁的Charlie。电影最深刻的地方是他来到他哥哥家里过Thanksgiving,虽然嘴上尖酸刻薄,但心里却又是那么渴望地能融入到这个家庭里,但是他的家人们对他却只有嫌弃和害怕。这一点只有被Charlie看在眼里。唯一一个缺点就是到最后处理Charlie学校里这件事的时候导演并没有体现出社会阴暗的那一面,导致这一幕跟电影里其他片段比起来显得格外不真实。在人生中,并不是一段激情澎湃的演讲就能挽回局面的。
刚看前20分钟心里想着也就一般吧,直到探戈舞起,两个主角性格相继展露出来,剧情也变得特别吸引人了。怎么说呢,应该是男人的电影,主题表达的很硬朗,和布朗克斯的故事,完美的世界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长者和少年两个人互相成就,彼此救赎的风格,当然最惊爆的还是探戈舞与校大会演讲上的出奇表演,真是老戏骨了!查理的事,我也是深有感触,大学时候遭遇过很多这样的事情,短评长评里好多人说的大义凛然或者不理解的,基本是没经历过这种场面的,对人心非常有考验的,不是主动交代就功成名就了,也不是含糊其辞就能掩盖过去,坚定初心,赢得尊重才是王道。
很有意思的电影,起点低,渐进式发展,最后很深刻。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讲诉很普通的事情,查理见证了一件恶作剧,学校胁迫他供出朋友,但他不想出卖朋友,如果不这么做就会被退学。这是小时候经常碰到的要不要出卖朋友给老师,一方面是友情的道德另一方面是正直的道德,两个道德在冲突,这种难题应该小时候才会有,长大后,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出卖朋友,获取自己利益吧,就像电影里说的,即使你这么做,别人也会这么做,不知不觉就被世界改变了,能不被世界改变,是一个需要极大勇气和力量的人。
真的是被名字耽误的经典啊,一直以为是俗套情爱片,看完之后才更加相信:不被时代抛弃的制作都值得敬仰。Colonel Slade:“Now I have come to the crossroads in my life. I always knew what the right path was. Without exceptions, I knew, but I never took it. You know way? It was too damn hard.”
退役军官查理是绝对主演,是整部电影唯一刻画的中线人物。中学生学校里那点琐事不过是为刻画查理提供了作料,不太懂很多人将注意力始终放在片尾的演说。这段演说和《刺杀肯尼迪》最后的法庭演说不能等同,我喜欢的段落反倒是一段探戈和开盲车。这是一部唤醒尊严重拾自信的励志片,也是一部强调个体意识和人格独立的醒世片。阿尔·帕西诺的盲人演绎颇为惊艳,体验式的表演也为他个人赢得诸多荣誉。表面上一次倔强的出行,欲自我了断,实则是人物自我意识的再度觉醒,一种雄性文化的魂依然健硕、且旺盛。
冗长的剧情,平淡的发展,毫无惊喜的煽情励志,不知为何会获得如此赞誉,甚至月牙儿都有推荐过我……光看题目还以为是花花公子和性感女郎的故事,没想到居然又是一部忘年交男性友情片。因为类似题材的电影看过了很多部,最近又看过一部结构相似的《心灵访客》,所以本作的剧情并没有给我留下太特殊的印象,只十分欣赏帕西诺的演技,以及中校在高光时刻所演讲的内容透露出来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中校的设定其实蛮有趣的,一改类似作品类似角色压抑隐忍的性格,做一个暴躁幽默、跳探戈飙车的“老流氓”。
一个怪脾气老将军和一个品学兼优的高中男孩互相救赎的故事。那段小男主角出于本心不惧枪弹也要救下大男主的那场戏真的很令人感动。虽然是陌生人,但是还是愿意给予善意。。。所以啊,人生还是挺好的*^_^* 里面出现了将军对于女人和香味的理解,虽然不一定正确,但是这体现了将军追求高品质人生的生活态度。不愿苟且,追求女人和酒。 印象深刻的镜头:男孩劝将军不要轻生、将军和女人跳探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内心丰盈才是人生终极追求啊!我只是我?
全程无感,包括经典的探戈、开法拉利、无视过马路等等。唯一有趣的是对“告密”的探讨。我认为查理即使说出来也并不叫告密,首先他没有主动跑过去找校长揭发,其次所谓的朋友们根本不在意查理不承担责任只让他背锅,最后他们失去的只是留校查看,而查理失去的是退学。然而查理没有“告密”非常令人尊敬,他面对可能被杀也要阻止上校自杀,面对可能被开除也要维护同学。最坏的是校长,只挑软柿子捏,黑白不分唆使有良知的人失去信仰。
面对生活,每个人都是失败者,但是每个人又都是勇敢者。多么荒谬。当孤独是生活的唯一主题时,你会如何面对呢?真的不知道一个人都经历了些什么,脑子里又翻滚着些什么,两条河流,又或者只是一条,一条表面上冻了的河流,两个层面。人的一生啊,和禽兽有什么分别,只是两张不一样的脸,在时间的镜子里一长一短地出现又消失罢了。独孤,就是一个狮子,一颗虱子,一个人,无事可做的状态而已。能记住的东西不多,继续探戈!
7/10 荒谬的事情在于我原以为它改编自《香水》,所以在前一个半小时里我一面惊诧地迎接着“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一面担心他能否在最后一个小时内完成杀死26个少女的任务——然而哪怕抛下这些预设,着力不均仍是剧本最主要的问题。Frank的人设又立足了吗?我想也不尽然。只是在最后,那声“呼啊”带来了比《死亡诗社》更加壮阔的胜利和更为深刻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