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关于这部影片,我实在是不好介绍,因为我只看过一次而且根本就没怎么看懂。2000年我在美国旧金山国际实验电影节上的东欧作品参展单元看到这部电影,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是不是本片的剧情或摄影手法多复杂,而是本片从头到尾全部都是反向拍摄的!大概基本的剧情是讲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到结婚到由于某些原因害死妻子到最后法庭审判到执行死刑,但由于影片导演的大胆创意将其逆向拍摄,所以我们看到的情节开始是主角被执行死刑最后才是主角的出生,全家的快乐,而更疯狂的是,全片所有演员的行为,动作,场景,甚至连对白都是反着的,我们能看到倒着走路的人物,死刑犯死后复生,甚至首先听到的是对话中的答案,然后才听到别人的问话!实在是比较复杂吧,你能想象一部70分钟的影片完全反着拍摄吗?如果你没有一点反向思维能力,估计很难看懂影片。这是电影史上独一无二的一部完全反向拍摄的故事长片,我实在搞不懂导演为什么要这样拍片,也许是真的想追求一个真正快乐的结局吧。导演奥德里奇.利布斯克虽然不属于捷克新浪潮的一批,但在捷克电影史上是一位很有创新意识的剧情片导演,他1964年的讽刺剧杰作
精彩!太精彩了!一个倒放的故事,开篇就是“剧终”,只有男主人公的旁白是正叙,从死亡讲起,讲回到出生,于是便把一个故事——男人抛弃青梅竹马和自己在火灾中救了的女孩结婚,结果这个女孩出轨了自己在海里救起的男人,他发现以后便将这对狗男女杀死,自己也被砍头——讲成了另一个故事——从教会学校(监狱)离开后被赠送了房子和妻子,发现妻子出轨于是淹死了那个男人,并将妻子送回她家,送回不成便故技重施将妻子扔入了火海,最终他遇上了自己的挚爱,但由于杀死妻子他被监禁了三十年直到变成一个婴儿才能他喜欢的女人在一起。这样的结构导致台词非常精辟,往往一句回答是同时对应上下两句回答。并且将很多事情变反,吃变成了吐,刀变成了缝合的工具,赢就是输,出生是去世,去世反而是出生,救人变成杀人,婚礼变成了分别,童年变成监狱,新奇!
文本确乎是牛逼的,正反两叙竟都能自洽,实属难得。不过电影的优缺点都很明显:一方面借由悲剧故事的解构重新建构起表以喜剧的另一悲剧,不仅嘲笑人类命运之无常,更通过架构叙事革命实现对革命的颠覆与反讽,在更深的层面达成借由象征质疑现存意识形态的政治目标的同时,充分展现了艺术与政治的平衡与自恰,十足是洒脱的姿态;但另一方面,不但是对台词的过度依赖导致影像表现力的削弱,而且爱情故事本身的单薄也限制了电影在主题上的延展。所以,电影在形式上极具革命性的同时,内容相对苍白,不过这也许是形式天生的局限——这种蛇皮叙事怎么能够承载史诗呢?天妒奇才,哈哈
【8】想到了伍迪·艾伦的诗:“下辈子,我想倒着活一回。 第一步就是死亡,然后把它抛在脑后。 在敬老院睁开眼 一天比一天感觉更好 直到因为太健康被踢出去。 领上养老金,然后开始工作 第一天就得到一块金表,还有庆祝派对。40年后,够年轻了,可以去享受退休生活了。 狂欢,喝酒,恣情纵欲,然后准备好可以上高中了。 接着上小学,然后变成了个孩子,无忧无虑地玩耍,肩上没有任何责任。不久,成了婴儿,直到出生。 人生最后九个月,在奢华的水疗池里漂着,那里有中央供暖,客房服务随叫随到,住的地方一天比一天大,然后,哈! 我在高潮中结束了一生!”
传统婚姻悲剧的陌生化倒叙,欢快的背景音乐与旁白佐和颇具感染力。并没有采用完全的倒放,对话的镜头依旧正向拍摄而话语顺序颠倒,由此产生的问答错位制造出荒诞的诙谐。在已知结局的前提下处处仍有惊喜,死亡变为出世、监狱释为神学院、肢解逆转成组装、解救反成谋杀,这样一桩由出轨和凶杀构成的悲剧到了结局倒真充满了温馨气息。此外,解读的两种可能也使观看更具主观能动性,故事的发展不再是线性单向的,它的可能性向外拓延,在情节的拼凑重组和对叙事顺序的接纳中摇摆,扩展出超越单纯正反向讲述的理解。非常厉害且足够大胆的颠覆。
看著呼出的煙,濃密地回聚成一團,然後被一絲不剩地吃進嘴裡;一塊餅乾,從嘴裡像變魔法一樣,完好無整地抽出來放回盤子,真是太好玩兒了!要把這種倒敘手法(不知道導演是不是事先順序手法拍完,後期做的倒敘剪輯)沒有毛病的呈現出來,前期的文本編寫蠻重要的,編劇很多時候其實是在做一個台詞能前後契合並符合邏輯的文字遊戲。既定故事其實就是一個在普通不過、甚至有點狗血的劇情,倒敘則有了非常強烈的喜劇效果,以及一直延續到結尾的懸念感,同時會感歎那種魔幻和荒誕。倒敘和類型片結合,有種耳目一新的感覺。
所有的镜头和对话全是倒放,只有画外音是正叙并且重构了故事,多处倒放的台词是和原义相反的含义,充满了荒诞讽刺的喜剧色彩,其实倒放手法并不新奇,强大之处在于将倒放与故事主题、台词的完美契合。正放是妻子背叛被杀的悲剧,倒放是丈夫背叛、妻子被杀的悲剧,可以很惊讶的发现无论正反,原点皆是对另一端"未来"的美妙期待,却终都酿成了悲剧,在追逐欲望的过程中,落入了永无止境的死循环。人生倒放又能怎样呢?人生重来又能怎样呢?落在欲望的网罗中,不是仍会昨日重现吗?
费了千辛万苦,终于弄来了有字幕版本。前前后后看了三遍,一遍无字幕版本,一遍有字幕正叙版本,最后是有字幕倒叙版本。“岳父出生了!”这才是我想要的。倒中有正,正中有倒,正着看才是胡闹,因为所有的旁白、拍摄剪辑是为倒放服务的,正看是并不出奇的悲剧,倒看是荒诞幽默的喜剧,导演是天才,真是太有趣了。funnyfunnyfunnyfunnyfunnyfunnyfunnyfunnyfunnyfunny!继《焚尸人》之后第二部我喜欢的捷克电影
。西东的"二无一独"欢喜我且而。得值很但劳疲微微完看,幕字文英有只源资的我。版配低的片此是像“己自乐快,人别爱关”告广益公的放倒个一过看我给友朋。事故旧释诠新重述自的稽滑谑戏上配,杀谋变救抢,生新变亡死,式仪婚离,去回拼人女的解肢把,物食吐,翔飞,跑着倒马走着倒人,力魔着斥充都切一使放倒。影电的规常又聊无部一是会拍正。《生人序倒》诗的伦艾迪伍了到想亦。异惊的们人象想以可,《墙拆》的弟兄尔埃米卢是放倒的初最!藏宝克捷,才鬼比无
上来就给我来了句剧终,我还以为字幕下错了……一边想按照他呈现的样子看完这个故事,一边又想把逻辑反转成我们日常的顺序,看完只能拍手叫绝,好在只有70分钟,不然脑袋真要烧炸了……而且作为实验电影它的完成度非常高,完整的故事情节及逻辑,杀人变救人,救人变杀人,吃饭变产粮,亲密变疏远,这么怪异的逻辑下居然真的可以编出故事,把我下巴都惊掉了,不,应该是我收回来惊掉的下巴在“开机时间10秒”的弹窗下关闭了电脑。
相较于高速倒叙的手法本身,更好玩的是镜头与旁白并轨后带来的“欢乐”假象。不断以正经戏谑的口吻打碎传统线性结构,使这个原本俗套的故事升华为一则颇具洞察力的寓言:让人捧腹的桥段背后恰是时光无法迴流、宿命无法逆转的悲哀,在结局落定后作出的全部努力,因而都沦为满纸荒唐言,内核不免细思极恐。当然这种颠覆性创意难掩其在剧作上时而溢出的机巧,但不可否认它对革新电影叙事思维、剪辑方式作出的重大贡献。
仍糾結於幹嘛這樣拍。但某些場景正敘的畫外音和倒敘畫面的確形成新意義。旁白講新婚,「我熱切地抓住了我的妻子,追逐著生命。愛情和幸福。」然後畫面是男主抓著裝妻子屍體的行李箱倒退跑www。語敘對調後的問答變成詭異惡趣味,「Julie, 你正喚醒我內心的獸性」「不會的(??),他現在在火車上呢(??????)」「你確定你丈夫不會返回來? (好喔)」。導演很愛拍食物從嘴巴拿出還原www。
太好玩了,太怪了。整个影片是倒着放的。从死刑开始再到变成小婴儿,人物对话是先有答案再有提问,不会影响理解,它们承接得很巧妙,反而让整部影片变得更好看。我看到脱衣舞变成穿衣舞的时候真的快笑死了。要是用正叙方式表达的话,剧情就会变得很一般,只是普通的恋爱结婚出轨剧情。但是通过倒放+旁白解释的方法,这个片变得非常生动有趣。非常好看,如此幽默的倒放电影可能只有一部,值得一看。
将悲剧变成喜剧的最佳办法:倒放(所以,世上所有事情都是悲剧开头,喜剧收场)。最初我以为只是倒过来播放那么简单,然而要构思出一个倒叙也讲得通的故事很不容易,太长了看着很吃力,短一些还省事,况且片子是局部倒放,剪辑的时候考验衔接,部分台词的语序是正常的。将爱人从“从火灾拯救她-爱上她-得到她-被背叛”到“被背叛-摆脱她-葬送她于火里”,痛快的happy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