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导演: 杨超
编剧: 杨超
主演: 秦昊 / 辛芷蕾 / 邬立朋 / 江化霖 / 谭凯 / 更多...
类型: 剧情 / 爱情
官方网站: site.douban.com/133778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2016
又名: Crosscurrent
长江图的剧情简介 · · · · · ·
当代,中国长江沿岸。
船长高淳(秦昊 饰)在驾驶货船沿长江送货的途中,不断上岸寻找艳遇。但他逐渐发现,这些在不同的码头遇到的女人,好像是同一个人——安陆(辛芷蕾 饰)。只是随着航程的上溯,安陆时而温柔,时而疯狂,但是变得越来越年轻。高淳迷上了安陆,不断停船与她相会,也渐渐发现安陆出现的地点,都与一本未知作者的手写诗集有关。
但是船过三峡之后,安陆不再出现了。
高淳疯狂地寻找安陆,在诗集和航线图中,发现了安陆出现的规律。船上发生变故,但他不顾一切地独自一人驾驶货船,继续上溯长江,直到源头的雪山,终于发现了安陆的起源,和长江的秘密。
花了三个多小时听和看了反派影评波米、雷普利的解读,蜉蝣(杨超学生)对杨超的专访,毒sir让杨超进行的自我解读,辛芷蕾的专访,大量的短评长评,总算是对电影有了相对全面的理解,在这,附上一些他们的注脚:①所谓中国最后一部胶片电影②长江和岸上是两个不一样的时空逻辑关系③人物地名华,载具拟人化④色调从暖到冷⑤摄影师李屏宾和男主秦昊都与导演对电影有过分歧⑥诗电影不代表就要念诗⑦路边野餐的诗是独立的,长江图的诗是故事的一部分,可以比喻为角色发的朋友圈或者微博,也都是导演本人创作的,爱写诗⑧声音非常好地参与到了故事文本中,尤其是过三峡大坝五级船闸那段⑨杨超信道教,辛芷蕾的角色相当于是一个肉身菩萨⑩杨超自认为是一个失败的文艺男青年,男主一定程度上是导演自身的投射,电影整体是一个魔幻文本,不是文艺片而是艺术片。
影像的手艺很讲究,但本质还是一部文学片。刚开始以为是个俗滥的隐喻——女人是一条予取予求的江,既是母亲河,也是性工作者。看到后面发现是寻根文学,男文青念着诗逆流而上,寻找江流而下沿途遗失了的“根”和“源”,借一个女人的迷失,追问生命和信仰的所止究竟在哪,是不是就该停在它发源的那一刻呢?现时的“逆流”与逆时的“顺流”这个点,是华语片时空想象力的一个高光时刻。试着在脑子里倒放女人的时间线,真是意味深长,片头那个回眸、那抹忧伤原来不是奇遇的起始,而是历经千帆后的终章。这是高级的“后设”,早把结局告诉你了,只是你不知道。这个时空高概念要是用来讲更有超越性的主题就好了,可惜导演带着浓厚的八九十年代文青情结,你一旦带入一个男人(知识分子)寻找并探索女人(神秘的河)视角看,总觉得隔着时代的壁。
极具诗意的魔幻表达,想到同为拍摄长江的「三峡好人」最后让房屋飞起的段落,巨大的时代伤痕下面对现实已经无可言说,超现实是唯一出口,他们拍的都非游客长江,但区别于贾樟柯的社会文化片,「长江图」是彻头彻尾的艺术片。 男人和女人顺流逆流的时空关系,黑鱼白鱼和男女的对位关系,冷暖色调的对比和暖色调的不断减少,大量全景铺排和后景虚焦。女人的信仰和妓女身份即肉身菩萨的象征,尤其对位「我爱很多人」的台词和最后一个镜头扫过佛像和女人背影。 观众诗歌露怯的诟病极无必要,杨超承认自己是失败的诗人,诗歌作为嵌入体知识并不承载文本,电影语言编制出最精妙的诗歌。 表演和台词都在成片调性上稍显出离,秦昊并未给出内敛的表露。 寻找长江源一段作为解密的重要线索给出在李屏宾看来很没有必要,我持同样观点。
李屏宾的摄影甚佳,开卷式的古典绘画技法展示长江的景观,与佛刹回音,河边《天问》相应(虽不失文化蕴含和意指却止于虚浮),水域与山陵分别构成身体—欲望的光滑平面和纹理平面;整个溯游之旅对照的不只是改革开放对整个由东南沿海深入到东南内地的历史图景,最终孤船帆影更是第六代导演的奥德赛的流浪和无家可归的神话;安陆作为唯一的女性形象过多地曝露娄烨《颐》中余红的影子(在政治隐喻上以亡父形象具象化于不死的鱼指向“八.九”一代)和母亲形象的缺位(文本上以“母亲河”长江的女性化意象);在长江和性欲作为主题性欲上与章明《巫山云雨》又不乏相似之处;与贾樟柯《三峡好人》“寻爱”的母题贴合,却有佛教放宗教的信仰主题;在堆叠了大量的私人化感情的文本叙事,收尾的记录片影像材料难免显得画蛇添足的蹩脚;
116分钟版。我2011年国庆失业,幸有导演哥俩的传灯影业收留一个半月,虽然不详细记得剧本,但这个成片跟剧本差异挺大,起码那份痴狂被明显削弱了。本片关键就是诗集的写就年代,在这个基础之上,围绕女子安陆和诗集的、现今与过去交叠的幻觉,关于佛教的似是而非的引用,以及阴郁的长江与鬼神之说,是在传达特殊事件背后特殊一群的现实幻灭,而诸种东方奇观倒只是障眼法。这份挫败和绝望绵延二十多年而不绝。在结构上应该是借鉴了索拉纳斯的《旅行》。通篇是个内化世界,但电影最大的问题是,对虚实的把握经常失衡,那个老船工的临别赠言几近笑话,当然这主要是因为年轻船员整个人太“实”了,三峡大坝在地图上变成了一道划痕,这些批判性的表达也有些无的放矢,全片多处前言不搭后语的镜头,断裂感明显
古今多少事,还不是苍茫、踏空?又是历史与个人的暧昧交互,其实谁能稳稳克制住自己呢?死就死,生就生,一下子的事,能做到生不恋死,就要同理死不恋生,别在离开时候对我笑,这样走得不安稳。唉,你不需要再跟着我亦步亦趋。景观好美。如果没有旁白,没有诗,没有语言,没有呼喊,或许更好。没有什么情感是轻薄的,亦不沉重。浮力是轻盈的力,人凭附其漂在水上,鱼游在水里,努力地活。谁都不该为谁献祭,谁都不该是谁的影子。在爱的指引下修行,你是岸上的鱼,我是水上的陆,你不该安在我身上,你该在水中自由。片刻才是永恒,不是为了略去回应的时间,而是为了彻底摆脱语言。没有什么比你在我眼前更美的了,诗也变得虚伪。撒手,散落。
它承载着千万年来奔腾不息的水流,它的名字是长江。它蕴含着不可间断的滔滔不绝的历史,它的名字是长江。它默默含下你带给它的所有笑与泪,它静静撕扯着你的所有窃喜与悲苦,它的名字是长江。它以千万种形态去面对它面前的每一个生灵,即使它被加上冷若冰霜的高墙堤坝,它却依然在间歇之后源源不断爆发着活力,它的名字是长江。它从最接近天国的那静静的石堆中汇聚,向着远方那一望无际的大海狂奔而去,它断开路途上的所有障碍,又劈开人世间的一切情感,它的名字是长江。它是长江,我们是长江的囚徒,我们被这条无穷无尽的丝带缠住,永不脱身。这条命,我认了。
逆流长江而上到了那么多个地方但没有感受到对不同地方气氛的表现只有诗丰富性真的只能藏在诗中?仅看过杨超导演的这一部但很像章明的作品的气质父亲的死没有说一直游荡于长江边的女人和男主有何关系祥叔究竟带走的什么货物急急忙忙跑到江阴把货卸到船上一箱黄金吗?怎么就随便带走了?还有好几个地方似乎都是像诗一般如未解之谜大量留白构图特别精致也不追求叙事逻辑最后一些纪实片段看得出导演很想表现长江的船运文化但拍电影有时候像追姑娘念诗谁想听啊方式不对像表现对女主的窥探《浴室漂流》里那种河上的性欲多强啊
作为中国最后一部用胶卷拍的电影,其在光影美学上的高度近十年内应该没有别的电影能够企及。然而和大部分超验主义电影一样,它的问题是好看但“不好看”,神神叨叨的故事背后永远有一个自鸣得意的导演和一群看了一半就骂娘的观众,作为主线的男主顺流而上和埋藏的女主逆流而下的暗线看似交织在一起,实则没有明确的联系。导演自以为高明的错乱时空去给观众制造障碍,妄图营造的高级感其实都是电影不成熟的表现。有些东西该在纸上的就不要画蛇添足的放到画面上,反倒是破坏了它的美感。给四星仅仅是对胶卷电影的缅怀。
缓慢的剧情,唯美的景色,全程用胶片摄像机拍摄的2016年的电影。有远离这个年代的现代诗和景色、有远离这个年代的船舶和爱情。我也没有完全看懂这个电影的故事性。但是按我的理解,安陆应该就是长江的一个化身,她既是“长江”也是“长江的每一个人”,高淳是爱“长江”的人,脱离世俗的爱,所以爱的深沉。而“长江”从世俗肉欲、颠簸流离、清心明静,虽然从安陆角度应该是倒着来的,高淳是追溯安陆这个化身直到本源,佛家的东西这里我并不懂。应该是表现了时间跨度很广的一个历史内涵。
不得不说,《长江图》这部电影很厉害,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都是一部十年磨一剑的作品,令人无尽钦佩。然而,这般气质的电影,注定要过“孤独”这一关——是的,能懂她的人,注定很少——大多数人走进影院,可并不是为了去读懂这样一部犹如“清明山河图”般手笔的影片的。《图》中的画面之美,已毋庸置疑——中国人一直挂在嘴边的母亲河母亲河,被如此展现,岂不幸事——导演还安排了女主,来作为拟人化的长江,依文艺病中毒的男主,娓娓展开隐秘、抑郁、欲虐、幻化的灵魂旅程……
一流的摄影,一流的配乐,二流的诗歌。但人物不在画面中,诗歌不在故事里,魔幻现实的很生硬。故事和这景色挺脱节的,人物离孤独惆怅差了点感觉。佛教的故事没看出和这影片有什么关联,难不成是一心修行的女主最后成佛了?诶,估计在影院看效果会很好吧,但这片子在电脑上看,无论再美的景色和配乐就是无法进到电影中去啊。干脆拍个长江周边景色陪着诗词的纪录片好不好?看了解说,阅读理解非常透彻,也许影片真的如此深刻,但但从观影上来看,我是没看出来。
长江美学,惊艳!氤氲水汽,溯源而上,追寻与迷失,经过一个个历史地理坐标点,自然、历史与当代工业景观,人文与心灵的孤独探索之旅,映照出八〇年代知识分子内心苦闷挣扎彷徨的图景。(想起高行健《灵山》。)神女、江豚、诗歌、哲学,一条江,一个国家,来自何处,去往哪里?摄影、音效、配乐、表演俱佳,音画熔融一体,占据全片关注点;台词直白刺耳了点,情节还需打磨,有些设计流俗。三峡水闸打开、灯光扫过山崖、江树惊鸦、最后雕塑剪影,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