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决定去哪里,在那儿做什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以及接下来要做什么;清楚自己做了某事后,大概会有怎样的结果,以及自己如何接受并承担后果(大概这就是人的自我意识)。而女人的自我意识是从摆脱自身在男性心目中的看法而开始的。当我想完成某件有利于实现自我价值的事情的时候,我就不会因为你的不悦和挽留而止步。当然如果一个男人真的爱你,那么对于你的愿望和理想,他应该是祝福和支持,并非出于自私,或是以维护感情的措辞,而不让自己去做你真正想做的事情。当然最可悲的不是这个,而是女性由于长期以来,严重缺乏对自身地位和选择的认同感、思维固化、自我意识的劣根性,以及社会对女性多样化接受的程度和反映等,把自身框定在某个“合理”的架构中,这种内外兼来的局限性导致女性找不到自己,甚至从不认为自己能有更多可能性。
在奥克兰大学做税法tutor时有一次培训,播放了本片片段,从此着迷于教师这种职业,好想把人生智慧传递给孩子们。一直不理解,貌似以女权觉醒为主题的片子,为什么叫蒙娜丽莎的微笑。原来是说,蒙娜丽莎在微笑,但她内心快乐吗?Not everything is as it seems. 片中女孩们的眼睛会说话,Jone, Connie, 一个个有趣的灵魂。感情共鸣最深的是,Betty在遭遇情感挫折后恶语贬损Giselle,Giselle非但没与她吵起来,还抱了上去,从此二人成为最好的朋友。正确处理危机是促进感情的最佳途径。2003年正是我刚上大学的时候,当年这几个女学生,后来也都成了大明星。特别是玛吉·吉伦哈尔,笑容让人过目不忘。
这部电影本意是通过1950年的一所大学中的一小部分师生的故事,反映当时女性回归家庭的浪潮下女性思潮的转变。很明显电影是鼓励女性自由独立的,但是与女权主义不同,它不是说女性必须为了事业放弃家庭,而是认为女性也可以兼顾家庭和事业,并且即使选择家庭,如果是自己做出的选择,也是值得鼓励的。我很喜欢这样的电影,温情脉脉且不煽情。每一个人有她们自己的小故事,就好像我们每个人都会碰到的爱情、生活、人生中的那些矛盾和曲折,这就是人生的缩影。我们所应当铭记的是,无论何时,不要放弃,弄清楚自己想要的,努力去争取,性别不能束缚你,你所要做的就是尽力而为,富有意义地过好这一生。
很难不把这部电影和《死亡诗社》相比较,两部电影都是在教育上,打破原有的常规,只是两者完全不同,《死亡诗社》侧重的是阶级固化的传统教育,以及被框死毫无思想的教育,探讨“人”和“教育”本身的问题,而本片则讲述的是女性觉醒,通过女主“狂野”的教学风格,打破以往对于女性的固化,但也并没有完全赞扬女主那种激进的女权主义,而是找到了一种平衡,让女性开始自我选择,无论是选择家庭,还是其他什么,而不是按部就班的遵循社会原本给她们的框架。当然了,影片的呈现还是稍显松散的,还存在一些无意义的台词,但整体还是值得一看的,尤其是演员都很漂亮,演技也都很好。
如此一部振聋发聩的影片,短短2小时却塑造了这么多鲜明丰富的女性形象,有趣的是里面这几位主演现在都是大咖了,03年的朱莉娅罗伯斯虽然没有90年代在风月俏佳人中那么年轻,可依然是风华绝代,在这部电影中塑造的大学老师形象也极其圈粉。这部电影应该是除了末路狂花外我最喜欢的女权主义影片。女性想要突破传统的桎梏,也许永远都要面临千夫所指的境地。天朝在某些问题上不仅仅只落后西方文明几十年,看看1950年的米国和今天的天朝如此相似就可见一斑。总之这是一部视觉和精神上都极度享受的佳作,五星。
电影前一个小时非常精彩。第一幕就被连完整台词都没有的配角也是熟面孔震惊到了。茱莉亚一如既往发挥稳定。略有遗憾的是无论从女性自身角度还是社会环境角度,铺垫有余但升华不足,总感觉吊着一口气不上不下。第一个小高潮无论是茱莉亚还是同学的反应都明显感到笔力不足。同类型的片子浓情巧克力就好很多。这类片子安排一个异域风情的男主是什么习惯……但总体依旧很不错,特别是从审美角度来说。虽然每次艺术讨论都是电影主旨的讨论,略显生硬。但演员的装发服饰都灰常在线。电影取景构图也很美~好看~
之于学生,她致力于唤醒学生心中的自我意识,对于现状的永不妥协,不再将婚姻作为一个女性一生的事业;之于她自己,她似乎了解到解放她们的思想并不是将自己的思想全盘灌输强加给她们,而是让她们自己去了解感知和接受。毕竟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女性找到自己心中所能认为的理想和追求以及尊重每个人追求的自由就是自我意识觉醒的开始。同时她的教学态度给了我一点思考,我需要去改变自己的说出的话以及传授的思想,最近我好像在强迫妹妹接受我的幼稚而薄弱的世界观和知识体系,对不起!
“我的老师,凯瑟琳沃森,特立独行,永不妥协,即使是为了韦尔斯利学院,我把这最后一篇社论献给这位卓越的女性,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促使我们用全新的视角看待世界,你读到这篇文章的时候,她已经起航去欧洲了,在那里,她会发现新的藩篱,等待她去打破,新的思想等待她去发扬,我听说她把没有目的的漫游者称作懦夫,但不是所有漫游者都是没有目的,特别是那些超越传统,追求真理的人,难以界定,难以描述,我永远不会忘记你。”
女孩应该为自己而活,我们没有什么生来就必须扮演的角色,如果你真的需要一个角色,请做你自己,生活冷暖自知。最后一幕让我感触颇深,对于我,一个现在暂时的身份,教育者而言,那些都是我的花儿,我也希望我的花儿们能够不受束缚自由生长,但是现在的教育令我很失望,身为一位美术老师,我能为学生做的太少太少,我很愧疚,也许有一天我也会选择离开。但是我的花儿们一定会茁壮成长吧。
不得不想起《死亡诗社》,同样的五十年代,不同的是男孩们在挣脱学校和父辈的枷锁,女孩们在挣脱学校、母辈、婚姻、甚至社会的枷锁。但比起男校,加了很多小姐妹的宫斗戏,恍惚之间仿佛在看chick flick。另外这片子着眼于上流阶层,跟要顶美国半边天的第二波女权的中产阶级背景产生了落差,因此有些用不上力的感觉。最后,这电影名字也有些不伦不类…
女主的长相给我的感觉是温和的、淡然的;但是她的思想却是激进的、超前的。在五十年代的美国着实不易。这种女性确实是我向往的。在看五十年的美国,虽然女性地位似乎不断提高,但实际上仍处于一种依附于男性的状态,虽然每一个女性在每一个课堂上都表现得格外出色,但最终培养的还是一个贤妻良母。电影确起到了让我们反思女性,反思人生的作用。
想写的方面太多了所以有些浅,最令我喜欢的一个是老师的演讲,一个是有想法的女生自愿回归家庭。女权本来就是给女生更多的选择不是么,但必须是完全自愿的,不是出于压力。老师最后恭喜女孩结婚快乐也很好。被传统束缚的那个女孩最后勇敢离婚,也有女孩主动追爱,有男人出轨也有一个女孩偷情。人本来就是多样的,最后结尾女孩们快乐的样子很美好
不好看。支线太乱太杂,被剪的零零碎碎,还和主线建立不起强关联,最后的结局强行煽。为什么就一路来送了?只说了几个配角的戏怎么全班都来了?女主人设也不讨喜,你讲现代艺术,讲独立思考但为什么要去干涉别人,还拒绝和谐婚姻和不三不四的男人混。不管布什或者911,在保守派眼里,那些liberal终究只是群自己的日子没过明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