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导演: 丁荫楠
编剧: 秦培春
主演: 郭凯敏 / 吴玉华 / 刘信义 / 徐金金 / 肖雄
类型: 爱情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1982
又名: Ni guang
IMDb链接: tt0342830
逆光的剧情简介 · · · · · ·
80年代初,剧作家苏平回到他出生成长的上海棚户区,重新看到了这里熟悉的一切:自建的小楼,狭窄的街道,那些久违却又熟悉的面孔。
几对不同类型的年轻人引发了他的创作冲动,他不由得要告诉大家一个萦绕心头的故事:造船厂钳工廖星明,从小生长在棚户区。十年动乱中,他在苏平和江老师的启发诱导下,抓紧时间学习,努力掌握文化知识,不参与武斗和派性争斗。他注意到自己周围许多年轻人思想的贫困、愚昧无知和轻率,感到悲哀。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他利用业余时间,致力于科普作品写作,决心做一名现代文明建设中的灵魂工程师。
他和出身干部家庭的夏茵茵相受了,但受到世俗门第观念的非议和阻挠。廖星明勇敢地接受了这个挑战,他同夏茵茵一起,冲破阻力,结为夫妻,在困难的生活道路上一起扬帆奋进。廖星明的妹妹廖小琴却是另一种类型,她思想单纯,没有理想,经不住金钱的强烈诱惑。他不假思索地收受了小齐的1000元钱,听从他的花言巧语,答应冒充小齐的女朋友,让海外的姑妈过目。结果,成了一幕丑剧,她索性抛弃了纯朴的男朋友黄毛,投入了小齐的怀抱。
造船厂的电工姜维,其父在海外经商。他不学无术,玩弄生活,他嘲讽相貌一般的徐珊珊对他真诚的爱情,但在追求外貌漂亮的夏茵茵时,却要求人代写情书。在爱情方面受到挫折和伤害的黄毛和徐珊珊,在共同的劳动中为彼此的美好心灵所吸引,不久相爱结婚。
苏平颇多感慨,就像在辽阔的原野听到牧童的短笛的短笛声一样,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虽然还少,但确确实实是在萌生着。
影片注重青年群像的塑造,追求思想内涵的丰富,主题意念多角度,表现矛盾冲突时不停留在冲突的表面,而进入人物的内心,借助诗的造型力量去完成内心的描写。
影片以夹叙夹议的形式,采用“时空交错”和“虚实结合”的表现方法,时而叙述,时而抒发,时而说人说事,时而感慨万千。全片的结构分为三种时空关系;现在时,强调抒情性;过去时,强调写实性;将来时,强调哲理性。在表演风格上,追求流动式的,合于正常人的生理感觉。影片在艺术表现方法的探索上作了有益的尝试。
影片通过郭凯敏饰演的船厂工人兼科普作者这一角色,以及他和身边的人的感情纠葛,描述了80年代年轻人的爱情生活和人生:既有积极上进、讲感情不讲生活条件的廖星明、夏茵茵这一对,也有贪图享乐、一顿豪华晚餐+高档礼物就能移情别恋的廖小琴,还有求人洗衣却把对方的求爱信公之于众作弄取笑、追求条件好样貌佳的人自己没文化找别人帮忙写情书的渣男姜维,也有年轻时放弃感情选择舒适生活条件后来却郁闷空虚的茵茵表姐,此外还有两位命运多舛却自强不息、对廖星明思想精神起了积极指导作用的领居大哥和老师。影片中80年代初的上海街景和里弄景象值得怀念;夏茵茵第一次去廖星明家被街坊四邻期盼和一路围观,很真实;廖星明不管在家或是招待所埋头写作,都是一身大汗摇个蒲扇,可见那时候电扇对条件不好的人家都是个奢侈品。个人评分7.8分。
青年在面临人生考验时的选择。 人生 高加林。李鸿章的 江南造船厂。 那个年代还是崇拜工人兄弟的,蓝领最光荣。 知识分子虽然矫情,可也是有时代责任感和个人志气的。快乐的单身汉 (1983) 也是工人,也是船厂。 男电工撩厂妹,由头洗衣服,总感觉对她有意思。 保守封闭,每个时代都是如此。 那些特立独行的,可以存在,但是不要锋芒过露,遭人嫉妒。 低调,谨慎,悄悄地进行,暗自成长。 两个青年男女相互靠近,还是要志同道合。 妹妹嫌贫爱富,尝过一次,回不了头。犹如 雷雨 中的四凤。 不要给她幻想,不要给她机会。实力和地位要匹配。 家贫人好的典型,上进而有人生规划。现在的男孩女孩还会害羞嘛?媚外,腰杆不硬。让中国老人给外国青年让座。 骨气。 至今仍有启发性。要上进。
“追求,追求有什么不好?正是人类对物质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才带来社会的发展呀!在创造物质文明的过程中,我们也要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不要怕青年人去追求更加美好的物质生活呀嘛,而是要引导青年用奋斗用竞争用创造性的劳动去得到它嘛!......我们都是祖国的儿子......我们的情况是明摆着的嘛。我们只不过说出众所周知的真情,我们的焦虑和忧虑,正因为我们的爱啊!如果这些都不是爱,难道祖国需要一个掩饰、献媚、说谎的儿子?......如果我们这代人,都把追求和向往化为创造力的话,那么未来就会有一个富强而美丽的祖国出现在东方,出现在这繁华而喧闹地球上。”
爱情与物质,爱情与事业,二选一吗?电影中的廖星明在这样的矛盾中游移着,局促着,不安着。我想,鲁迅《伤逝》的悲剧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仍旧存在。可是,因为此,我们便苦大仇深,踯躅不前吗?不应该如此。我们应该足够勇敢,不怕牺牲,努力追求明天的太阳,而不是惆怅于今天的阴霾。整部电影故事虽然老套,贫男富女最终走向美好,结局圆满,可是,廖星明的妹妹爱情却走向了破产,这同样说明物质也是爱情的基础条件。我们只能祝福这对恋人幸运,同时,我们也应该逆光奔跑,对明天的阳光坚定不移地相信。
70/100.旁白用的是诗话的语言,以现在的眼光看,文采是比较平的,剧情是精神和物质如何取舍,为了这个主题,设置了女主和男主,表姐和邻居,妹妹和高富帅三对情侣,以现在的人们思想来讲其实每个人的选择不能说觉得对或错,难得的是展现了那个年代的城市风貌,工厂风貌。里面郭凯敏关于爱国思想在国外和外国人面前的态度很值得注意,不卑不亢,比如没必要给外国人让座,但是外国人来采访也没必要隐藏自己的收入,知道不足才能奋斗呀,物质和精神都很重要,即使拿到现在也很有教育意义。
在八十年代影片中上能够看到对于物质劳动以及工人阶层的直接描绘,而后随着工人阶层在下岗潮中被挤退至边缘,很难再在影片中见到物质劳动了(《钢的琴》算是一个例外),而此中,工人阶级如此朝气蓬勃,“明天的太阳与今天不一样”,一派未被八十年代末的信任危机击溃的青年人面孔多么珍贵、可爱。到底是上海,彼时已然在思考物质/精神(爱情)、中国/世界、工人阶级/智识阶级的问题了,其中许多话竟然意外地应了当下的景。又:再一次在第四代作品中出现了鲁迅,这次是对《伤逝》的讨论。
出人意料,还蛮好看。开篇愁绪,从港口切入,一副湿漉漉上海阴郁景象。由苏平旁白叙述故事,感伤转而点出“希望和未来”。同样的雨天挤公交的场景,到结尾的意味便完全不同了。两年前,那个火热的绿色季节,充满希望和朝气(果然是夏茵茵)。四对不同的情感关系,在一个半小时内,从爱情与理想,到物质与精神,通过教育摆脱愚昧,树立文化自信。雷诺阿、海底世界、图书馆的知识青年,工厂机器生产展现新希望。整体剧作结构成熟,场面调度流畅。wg后爱情片佳作。
还可以啊,不过女主太恋爱脑了,看看男主为了事业抛弃她,事业搞不好转头回去就找她,女主不但立马答应而且感觉还有种愧疚感,醉了。其实女主妈妈也对,门不当户不对的,女儿肯定会受罪,不如让他们先发展事业,事业有成之后再谈感情也不晚啊,马上结婚生子害的是女主自己,自己的事业完全得不到发展。男主要专注自己的事业帮助国民摆脱愚昧的确很有想法,不过肯定是要建筑在女主的牺牲上。还有影片中批判外国人的超国民待遇很对,同样是人,凭什么他们与众不同…
1982年,改开不久,造船厂象征着搞建设,电影里不断重复的一句话,今天的太阳和昨天的不一样,传递了发奋图强,日新月异的发展的精神。电影里有一个情节是讲公交车上售票员让一个老人给两个外国青年让座,结合这几天山东大学对待留学生的奴才态度,我们中国人不想再跪着了。这个真是个好电影,因为它讲了一个好故事,情感真挚,严丝合缝,我对爱情故事有偏爱,比如《国产凌凌漆》《楚门的世界》,现在我要加上这部,《逆光》。
6/10,逆光更清晰照亮你的美。1.话剧性大于电影性,无论是是念白剧作或者是内景人物站位。2.无节制的使用特写并没有让人代入那个时代特有的朝气和希望反而让表演公式化的短板尽显无疑。3.剧作上对于爱情题材中物质和精神的思辨并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探讨反而陷入套路说教之中无法自拔。4.影片摄影还是有进步之处的,使用了一些工业装备完成了不错的景色展现。如大量远景和空镜给影片带来了浓厚的时代气息和蓬勃的朝气。
务实主义与空想主义激烈碰撞后的《逆光》完美呈现了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最具代表的时代写照。一代又一代青年男女心中的迷茫正如那个火热的绿色季节里连绵不绝的春雨,而看似锦绣明媚的前途实际上布满了一连串的问号。幸而影片最终落脚在个人命运的自由抉择以及修正反思,这使得它超越了自己的时代。因为在物质文明富足而精神生活匮乏、阶级固化日益牢不可破的今天,每一个追求进步的人都需要这种引领我们进步的历史折光。
本片的价值,只在于上海的街景。春天的上海,葱绿的悬铃木,铺满街道的雨伞,艰难的上公交车,这些都很写实。吴玉华,原来在《篱笆女人和狗》之前就演过主角了。本片在豆瓣打分超高,因为本片符合中国文艺片的一般规则——没有情节,散文化,无事生非地装逼。自由,爱情,开放,男女平等,1980年代的中国进行了勇敢又盲目地探索,现在也可以理解为“张扬又迷茫的时代”,最典型的是人体艺术的公展。
80年代的人经历了十年动荡、上山下乡、恢复高考、改革开放,从愚昧走向开化的过程,他们知道过去的日子有多艰难、贫穷,于是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他们满心充满着喜悦的希望和压抑不住的蓬勃朝气,几段话、一首诗、一场女排比赛、一次激情澎百家争鸣的辩论,都足以让他们热血沸腾、热泪盈眶。那是个怎样的年代啊… 我虽出生于80年代,但却从未真切的感受到那个年代赋予我的活力。只能梦回80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