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恐怖  纪录片  爱情  血战  大陆  科幻  美女  入侵脑  阿凡达  坚如磐石 

包豪斯时代第一季电影

 
影片导演: 拉斯·克劳梅
豆瓣评分: 8.40
影片地区: 德国
影片类型: 剧情,爱情
上映年代: 0
影片时长: 0
更新时间: 2019-11-23 00:20
浏览次数: 418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包豪斯时代第一季电影演员名单
奥古斯特·迪赫 , 安娜·玛丽亚·穆埃 , 崔娜·蒂虹 , 瓦莱丽·帕赫纳 , 路德维格.特内普特
包豪斯时代第一季电影简介及网友点评

本剧是ZDF电视台纪念包豪斯成立100周年的献礼之作,由Anna Maria Mühe和August Diehl领衔主演。本剧将目光投向了包豪斯在魏玛成立之初的那段时光,以Walter Gropius与女学生Dörte Helm之间的情感纠葛为切入点,展现了包豪斯立校之初风雨飘摇的那段历史,以及魏玛时期的德国风貌。

《包豪斯时代 第一季电影网友评论》

六集只有院长和女学生恋情一条主线本身就有点单调 而且还用了我个人非常不喜欢的回忆倒叙法 导演自知牵强 特地加了一段Gropius要聊艺术史而女记者锲而不舍八卦的段落代观众表达愤怒 为他下一秒抛出让人实在没法拒绝的切入点而铺垫:包豪斯时代的男女平权问题 可太鸡贼了。对女主再多不满都化为谅解 说白了她也是功能性角色。包豪斯真是一个完美的例子 从浪漫表现主义的乌托邦变成实用功能主义的流水线 敲醒所有还在幻想的艺术家 艺术就是充斥着妥协的 没错Gropius就是棵墙头草。镜头用的满省 能一镜走位尽量不切 于是随处可见摇出来的正反打和crash zoom-in(学昆汀吗)是有一种现代性的局促感但整体作用不大。特别提及一位在包豪斯搞实验电影的老师Laszlo Moholy Nagy.

为啥结尾非要落俗到一个爱情故事。。。如果不是这个结尾的话,基本上gropius的形象还是完美符合我的认知里对他的认识的,只是对于他的艺术观念的展现,在剧里多少有些肤浅地停留在表面,所以也就造成了从表现主义走向功能主义的转换过程,以及所有的先锋艺术流派如何在包豪斯融合的过程,看起来只像是语言表达的变化罢了,而他的理念里最核心的architecture is total art,在剧里也没有被真正意义上重要的阐述出来。其实gropius的思想的高度,远远超乎于他的所有作品所呈现的形式。加一星给镜头语言,以及男主长得好像stacy martin。期待下一季看gropius在dessau盖房子

整个叙述的设计非常精致,女记者与Gropius的访谈,消解了真实与虚构的边界,照片蒙太奇的运用很巧妙。Itten的形象最抢眼,“你就像一只训练有素的猴子”这句话就像是在质问自己。Dorte的转变有些迅速,但她成长的样子却那么美丽,告白更是泪目。至于Gropius,他是一个墙头草,他魅力十足,但又懦弱、妥协,他唤醒Dorte的自我意识,却不能承担起后果,选择向现实低头,他们是无法在一起的,永远都是“争吵的男女”。Itten骂得对,“只有寄生虫才会同时依附于国家和艺术”。我其实很喜欢这种爱情+包豪斯的双线设计,正是一个个私人化的记忆组成了历史。

说是爱情戏,但爱情这一元素仍然只是主题的佐料——“包豪斯”的时代,代表着传统与反叛、守旧与进步、秩序与自由,人物的性格冲突是时代的简写。剧作完美复刻了包豪斯在魏玛的时期,从主要人物格罗皮乌斯、约翰伊顿...人物和历史形象相差无几,再论服饰、小众宗教的环境、极右翼政治的干预、新兴美学与工业化及古典审美的妥协论争、左翼思潮的兴起到极具包豪斯风格的建筑,可谓精细精良。没有包豪斯,就没有当下的现代审美,那个我心向往之的时代啊。

整个看完发现剧作结构还是有点意思的 随时拆穿式的不可靠叙事贯穿整部 用一个Rosebud式定格收束挺干净漂亮 但是你拍的可是包豪斯啊!!看完之后对包豪斯艺术风格真的没有增多一丢丢的认识!!这就不行哈 结尾把故事全安排死了 有第二季的话估计大概率要开辟个全新的故事来讲德绍时期了 格罗皮乌斯估计也拜拜了 主角阵容换半套...唉不太看好 不过出了八成也会再追一追;顺便夸一夸FIX的中德双语字幕 良心得很

拍摄一部百年前设计学院剧,本身就充满挑战。运镜很是清奇,明明做了精致的美术色调和布景,却放弃最好表现此类场景的设计师趣味的固定构图,而几乎全部使用忽推忽拉微晃动长镜头,让观众无限贴近这群艺术学院的学生,甚至感觉成为他们中间的一员。包豪斯学生果然也如所有沉迷于感动自己,对政治异常积极的年轻人一样。另外,印度和非洲文化的神秘主义依然是艺术青年最easy going的叛逆式。配乐给五星,跪求原声音乐。

因为我是学设计的嘛,所以一开始我就是冲着包豪斯这三个字过去的,我以为是介绍这个包豪斯学派祖师爷他创作作品以及他的作品背后故事。万万没想到是挂羊头卖狗肉。说是说是古典和创新艺术的冲突,实际上还是有点反射当时社会变革的感觉,好像不是纯粹讲艺术,而且特别感觉它有点深入挖掘包豪斯身上的一些乱七八糟的传闻了。好像和艺术不是很搭噶。除去我看这部剧的初心和期待的话,单看一部剧的质量,我觉得还行。

在人物塑造这方面真的是绝了,无论是两个主角还有伊顿,刻画的极其全面和深入。比如说女主从开始的保守主义,成长到极端女权主义,再慢慢变得成熟、宽容、感性。但是很明显的就是角色之间关系情感的推进有些急躁。除了剧集内容方面,对于艺术思想、女权主义和政治的讨论也非常深刻。另外可以看出几处对杜尚的致敬,比如开头伊顿对学生要求对运动的事物的捕捉、多尔特在女雕像上画胡子

值得一个五星。看到有评论介意为什么师生恋是主线、学派是支线,仿佛觉得被八卦化了格调不高,然而我们也不妨自问,为什么觉得学派就应该是主线?其实片子的特别恰好在于,它纪念包豪斯的方式,不是按照既有的学术话语去临摹一个想当然存在的学派,而是把思想理解为不同的鲜活生命在特定社会情境下涌现的短暂共鸣。至少在今天,这种生命的反叛比知识范式的反叛值得纪念多了。

对Gropius的生活探究得过于详细,反而使人偏离了重点。他作为现代主义建筑大师是如何踏上这条道路,他是如何取舍形式与功能、简洁与装饰,影片只给了我们隐晦的答案-时势造英雄,政治游行还有经费紧缺促使其从expressionismus投向Modernismus的怀抱。以及,感情要素过多,德国片真的不适合该主题(不知怎地)看完这条线内心毫无波澜?

除了第二集的演讲表达了包豪斯用艺术改变世界的理想令人钦佩外,其他的还是改名格罗皮乌斯情史更合适吧。女主仗着格罗皮乌斯的宠爱,有着一股与才华不相称的任性,从模仿到半推半就革命,再因所谓事业心而毁了婚约,最后又与人争风吃醋,没有铺垫的感情,实在不觉得好。包豪斯的真谛是什么呢?功能决定形式?Less is more?完全没有表现出来。失望。

包豪斯一百周年纪念,当补充阅读观看了。看第一集发现了为什么要做那个新的系列的契机,但发现了又怎样呢。切入点变成了女权和gropius的恋情觉得略bla,但说到女权的时候,再次听到Lee krasner比pollock画得好却完全没有pollock在艺术界的声望的观点,看来lee比jackson画得好这事儿是个公论了。。。

印象最深的一段是关于对艺术与技术、客观与主观的思考,就建筑与我而言,能够成连接的两个点一个是几何,一个是爱人,当然前者比起后者片面又单薄,后者对于我来说就是艺术,我想和我能做的就是做好温暖坚定的后盾,让她安心致力于自己的塑造方向,达到技术和艺术的融汇贯通,希望和祝福我的爱人能以自己满意的程度,完美释义“建筑如其人”。

更多>同类高分电影推荐
听见寂静 窈窕马戏 安塞姆·基弗:流年之声 红男爵 裸露在狼群 斯大林格勒 云图 原罪
0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