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恐怖  纪录片  爱情  血战  大陆  科幻  美女  入侵脑  阿凡达  坚如磐石 

塑胶海洋电影

 
影片导演: Craig Leeson
豆瓣评分: 9.20
影片地区: 美国
影片类型: 纪录片
上映年代: 0
影片时长: 102
更新时间: 2019-10-14 00:22
浏览次数: 45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塑胶海洋电影简介及网友点评

A PLASTIC OCEAN begins when journalist Craig Leeson, searching for the elusive blue whale, discovers plastic waste in what should be pristine ocean. In this adventure documentary, Craig teams up with free diver Tanya Streeter and an international team of scientists and researchers, and they travel to twenty locations around the world over the next four years to explore the fragile state of our oceans, uncover alarming truths about plastic pollution, and reveal working solutions that can be put into immediate effect.@

片中没有提及的两点:1. 发达国家的塑料垃圾被回收后绝大部分是被卖给发展中国家了,真正在本国获得回收循环利用或者被转化为能源或其他材料的塑料垃圾只占极小一部分,所谓 “成功解决塑料问题” 不过是将垃圾转移给发展中国家以后产生的错觉罢了。2. 纸袋的制造和使用比塑料袋多产生70%的空气污染物和230%的温室气体排放,产生的水污染物比塑料袋多50%,在水体富营养化方面可能造成的污染则是塑料袋的14倍;制造食品杂货纸袋所需的原料比塑料袋多40%;生产纸袋所需能耗是塑料的4倍,回收纸袋所需能耗是塑料的85倍,而在再生循环的过程中,比起废弃塑料,纸袋的处理也会排放出更多污水,进一步加剧环境负荷。此外,纸袋在垃圾填埋场占据的空间也比塑料袋大得多了。塑料制品确实需要减少使用,但纸制品并不见得就是更好的替代品——甚至可能更糟。

塑胶海洋剧照

我想题目不如改成人类毁灭自己的方式之一不是更好,前一段时间个别省份开始强制推行垃圾分类就是一个好的开始,塑料垃圾会随着海浪旋风漂流到世界各地的海岸上甚至是海洋的表面上,片子中海洋生物吞噬塑料后的死亡或者流转到人类自己,这是赤裸裸的讽刺,可能会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的循环,人类自己用塑料也会对健康产生影响,还是感觉需要从源头治理,生产塑料的机构公司工厂,急需要一种可以控制的替代品,这是当心最需要迫切的,关于治理这一块,焚烧吧会污染环境,所以需要加大科研力度,如何快速分解降解各种塑料垃圾,垃圾首先分类然后集中处理,但是这需要极大成本资金来支持运作,就算成功了,可是最后还是转嫁给消费者自己头上,仅仅不用或少用是可行的,但是放眼全球这是一个上升的趋势,不是一个国家能够完成的任务,人类任重而道远

塑胶海洋剧照

看电影的时候有几个时刻的困惑,在想是不是作为海洋生物学家 鸟类专家这种科学家,比作为电影人更能对地球的改善做出贡献。因为他们能提供给我们事实,然后呢... 然后需要媒体来传播,来提高大众意识吧,如果没有这位导演,我也不知道一只才要学会飞的小海鸟肚子里有1/5体重的塑料。可是怎么样才会有这么强大的团队呢?我现在所处的人生位置是可以达到那个目标的吗.想到这个就会觉得遥不可及一样。一个人战斗成习惯的局限性吧.. 我们每个人都要找能持久走下去,热情燃料可供给几十年的事情。她对鸟感兴趣,他迷恋蓝鲸,又想到了自己忙碌于取悦老师和长辈的童年,和同伴竞争考试分数阅读名著数目的中学时期...我现在也还是不确定什么是我想要的东西。突然想做一个像导演妈妈那样的母亲,给孩子机会,让他们成为改变者 拯救者

塑胶海洋剧照

人们对环保和使用塑料制品的意识逐年上升,因为涉及到切身利益,因为知道了塑料制品对环境和身体的危害,大多数人依然无法改变使用塑料制品的习惯,但政府已经觉醒,进行垃圾分类和回收再利用,极大减少资源的浪费,已经出现了许多的解决和控制方案,需要的只是实行。回收再利用的过程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正在大规模的推广。海洋生物的骸骨触目惊心,牠们腹中的塑料微粒鲜艳醒目,我被这样的场景所震撼。有越来越多的生物和人死于塑料,要正视塑料造成的危害,我们需要控制使用它们,人类将自食恶果。生存的因素受到越来越多问题的考验,全球变暖、塑料微粒——还有更多深藏的危机还未爆发。

塑胶海洋剧照

被女儿几年前安利的纪录片,非常非常欣慰学校的老师组织了孩子们一同观看。片尾说“FROM KNOWING COMES CARING, AND FROM CARING COMES CHANGE"这才是教育的力量吧,比起中国学校每天做题 解题,这样的教育更接地气不是么。身边有个拍纪录片的导演,拍了宣传反恐从我做起的微电影,历时一年花了很多钱调用了很多高价设备,想来这样一部长纪录片该要花费多少人力物力。寻找蓝鲸的开头让我忘记了我要看的是一部和塑料有关的片子,最后和蓝鲸的对话如此点题:人类像过客一样对待自己的地球。。。

塑胶海洋剧照

我们对不起所有的海洋生物,是我们把塑料带入海洋。“这个小孩正在放塑料风筝,从背后看他,和世界上的其他孩子好像没什么不同”。当我看见无数的塑料碎片从海洋生物的肚子里被取出时,甚至隐隐作呕,如果我们保护不好它们,那么我们怎么可能保护好自己?人类站在食物链的顶端,终会自食恶果。我们受到的关于环保的教育实在是太少了,即使是新世纪的00一代,我们对于环保的意识依旧薄弱到几乎没有。这个世界是被“蓝色”统治的,如果这片“蓝色”污浊,那么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将成为人类的垃圾桶,人类只会被淹没在无尽的垃圾中自生自灭。

在過往的合租記憶中,我總是那個唯一在做垃圾分類的人,我記得我去問他們,recycle在哪裡?他們跟我說,哈?不知道,我們從來不recycle。我也當面聽過認識的人(不想稱之為朋友)講,環保?那我倒不care,跟住掉左一支咖啡杯,同一天下午又轉頭就跟我說,我跟你說你不要吃海鹽,現在海洋污染很嚴重。澳洲的救助站有多少海龜被塑膠纏住截肢再也無法回去海洋你們知道嗎?我知道不能push別人改變,但我知道我可以做的是從我做起,一點一點的去影響身邊的人。

所以吧 我不吃海鲜 以前是不爱吃 偶尔还会过敏 现在吧 一个是因为在水下看龙虾螃蟹玩儿的那么开心 然后都被烤熟了端上桌有点难受 再就是因为海洋污染太严重 都是化学废料和塑料 什么南极银鳕鱼 挪威三文鱼 波士顿龙虾 呵呵 最后吃进肚子里的还是塑料污染 老老实实吃点玉米土豆得了 然后最可怕的是那些在城市里吃海鲜大餐还引以为傲 觉得自己很高级 生活水平上天 觉得什么什么的 可能是吃多了脑子进水了

推荐这部纪录片《塑料海洋》,对我们全观地球家园是一大进步。虽然个人力量有限,但每个人一点点改变最终能够反作用于生产端去产生更大的改变。极端环保或许难太苛刻,那么尝试简单的:?外出随手买矿泉水>出门前灌满水杯?层层塑料包装的网购>带着布袋去超市?买5件H&M类快消服饰穿2次>买点材质好的穿2年?点外卖>去餐厅吃,当然,自己做更好?精装、小包装>简装、大包装?拒绝无用、鸡肋的赠品?物尽其用

很全面的说教和分析,但对于环保主义的纪录片我一直有个担忧:看过的人早已经有所意识,问题是那些从来就不看这类题材,不去关注这类问题的,还掌握着国家的那群人。想到乔治卡林曾说,也许上帝就是想要塑料,但他不会于是创造了人类来帮助上帝做出塑料,等做到他想要的量的时候人类也就可有可无了!关于如何看待环境污染,不能像他一样乐观就只能无限期的悲观下去。毕竟四年过去,该有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

发达国家制造出的垃圾扔到发展中国家 发展中国家为了经济发展牺牲环境资源。今天你扔掉的一个塑料瓶或者是一次性制品会流入海洋 被海洋生物吃掉 这些被污染的生物有一天又会进入人类的肚子。循环往复。环保不是扔掉身边已经产生的塑料而是尽可能地物尽其用。make a difference.It starts with individual.It starts with us.

9/10 作为一个在海边长大的孩子,从孩提时代起,我最爱的事便是骑着单车去五四广场一带,去望那大海浮光跃金,去看成片的白海鸥掠过海面,感受着迎面而来的海风...海洋承载着我对家乡的记忆,万千的思绪,和无限的爱意……《A plastic ocean》自然被人类肆意的伤害,海洋环境日益况下..岸边随处可见的白色污染,海上漂浮着的塑料碎片..亲眼目睹才更为痛心

从来没有想过塑料危害环境和动物,真的震惊到了,塑料无法降解,最多只能在海洋中分解成碎片、这些塑料经过阳光海洋的工农业水等作用附着毒素,海洋鱼类等动物吃进去塑料,进入动物血液,变成动物的肌肉脂肪,人类在食物链的顶端通过吃鱼类等最终吃到了自己扔掉的塑料,焚烧塑料释放致癌物,长期住在垃圾堆的人们患病患癌,身体健康受到危险,塑料制品释放出雌激素

更多>同类高分电影推荐
致命邮件:2001美国炭疽攻击事件 法网惊魂 幸福终点站 卡萨诺瓦 冒牌家庭 飞越温柔窝 小人物 罗马帝国第三季
0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