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这部93分钟的纪录片由Neon和CNN Film公司出品,采用了首次发现的65毫米大画幅胶卷拍摄的影像资料和超过11,000小时的原始音频资料,为人类历史上最具标志性和历史性的时刻展现全新的视角。
当现在的新闻热点欢欣鼓舞于马斯克的猎鹰9号将宇航员送上太空,其实70年前阿波罗11号已经把2名宇航员送上了月球,而这已经是人类唯一一次踏上外太空的土地。本片就是全景式再现了70年前那个激动人心的8天,没有旁人视角的说辞,只有冷冰冰科学指令和倒计时进程表;没有渲染的画面,只有科学的严谨。当美利坚的旗帜在月球上挂起,这是阿姆斯特朗的胜利?不,这是休斯顿的荣耀。就像登月前夜阿姆斯特朗说的:这次飞行的责任是历史付与的、是科学先驱们付与的责任、是美国人民的意志赋予的、是四个部门和他们的委员会付与的、是制造了火星火箭、哥伦比亚号、鹰号和舱外活动单元,包括宇航服和背包,也就是我们在月球上的小飞船,是制造了他们的公司与产业团队赋予的。我们感谢建造、设计、实验了飞船并为之付出努力并发挥才智的所有美国人!
@ east village cinema. 极其专业且authentic的纪录片。大量未公开的珍贵wide lens footage,质量一流,内容翔实到不需要旁白或者访谈,全靠当年留存的音频图像完成简练专业的登月步骤叙述,并克制地串联&再现了当年的人间景象。三位英雄的经历用几张精心选取的照片迅速带过,指挥中心一排排机器和脸孔和善的白衣工程师和5美分一杯的咖啡,月球灰色的表面非常清晰,炎炎夏日数千万聚集在此目睹奇迹的流汗的人群,那个年代的服饰发型和停车场里PB&J零食摊,快要返回地球时在舱内刮胡子的宇航员……除了(很不错的)配乐你几乎感觉不到来自创作者的“干扰”,看着棒得如图来自昨日的画面,像是身处那时身处那里,和所有人一起,抬头望向天空,望向人类的可能性。
1.对未知的好奇,对真相的热爱,这才是我喜欢的人类。(其实灯塔国自己说得清196070年代的太空探索有多少是源于和苏联的冷战,又有多少是源于对太空世界的好奇吗?但转念想想,也没必要非得掰饬清楚…2.基本上整个1960年代海王都在天蝎座,美苏两国的太空竞赛也算是海天蝎的一种体现。本质上,人类对外界的探索也是对内在探索的一种形式,毕竟,所有外在也都只是内在的外显,as within, so without.只要是对于未知的好奇和探索,都是对于真相的一种热爱。人类的潜意识,宇宙的暗物质暗能量,不就是一回事儿么
让人震撼的是当站在土星五号下面,仰望这艘完成人类第一次星际之旅的火箭之时,感慨3000吨的庞然大物在咆哮中挣脱地心引力的束缚,飞向那几千年来人类仰望的另一个星球。纪录片在一个半小时内还原了五十年前人类探索太空的伟大壮举,在那个没有手机,没有超高算力,没有人工智能,一切仰仗010101通讯的时代,我们还能保留那个时候的珍贵录影。阿波罗十一号完成了发射,绕月,登月,返回对接等近乎不可能的任务。The universe is under no obligation to make sense to me
19年在加州科学技术博物馆被安利的电影终于看了,令人心潮澎湃的NASA纪录片,很多极为珍贵的历史画面,胶片感看的真舒服,开场的土星五号的壮观场景令人印象深刻,大部分都是首次公开的70毫米修复胶片画面和音频记录,配乐感人,没有解说,没有采访,全部历史画面加动画,一万一千个小时的素材,有很多分屏画面,没有任何夹杂导演的私货观点看法,但是自己会思考how major events shape the country? 约翰肯尼迪依然是NASA的灵魂人物。
崭新的65mm胶片素材太震撼了可以抹平时间的鸿沟,这质感,目前的数字摄影确实无法替代。不过如果全用这套摄影和画质屌炸天素材的话只能拍起飞纪录片...太空段落里有不少原始的摄像头影像,Columbia和Eagle分离复合的正反打(摄像头互拍)还是蛮震撼的。不过太空里的一切看上去真的很假大概宇宙环境摄影就那样吧,如果影像依然无法说服阴谋论者,个么整整几天的录音材料我赶脚可以,总不见得几百人群演完美演六七天吧...
我看的是20G的mkv版,画质和音效都太棒了。1每帧画面都是50年前胶片机拍摄的。看了后才知道阿波罗13号的电影有多棒,连耳机和工作证的细节都做到了认真还原当年的状态。2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确是全人类的一大步,虽然高大上但是没有假大空,因为人家的能力学识修养确实达到说出这句话的程度了。3人家的69年跟我们还真是不一样。4c.n是唯一拥有载人航天科技的发展中国家,可是民生问题,偏远地区的教育和医疗问题
我的天!这是纪录片?确定不是剧情电影?第一次看一个纪录片看得如此热血澎湃、热泪盈眶!完美的画面修复、精美的片段剪辑、恰到好处的音乐,还有那些真实的激动节点!登月这么玄幻、浪漫的行动被令人咋舌的NASA执行的如此精准冷酷,阿姆斯特朗们每一句话都能打动人心,不虚无、不科幻,不敢相信这竟然是50年前的组织和技术!可怕!人类永远不会满足他的好奇心,探索未知永远是人类勇敢的标签!9.2分
不知道是纪录片,看着看着还挺吸引人,慢慢意识到这个不是新拍的,画面、场景都像当年真实的实景。不禁又怀疑,有些画面素质太高了,角度还很丰富,镜头扫得很有水准……NASA太生猛了,我们现在坐拥网络科技,感觉非洲某些原始部落或者隔壁朝鲜吧,像另外一个世界一样,当年的我们相对美国,何曾不是如此!所以吧,那些阴谋说美国根本没有登月成功的,也是不无道理的。很多认知,根本不在一个维度……
虽然是美国的登月纪录片,但也是人类的登月纪录片。1969年人类第一次登上了别的星球。现在2020年,在我了解的当今世界,航天技术走在前沿的是美国还有我们中国。但我今年也经历了一次航天技术的直播观看体验,spaceX商业航天载人飞船成功发射,这对于人类历史上也是一个脚印。我希望未来咱们国家也开放航天业让商业航天技术更快发展,因为在商业航天领域美国更胆大心细
足以令所有太空片都黯然失色!!视觉上是20世纪NASA航天美学与21世纪电影视听美学的完美结合,听觉上,这位名不见经传的音乐家Matt Morton更是直接使用60年代的电子合成器进行原声制作,时代碰撞的下的Techno节拍将视觉上的震撼体验不断拔高到更令人窒息的高度,观影过程犹如不断攀升的怒炮,Max-Q仅仅是第一个高潮
1969年的美国人,长得都像电影里的模样,像节日一样聚集在距离发射场15英里的海边和草地上,观看土星五号和阿波罗的发射。现在看起来我还挺激动的,上天入地,上山下海,那时好像有无穷的好奇心。现在的人类?我觉得仍然在改写人类史。但这个国家的人都在泥潭里互相涂抹。没多少人真的仰望星空。他们眼里没有星空,只有指意虚无的星辰大海。
照片的处理方式。(有音乐铺底)介绍人物出场(三个人从小到大过去的照片和视频)和事件背景(新闻 什么事。国与国之间的。人类意义。)方式火箭的各个方 在做着准备。全篇,声音素材太全了,可以讲明白故事。ps: 为啥人家宇航员回到地球落地之后,就直接能站起来走呢?哥伦比亚号和鹰号对接时的那个全景,是怎么拍出来的呢?费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