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确实是满满的爱啊。这个爸爸和我的爷爷有点像,会很多乐器,喜欢学习新东西,“每天为家里做一件事情”。我家里也有很多录像记录,再早点的没有转换成数字,录像带也坏了。爷爷喜欢做影碟,配乐,配字(有时候是我画的),想想都是多珍贵的实体记忆。里面97年的录像让我想起我的九六年,也是全家团聚,后来再也没有过了。如果我来拍我会拍到什么,现在来说也没什么好拍的吧,除了一些旅行的录像,其余时候都是一个除了在打牌就是在看手机的我爸,名言还是我都这么老了混吃等死不行吗,做事情没有意义了。那将会展现出最丧最没有生命力的家庭,都在说明天如果死了今天就多吃点这样的鬼话。我很喜欢电影里的生命力啊,豁达,平淡中不平凡,家庭关系也很紧密,爸妈感情也很好。所以如果我来拍我就只会拍我长大以前的生活,十八岁离开家之前,我有一个家。
看过这部片子,促使我去思考下,人生的意义又是什么?片中爸爸的多才多艺吹拉弹唱面面俱到,妈妈永远面带笑容手里不停在做事,四个春天,一晃一年又一年,时间仿佛在他们这里静止了,虽不轰轰烈烈却有种水深则流缓。姐姐的去世让人感受到人生无常,姐姐儿子在给姐姐办完丧事离开外公外婆家回去,外婆送到家门口回去又绕出来,外公送到路边,颤颤巍巍的从口袋掏出钱递给出租车司机,那会我的眼泪不停往下流,我想到大学前每个暑假都会去苏州爷爷奶奶家住一段时间,每次离开奶奶都会送到门口而爷爷总会陪我一起走到路口的公交车站。不知不觉他们也离开我们十几年了。人生我们谁不不知道会遇见什么人什么事。不见得会多好也不至于太坏,保持乐观积极,有点小爱好,有点小趣味,有点小牵挂,有点小恩爱,对于生活还有好奇心还有求知欲就好了。
不同意“家庭生活片段”不适合大荧幕,自己留念就足够的说法.实际上提炼真实的生活进行艺术化,可以构成最容易产生共鸣且珍稀的影像.本片感觉类似《人生果实》.但挖掘力度浅,前23min过于琐碎.日常的片段没能支撑起纪录片的某一主题(标题四个春天若算主题也显牵强).镜头扫到的内容大多在积累生活素材.有些部分更像是不具意义的稍高级的vlog.优点:主人公们本身的自然和谐真实十分可贵.情感变化随着时间线越来越丰富 有流动感.第23min窗帘空镜之后带萧声bgm进入一个时光飞逝的氛围.后面几个镜头都好看且情绪连贯.而后变得生动了起来..老人在两个屋子的拍摄不错.生死片段甚为揪心..疼痛感和离别的恐惧溢满屏幕...给人害怕也给人勇气.目前看法不多..多看纪录片后再来重新评
看完感觉这就是中国版的《人生果实》啊,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氛围真是太让人羡慕了。爸爸97年就有了家庭录像的意识,老来退休拉二胡小提琴吹箫写书法学剪辑,看见燕子来了开心的不得了喊大家都来看,给蜜蜂安了个家之后像“初恋情人”似的一直惦记着;妈妈熏腊肉、唱曲儿、儿子媳妇儿都还没讨就已经给孙子做了好几双鞋;金婚那天两位老人喝了交杯酒,妈妈怪爸爸只看酒杯,但五十年的携手相伴已经让他们对彼此的爱化为最平常的关心,妈妈给爸爸理发、爸爸给妈妈打伞,看她在太阳底下浇花就给她戴一顶帽子,伟去世之后,两位老人心照不宣地想到了什么,如果有一个人走了,那剩下的一个人怎么面对偌大的家,“能陪一天是一天”,哎,山盟海誓不是爱情,爱情是细水长流。
不是电影的纪录片 排片少的可怜 普通平凡小镇人家的家庭影像剪辑 没有故事没有剧情 却格外治愈 美好源于父母的相濡以沫相伴到老和诗意豁达的生活态度 拥有强大的感知美好的触觉 得遇如此的老来伴 人生何幸 也不畏老之将至了 老了也一样很可爱 所谓“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恐婚不婚的怕是要被治愈…看别人的总觉得比自己的生活要美好 其实如他们这般的生活也就是我们的生活 只是当局者迷 只是没有他们这般的影像保存意识 以致日子往前过的时候忘了来时的美好点滴 这是经过导演精心挑选剪辑之后呈现的片段 我想我的生活里美好如此的片段也并不会少~真安逸啊??三餐四季 柴米油盐 手之舞之 足之蹈之??
曾经有无数次拿起相机想要记录身边的故事,因为一些原因,剪出过一个记录家庭矛盾的生活片段交了作业,自以为还不错,虽然在堆叠素材的时候还是在生剪戏剧矛盾,但更重要的是 我深感 剪辑生活的难度有多高,因为本身生活就没有那么多戏剧矛盾,而却有很多闪光的瞬间,想要捕捉它,真的很难。四个春天都有相同的事情在发生,腊肠、燕子、乐器、歌声、上坟、看照片等等,每一个春天都在重复,可每一个春天的心境都不一样。有个朋友曾经说,人类的本质就是复读机,重复是无可避免的事情。四个春天似乎对这句话有了更具体的诠释,我也从中第一次感受到了重复也是一件特别有魅力的事情。感受好像比认知要重要一些
爸爸喜欢看鱼,看燕子,练大字,二胡拉得参差不齐,吹箫,手风琴,夜里站在凉台上摸摸小提琴。妈妈每年都做腊肠,眼神明亮,脸颊红润。爸爸的三分钟热度贯彻了一辈子,吹个蒲公英还高兴得哈哈哈哈。妈妈说,你和我喝交杯酒都不带看我的。姐姐去世以后,妈妈迷上了吃斋看佛抄经文。爸爸把自家剪辑的视频拿出来放,姐姐唱的《风雨兼程》,歌声了了,大雪飘飘。爸爱上了养蜂,网上买的养蜂箱装好,美着哩。妈说,养个蜂像对那初恋情人。“每天多为家里做一点事。”怎么讲,学习了,保持对万物的同情与好奇。鉴定为家庭会议年度大片。
打出三星不在于我不喜欢这部电影,与之相反,电影所展现的老两口的生活甚至于和我自己理想中的退休生活很接近。我羡慕他们的学习劲头,他们的生活态度,我甚至很难确定我退休之后能不能有这样的生活状态。每天为家里做点事,不断的学习新内容,这在我的认知里都是“年轻的心态”的一部分。我很渴望身边能有这样的人,他们仅仅过好自己的生活就能给周围的人带来温暖。但这不是一部电影,这只是自己家庭生活的一份录像罢了。我只是从这之中看到了一段生活的记录。
“嫁人当嫁陆运坤”,能将自己的父母和家庭无保留地展示于人前,其实本身饭叔已经对自己的父母充满信心,将家庭影像拍成人类史诗,许许多多的细节都十分动人,生活流,而流动在空气当中的,是父母与子女,人与人之间的亲情羁绊。如果说是什么硬要拉下一颗星的话,也许是些许的“失焦”吧,是勿忘回家的呼吁,还是父母悠然自得的老年生活,抑或是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都在片中占据一定的比重,它们是内联的,却也是涣散的。
原来北方的农村和南方没什么不同,唱经的丧葬仪式、大大的房子、必须燃火烛的坟地……大概只有燕子七月到他们那儿去,春天在我们这里有别。后来农村的房子随着爷爷的落病闲置,最后大家都成了城里人。我看这部片的时候其实没什么感觉(亲人离世这道坎因为不是我的亲人也就只咯噔了一下,唱歌写字的双亲跟我外公外婆差不多,算是文艺青年几十年后的预兆),但我知道我的下一代,或者快到下辈子的我,会感到蒙了尘埃的新鲜。
片尾妈妈对爸爸说"你看风来了",镜头转向被风吹动的树叶,多浪漫。从姐姐卧床开始哭,直到结束。"这碗给你姐""这个位子给姐坐"姐姐坟头插着的竹子,从墓地回来爸爸点燃的香烟,父母对孩子的牵挂与羁绊永无止境。有两个印象深刻的长镜头,一个是父母在隔壁房间一个踩缝纫机,一个看电脑;另一个是通往墓地的桥。真实琐碎,平凡浪漫,是生活本身。想起了小姨,小姨走的那段时间外公外婆和表姐的模样。
看到后面已经是狂忍眼泪的程度 导演没有刻意煽情 但真实的生活就是会自然而然的带你进入到感同身受的世界。在乡下住的外祖祖一家和二姨爷一家和导演的家庭一样 乐乐呵呵的 忙这忙那 常常给大家拿菜啊米啊什么的 如果有镜头记录下来 也许是很像的生活吧。人到老年 求的也就是个身体健康 儿女平安 喜乐常在了。还好在姐姐离开的一年多后 爸爸妈妈又开始唱歌了 看到他们走出了阴霾 我很开心。
有人在长大,就有人在老去,之前身体不好的时候,每天早上醒来都会觉得又赚一天。前段时间奶奶生病了嘛,回去一趟,爷爷奶奶都老得让我觉得陌生,跟爷爷在医院门口吃了河捞面,带了饭给我奶奶,爷爷还在问我花了多少钱。一晚上奶奶就是口渴啊,咳嗽,我爷爷就起来给倒水,起来五六次,血糖降不下去,打了胰岛素就自己做决定停药,不配合治疗,动不了手术。我一晚上没睡着,你说跟生活犟个什么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