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导演: 大卫·柯南伯格
编剧: 大卫·柯南伯格
主演: 詹妮弗·欧内尔 / Stephen Lack / 帕特里克·麦高汉 / Lawrence Dane / 迈克尔·艾恩塞德
类型: 科幻 / 恐怖
制片国家/地区: 加拿大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1981-01-14
片长: 103 分钟
又名: 扫描者大决斗 / Telepathy 2000
IMDb链接: tt0081455
夺命凶灵的剧情简介 · · · · · ·
卡梅伦(斯蒂芬·莱克 Stephen Lack 饰)没有住所,没有工作,整日在街头闲逛的他内心充满了抑郁和怒火,没有人知道,他所拥有的能够肆意操纵他人的可怕超能力。一天,在超市里游荡的卡梅伦无意之中听到了两个女人对他的嘲笑,盛怒之下,他出手了。这一事件将卡梅伦带到了名为保罗(帕特里克·麦高汉 Patrick McGoohan 饰)的医生面前,就此改变了卡梅伦的人生。
保罗医生教会了卡梅伦如何控制和有效地使用自己的超能力,很快,他就获得了卡梅伦的依赖和信任。然而,卡梅伦并不知道保罗医生背后究竟存在着一个怎样的组织,亦不知道,自己已经被这个组织相中,卷入了一场巨大的阴谋之中。
柯南伯格最佳之一,一部既能让人冷汗直流、惊掉下巴,又能激发哲学思考的电影。1.ESP心灵感应主题上溯自处女作[立体声],反乌托邦(邪恶而无孔不入的技术公司)则承袭其第二作[犯罪档案]。2.柯南伯格实际上将身体、精神意识与计算机相连通,颇有超前性与预见性,神经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同电脑的电磁脉冲相交融。3.深层结构上是一部以成长-追寻&逃亡-决战为主线的动作惊悚片(副线为间谍斗法),但植根于头脑与心灵中的战斗比普通的身体格斗要紧张刺激得多,再加上精神间的搏杀被放大、扭曲和外化于身体表层(出色的特效+剪辑+表演+音效),使观众在移情后近乎能同时体验到角色的痛苦与骇栗。4.扫描者的集体意识合一。5.脑海中众人纷乱层叠的呢喃之思同质于[柏林苍穹下]。6.爆头与决战段落至为精彩。7.尾声的揭示不无俗套,但瑕不掩瑜。(9.5/10)
扫描者的设定,意味着演员演技很重要。几位主角的演技自然(并没有仅靠干瞪眼),配合观感舒适的化妆特效,几幕“意念戏码”完成得挺出色。在八十年代初,电脑还是个未来品的时代,导演兼编剧(这也是柯南伯格厉害之处),选择了scanner作为人物设定名称,并选择用人类的意念,通过电话线路,直到打败电脑程序,甚至引发了一场爆炸。(电话融化、电路板特写,导演已经尽力地用自己的方式,在那个年代,直观地为观众表达电脑程序是如何被hack的了)这款叫艾福梅洛的安定药,针对孕妇市场,生下的孩子从娘胎里就会扫描了。男主和男反派是Ruth博士的两个试验品儿子。故事不够丰满,但“意念控制”引人深思。开头的人头爆炸,以及结尾的胳膊脸上爆青筋&呲血、男主身上着火、眼球飞出…柯南伯格的电影怎能少得了美妙的血腥cult。
最后的大斗法有点可笑但是我们有什么资格说可笑呢这可是1981年的作品哇这样的故事模板被很多后来者套用我们耳熟能详的超英起源电影几乎都是用着这么一个古典的架构例如刺客联盟等一个异能者被不明来路的杀手追杀在逃亡的过程中又被神秘人拯救在对抗的过程中逐渐正视自己的异能完成自我成长最终反杀boss很无趣但很实用因为观众的代入感强毕竟大家都想体验菜鸟到大虾的爽快感罢。本片在柯南伯格早期的作品中算是不血腥和相对温和的对比变蝇人裸体午餐录像带谋杀案。毕竟他还没发现虫子内脏密密麻麻坑坑洼洼等诸如此类的玩意可以给观众的心灵带来多么大的震撼和伤害...前面那个表演会是怎么回事主持人自己就是一个扫描者?想示范自己的扫描技能结果遇到一个王者青铜就悲催地被爆了头
柯南伯格这部令人食欲大增的作品毫无疑问地属于二十一世纪.它直来直去,不玩弄叙事诡计,人物扁平,动机简单(甚至连爱情线都无意编排),B级片特效在感官刺激之余常常带来喜剧色彩;但影片依然执于一股不管不顾的劲头,将各种陈腐的谍战/动作片套路都推到过度,只围绕着超能斗法的游戏而展开.如今那些披着类型片外衣而假意讨论些大众话题的好莱坞作品(比如可以在本片中找到母题的《X战警》《黑客帝国》乃至漫威电影等等),与其屈服于刻奇的人物弧光,弘扬着美国式的博爱,幼稚地传播当代福音,不如向本片学习,以想象力取代内容,令风格成为形式――这是真正的娱乐精神.
柯南伯格一直沉迷于寻找物质与精神间的悖论,这种物质性在《欲望号快车》中是对于冰冷的金属机器的渴望,在《裸体午餐》中是借以打字机实现的交流需求,而在本片中则被呈现为精神与物质实体的直接连接。除此之外对人的异化主题的探索亦是他影片中不变的意涵之一,大脑作为人体的重要器官首先被异化,不再具备独立思考的功能,而是和生物技术、思维操控和诸多非人特征关联起来,可见柯南伯格对科技发展一直持有保留态度,他努力从中找到那些不为人知的影响,不断放大,最终以荒诞、想象和暴力形式呈现出来。声音处理非常出彩,用叠化呈现呢喃的细语声,同《柏林苍穹下》。
眼神对峙、身体抽搐、血管爆裂,柯南伯格找到了一种近乎完美的表达精神控制的方式:简洁、癫狂、神秘、悲伤。紧凑的中、近、全景剪辑切换与人物不假思索的行动逻辑形成全片底色,如携带任意门穿梭于随机的空间,躲在巨大头颅装置艺术中交谈的二人甫一离开“大脑”即遭猎杀,街头爆炸后若无其事的民众蜂拥而上如闲逛集市,电影始终在仪式感与儿戏感之间维系着微妙的平衡,既是杀机四伏的惊悚,又是习以为常的恐惧——前卫而超验的末世预言。
如果说一个导演在距离21世纪二十年就以更高明的手法基本完成了超英和青少年文学的标准叙述,当下爆米花电影将何去何从?公寓狙击戏里,我们先是看到了祖拉斯基的街道美学,紧接着《黑凤凰》(非贬义,可指其中唯一亮点)一般的猎捕急转直下进入诺兰TDK的追车,紧接着,神奇的一刻到来——杀手在楼梯上缓缓地解开身上的枪套,身体的统治贯穿始终。美中不足在于音效处理的粗糙和部分影像的粘滞,那时他还未搭上世纪末特效飞跃的顺风车。
柯南伯格的生化属性再次彰显无疑,制药公司研发出能令胎儿畸变成“Scanner”的药物,遂产生一匹制造超级军队的野心家,勾心斗角之后又是唯剩男女主角的俗套剧情。反派就是个纸老虎,女主又是花瓶,博士和长官的跳反令人咋舌,总之我是没看出人物塑造上有任何成功之处。生物神经网络接入电脑神经网络的脑洞,以及最后的夺舍还魂,还有决战的“柯南伯格招牌式”化妆,是为数不多的亮点。
机智的我早早的猜到了结局...观众的潜意识里一直在期待两个最强scanner的相遇,所以最后的对决场景也很给力...男主是面瘫,女主是花瓶,不过这都不重要,大卫柯南伯格对于商业片还是很熟练的,剧情的推进,悬念的设置都很稳健...国内的翻译是不是对大卫柯南伯格有偏见啊,什么“夺命凶灵”啊,真的low爆了,不如叫“X教授世界大战”(手动滑稽)
用cult片夹带私货,将艺术家的丰富想象力外化为通感意念,艺术创作就是摈弃掉头脑中的各种杂念,所以借角色之口喊出“艺术让我头脑清醒”。当然,这的确是部神片,此后各种超能力电影想必都有所承继。沃卓斯基姐妹从柯南伯格这儿偷师不少啊,超感猎杀、黑客帝国.......神奇的是沃卓斯基姐妹不也是一对奇妙“双胞胎”?
题材新鲜好玩儿,我小时候也有幻想过自己是很厉害的意念操控者,眼睛一瞪,脑袋一甩对面就咔咔了(•̀ω•́ )后来觉得这个好笨噢....本攻用的也不是很趁手,就懒得想了。几处爆头,以及结局一片狼藉的脸蛋上春水盈盈的大眼睛,并不美诶,但这样粗暴的凌虐会让你情不自禁心生怜意qaq,并获得感官上的满足。
这是披着cult皮的超级英雄片啊,正反两派互组团队对峙的路数其实跟《X战警》系列里X教授和万磁王干的差不多,只不过这里面是一群有脑控能力的X教授捉对厮杀......结尾不出意外是两人脑力对决,作为柯南伯格的早期作品,个人风格比较鲜明,血管突起、脑袋爆炸之类的特效做的也是挺生猛。
勉强及格。柯南伯格的身体恐怖主义此时已经成型了,那些手工制作的异化场面精致,爆血管炸脑袋之类,但是电脑爆炸的戏里面拉演员撞玻璃的绳子入镜了。在设置上基本是间谍片的路子,有反转有两派人马的厮杀,流程总算不太闷,主题上扫描者是对人群里有脑控能力者的浅层隐喻,这是人类社会组织形式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