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译 名 霓虹恶魔
片 名 The Neon Demon
年 代 2016
国 家 法国/美国/丹麦
类 别 惊悚/恐怖
语 言 英语
字 幕 简体中英
上映日期 2016-05-20(戛纳电影节)/2016-06-08(法国)/2016-06-24(美国)
评 分 7.0/10 from 10,677 users
豆瓣评分 6.3/10 from 384 users
文件格式 x264 x AAC
视频尺寸 1280 x 720
文件大小 1CD
片 长 117分钟
导 演 尼古拉斯·温丁·雷弗恩 Nicolas Winding Refn
主 演 艾丽·范宁 Elle Fanning
卡尔·格洛斯曼 Karl Glusman
吉娜·马隆 Jena Malone
贝拉·希思科特 Bella Heathcote
阿比·丽 Abbey Lee
克里斯蒂娜·亨德里克斯 Christina Hendricks
基努·里维斯 Keanu Reeves
戴斯蒙德·哈灵顿 Desmond Harrington
查尔斯·贝克 Charles Baker
杰米·克莱顿 Jamie Clayton
亚历桑德罗·尼沃拉 Alessandro Nivola
卡梅伦·布林克曼 Cameron Brinkman
克里斯·穆托 Chris Muto
简 介
一个年轻女孩来到洛杉矶,希望成为一名模特。她的纯洁与热情使她大获成功,也激起了其他他人的嫉妒和垂涎。一些女孩在她面前俯首称臣,另一些人却决定使出所有手段偷走她的美丽容颜。
片中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导演将色彩与蒙太奇的紧密联合。首次登台时打在杰茜身上的灯光由蓝逐渐过渡到红,实则是在利用隐喻蒙太奇暗示杰茜心态的转变。蓝色是天然、纯净、安宁,是杰茜未经浮华的颜色,是充满着天真与幻想的大海,红色是加工、欲望、诱惑,是杰茜体验名利的颜色,是绽放热烈与妖艳的火焰,同时音乐也由舒缓逐渐变得紧张,象征着杰茜从不知所措的梦想少女变为功力深厚的事业女人。“美不是一切,它驾凌于一切。”导演竭尽全片来讽刺病态心理,将自然之美与人工之美对立,表达自然之美在人工法则下永远不会长久的理念。就像片中杰茜的男友因为她的心灵美而来到她身边,又因为她丢失了心灵美而离去一样,本片运用象征艺术手法,来反讽只注重外在而不在乎内在的当代偏颇价值观。
【8】恋物的机制、毁灭的快感、风格的极致,其余的便不那么重要。饱受诟病的编剧水准,已被强烈风格化的光芒掩盖。扛着灯管的NWR的姿态很优美,像艾丽·范宁一样野心勃勃、无所畏惧。ps:NWR在访谈里说,Ruby一角象征阿莱斯特·克劳利。这种一脉相承的邪教领袖精神,倒是很贴切。pss:从德莱叶到拉斯冯提尔再到NWR,丹麦导演虐待演员的功力是祖传的。psss:为什么霓虹美学国内国外发展迥异?国内的很脚踏实地,与现实主义+黑色电影紧密衔接;国外的像磕了飞叶子一样狂飙突进,皆是慵懒的幻觉。
1.观感是介于亡命驾驶和唯神能恕之间,迷惑的地方还有但没那么多了,没有了前作大量刻意的远景全景,但依然放飞。2.都说在讲时尚圈,我总觉得是个讲男权社会下女性生存的片子啊,极度崇拜外表的环境,开场主角的扮相就交代了主角这样的白莲让注定无法在男权社会下熟透的女人堆里活。在这种环境下男人反而不是最致命的。3.相较前作,灯光色彩简单也清新了不少,10时代的三部作品风格都不一样。可以不喜欢nwr这种放飞的电影,但你不得不承认他真的很会用光用色,并且用不同风格融入到对应的主题中。
非常具有实验性和个人风格,导演完全靠影像与配乐叙事,脱离文本的剧情不可避免的弱化。画面色彩的应用是极致的,配乐令人陶醉:迷幻,疯狂;闪烁的霓虹灯,若隐若现的人像,充斥着隐喻:性欲,人性的扭曲,转变,压抑的妒火,喷发从而转到高潮:生吃;这一过于具象化的表现,似乎把模特那个群体所代表的人性表现得过于黑暗。碎片化的剧情让人有些混乱,导演想表现得很多,我才疏学浅理解不到。但剥离剧情,影片画面色彩的张力以及镜头语言的表现力是非常值得品味的。3.5艾丽范宁的确美的让人窒息。
两场戏我很喜欢,第一场:派对,人物在灯光下闪烁,这场戏用动感的配乐,造出一种现代/未来感。第二场戏:闭场,一种现在时对未来时人格的预见!依然是导演艺术,必然引起两级分化的评价,有很多问题,比如剧本,比如影像有些跟不上这种过于空洞氛围的营造,缺了点艺术性,但这就是导演艺术。影像80分影像叙事感太弱,氛围大于影像艺术本身,但也有些新的创意,不过都没构成很深入的艺术探索剧本65分导演85分表演75分创新75分作品分76分内容系数0.75影史分57分
在如此高水平线的视听环境里,始终保持前后大量镜头语言和意象(每个角和景都有非常大的解读空间)的互文,如果没有中段秀场过度空洞和做作的专辑封面环绕,几乎可以打五星。这不仅仅是模特圈真“食物链”,更是一种野蛮+美学=dangerous的化学实验,所谓批判没有“剧情”,剧情就是这种全程入侵性(从豹子踏入旅馆开始)带来的,像是单一从涉世不深的范宁逐步进化成高级动物的过程,就已映射给观者的代入感。这种代入感甚至比加斯帕·诺磕了药的脑冲更加有魄力。
和当年看时观感差不太多,还是认为这是一部除了开场和结尾比较出挑以外其他部分都乏善可陈的平庸影像。这片缺少的其实不是自洽的故事逻辑链条,而是人物或主动或被动的行为动因细节展现。在此层面做的较为完美的莫过于NWR效仿的《穆赫兰道》,娜奥米.沃茨与劳拉.哈灵在寂静酒吧观看演出一场戏就演绎出了面对恐惧、展现悲伤和收获感动的感性情绪无限释放。相比之下,这片里的三个模特加一个化妆师只能算是明知被操控但又无法跳脱表情管理束缚的时装秀达人。
黑暗中潜藏的猛兽就如即将步入的未知领域,堂皇华美的外表下暗流涌动,在光怪陆离的影像和极致浮夸的形式主义美学中,吃人已不再只是吃人,而是人无限膨胀的欲望的外化,这种欲望最终则以自我反噬终结. “这场残暴的欢愉终将以残暴结束”. 在表达由时尚产业包装成的浮华虚无的社会内里上,导演似乎不是通过拍一部电影来达成他的目的,而是直接把这部电影本身作为范例,当我们称赞本片的同时,是否也该思考一下我们对电影艺术真正的期待和要求是什么.
3.8视听无可挑剔,一部属于尼古拉斯的纯影像电影,勇敢且令人钦佩,霓虹灯下的情欲,露骨,性感都在一帧帧近乎完美的画作中淋漓表现。但我想说,电影如果只有一方面做得完美,而去忽视其余因素,影迷以遮羞之论掩盖不足那是极其无耻的事。《霓虹》的概念虽关乎未来,但未来感甚至不如商业作品《后天》。再者说,一部现世纪电影哪一部能逃脱“本”独行呢?最终《霓虹》沦为超低配版《穆赫兰道》。但无论如何《霓虹》入选私人2010s最佳视觉电影。
有什么比拍一部空洞变态的电影更能说明洛杉矶的模特圈有多空洞变态呢?如果refn是想表达这个观点,那他已经把它说得很清楚了。但问题是:他真的想表达这个观点吗?还是说他只是想把视觉美学做到极致,而不去管其他?这电影在视觉上很震撼,但缺乏内涵。关于一个16岁的模特如何被时尚产业吞噬的故事,不过是这场视觉盛宴的一个载体。除了无休止地展示美之外,没有任何信息。 (refn下次还是乖乖请编剧吧,台词怪尴尬的)
用霓虹大片的视听讲了噩梦版时尚女魔头、最表层的穆赫兰道,对女性形式美的表现花样很多,但关切程度不如《皮囊》,通篇人工美与天选之美的焦灼,目光(眼睛)的逻辑在奇观背后贯穿,活在目光里的“明星”,沐浴在明月之眼下,最终自己被吞噬,只剩下眼睛,是对女性被凝视(物化)的极致表现,半是迷恋半是讽刺,缺点是内核的价值观其实有些保守,为了配上“炸”的形式可以更飞更怪。
迷幻电子,霓虹美学,人体美学甚至是令人着迷的摄影,正如导演在戛纳签售会上大喊的一样“I make films for the youth, fuck these stablish men!”,尼古拉斯雷弗恩拍出了一部给年轻人看的,数年以后仍会被称为21世纪最伟大的电影之一的杰作。(PS:基努里维斯在去年E3之后又一次给了我一个惊喜)
第一次觉得电视不够用,全程用大耳机听的。声效和音乐部分很多重低音和电音部分,氛围挺有意思的,类似于时装mv铅黄电影,关于一种情绪吧,拍的飞了点,不能太重剧情了,至少配置很时尚,也是一种观察实验吧,小童星的样子有点罩不住了在真正的超模面前,有点丑和做作。这种加州飞叶子电影,不能太理性的去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