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导演: 萧寒 / 梁君健
主演: 索朗多吉 / 普布顿珠 / 次仁多布杰 / 格桑央宗 / 加布
类型: 纪录片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 藏语
上映日期: 2015-10-16(中国大陆)
片长: 88分钟
又名: 喜马拉雅·天梯 / Himalaya: Ladder to Paradise
喜马拉雅天梯的剧情简介 · · · · · ·
建于1899年的上绒布寺位于珠峰北麓,距峰顶约20公里,是地球上海拔最高的寺庙,相传莲花生大师曾在此修行。阿古桑杰是寺中唯一的僧人,他将珠峰视作空行母的化身,人类不应当打扰她,但他的儿子却是一名毕业于“西藏登山学校”的出色高山向导。
这所全球唯一持续招生的登山学校仅面向珠峰脚下的两个县招生,目的是花四年时间把牧民的孩子培养成勇敢坚毅的高山向导,他们将在每年仅有几天的登顶期到来之前铺路、修保护绳、搭建从大本营到8400的所有营地、搬运物资和行李,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登山客的安全,好让他们不断突破自己,前往独自无法抵达的高处……
电影讲述的就是这样一僧一寺、一座山、一群人的故事。它的名字来自于藏民们画在青藏高原岩壁上的白色小梯子,当地人称之为“天梯”,并相信它可以接引世人的灵魂通往圣地,而这些珠峰的引路少年们扮演的正是“天梯”的角色——有人将8848当成旅行的终点,但对他们而言,这只是起点与成年礼。
为了那点虚荣心,行李都让协作队员背着,有时候还让协作队员背上珠峰顶,让协作队员修好路,架好绳梯,然后说登上了珠峰,拍那么几张照片,给珠峰留下一堆红牛瓶罐和垃圾,只要有钱,就可以登山。商业登山真的是侮辱登山家这个伟大的职业。这部电影里其实就可以看到一些端倪。当然纪录片主要集中在中国登山队这帮藏族小伙子上,这就让这部纪录片不至于可憎。但是也是这个所谓的西藏圣山登山探险服务有限公司鼓励和煽动了这些行为。这个纪录片本质其实是圣山公司的广告片,我不知道那些众筹人员有没有感觉又被骗的感觉?两星给风景吧
伪纪录片吧。《攀登者》好好思过!世界上最高的寺庙上绒布寺中唯一的僧人阿古桑杰说,”这里有莲花生大师的修行岩洞,五位空行母的圣地。藏族人视珠峰为无比神圣的神山,以前是这样看待的。但是现在攀登她反而成了社会进步的表现,每个登山者都很有激情,为了自己的荣誉而登山。实际上珠穆朗玛峰是西藏无比神圣的神山,这里有莲花生大师钦命的守护神,还有那么多得道高僧的圣迹,以前是这样守护她的。现在登珠峰成了一种时尚,我能说什么呢。”他的儿子却又是一名出色的高山向导,我能说什么呢。
因为支教时候拍过一个小短片,所以每次看到纪录片都在考虑纪录片究竟是什么。经过导演的剪辑,配乐后,最终呈现的生活仅仅是导演想呈现的,很多时候拍摄者只是带着一种疏离的心态,被拍摄者也许只是几个标签的集合,而忽视了他们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喜怒哀乐。可是如果把摄影机交到被拍摄者的群体自己手里,观众只会觉得屏幕里的人和自己没有区别便索然无味了。说到底,无论生活在哪里,人都是人,把另一群人作为用来感动自己的素材,是不是太自私傲慢了呢。#所以一直对于那个短片心存愧疚
珠峰,不是盖的啊。超美。雪峰,日出,星空。讲述登山学校的日常,一切都是那么稀松平常,似乎,没有那么危险。可真的,是得付出多少金钱和精力,鼓起多大的勇气,才能亲眼见到这摄人心魄的美。珠峰确实不是一般人登得起的,但还是希望这些怀揣梦想的人,都平安。绒布寺的喇嘛说,珠峰是神山,不容亵渎。现在这才有人天天嚷着过来登顶。无奈脸。也许,我们并不是想要征服,只是想要领略。地球是圆的,以及地球真美。来确认,这是我们生活的地方。
不知道是不是我不够专心,感觉思路似乎有点乱,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个喇嘛说喜马拉雅山是很神圣的,现在攀登她却变成了一种潮流,他也不知道该说什么。这种感觉就像你从小住的老宅子有一天突然变成了景点,从此人声鼎沸。所以打卡式的旅行总是有种塑料感,带着向往的心情去一个地方不够,还要花心思去了解这个地方除了通过消费能感受到的之外的东西。不能抱着实现自己对某个地方的想像去那个地方,要有好奇心。
作为风光片不够漂亮,作为纪录片不够深刻,所以只能是平庸之作了。也许对某些人来说登顶喜马拉雅是一件了却心愿的事情,但对我来说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情。关于商业登山我认为这其实是一个旅游项目——一个比较土豪的旅游项目。导演组的执行力都体现在登山上了。这样好的题材,最终却被拍得这么支离破碎,真的是可惜了。令人敬佩的摄制组,景色自然美得没有话说,但是总觉得可以更好。
看起来好像是登山者的行进跟拍拼接在一起,没有清晰的主线,也没有重点。主题需要强调和深化。片中展现了很多人的心声:客户的,协作的,僧人的,孩子们的。可以看出他们对于登山这件事本身,对于信仰,梦想,生命的看法都大不相同,这些都值得挖掘;而导演显然把视角停留在表面。风景拍得很美,但片子还可以更好。海报上的那句话说得很对。登山者的旅程,从来就不是说走就走的。
从小在富饶的鱼米之乡长大,熟悉的远方总是水平线上高高低低的楼房天际线,熟悉的近处总是小何流水人家。有时候想着,自己还真是有些畏惧大山大海,不敢走到临海最深的那块礁石,可能终身也不会有一刻想要登顶珠峰的勇气。感谢纪录片给了我登顶的一丝体验,即使如此,我已胆战心惊,满心敬畏。在一个环境中舒服久了,总会以为这就是世界,这就是永恒。
之前不是很理解为什么会有人愿意冒着生命危险去进行登山活动,这似乎很不“理性”,然而,生命又岂止是“有用”就能够解释得了的。在某种程度上,登山已成为了一种信仰。即使在很现代的(或许不是)登山活动中,也处处可以看到宗教和仪式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刚从大海草山上下来的我看了这部片子之后蠢蠢欲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让我由衷敬佩。
这样的条件下我认为已经拍的不错了,看到其他短评说片子主题涣散,可是这部片子本来就是群像记录,而且其实是有主角的,就是这群藏族少年,讲的就是他们帮助人登顶的故事。如果你觉得主题不够鲜明的话,我认为你是在找一个固定的答案,但纪录片和各种文艺作品提供的是审美,并非答案,所以不要以你狭隘的生活经验和视角来责问艺术呈现。
商业和资本创造出把一切踩在脚下的欲望和“梦想”和工具。人作为工具。红牛和牧马人消费人。在“向导”的呵护下像小婴儿般被抱到珠峰顶端,也能被称为“梦想”?以至于主题是如此羸弱,引导全篇的是把客户如何送上8848这码事,登上去了,andthen?Sowhat?一堆零食饮料的垃圾如何处理呢?
登顶对游客来说是生命的高潮,但对向导来说只是一次例行的工作。导演自称是想展示奇观与日常、信仰与商业之间的冲撞,但很不幸,他基本上都没表现出来。结果只拍出了个焦点涣散的风光奇观片。主角吊儿郎当,拿什么都无所谓,导致最后他那句点题的“我再也不想登顶了”越听越觉得像在开玩笑。
竟然在国内上映过,我是在国泰航空上看的。对纪录片的评价,我一上来就会往积极面评——毕竟,现实发生的不可控因素,往往不是导演可以预见的。片段化叙事,也是符合人生常态的。这些贫困孩子上登山学校、作为辅助攀登高峰,看起来轻松,却仍感到悲苦。当他们上到峰顶,你才知,每人都有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