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年轻人阿米德(阿米德柯曼尼Amid Keomany饰)正在照顾一位即将离世的老妇阿梦(席梦娜米拉万Simone Milavanh饰),他随身带着〈西藏度亡经〉,为她朗读典籍中生死奥秘,帮助她能顺利往生。阿梦的人生即将灭熄,阿米德的成年生活才正要开始,他乘着小舟顺着湄公河划行,遇到年少僧人毕恩(熊图莫Toumor Xiong饰)向他探询典籍奥秘,他于是随着这群僧侣,前往了川流之源…。
这时,坦尚尼亚东海岸的女孩接生了一头小山羊,并为它取名「妮玛」(祝福之意)。女孩和家人依海为生,妇女种植海带,男人捕鱼,万物自有循环,大自然有其自我更新的力量。
第7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遇见单元 评委特别奖路易斯·帕提诺第7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遇见单元 最佳影片(提名)路易斯·帕提诺
来自东方(老挝)的老妇人去世后灵魂轮回到了坦桑尼亚的一只小山羊身上,结果坦桑尼亚这边的伊斯兰妇女说的是死后会上天堂吧,或者变大象、大树之类……把小女孩说的一愣一愣的。把这个片子当作旅游观光片是挺好的,能看到老挝和坦桑尼亚的一些风光和文化,以及不同文化和宗教里对于死亡和灵魂轮回的不同理解,轮回中间15分钟的大色块闪现,更像是西方人对于轮回这个东方概念的理解和视觉表现。有价值的地方在于这15分钟有点像在做一场公众艺术,尤其是如果在影院看的话,那么多人一起对着屏幕闭眼,搞得真像一场宗教仪式,或者说更像是一场冥想会。但这可能就是西方人对于东方宗教的一些片面理解了。总之,视觉化的尝试是挺大胆的,但很明显不够透彻。我倒宁愿后半部分干脆没有,直接冥想(轮回)一个小时,大概能像《帝国大厦》一样成影史经典。
更愿意把它看成两头向中间坍缩的结构,会有趣些。中间的魂穿部分出来的时候简直难以置信,不敢相信有人真的把类似Instalación的东西加冥想催眠搬到电影院来,直接进行现场大型互动。如果使用得当一定是非常有感染力的。硬伤就不说了太多了。电影里有太多人的影子,把自己置于别人的语言系统中,是极其聪明也极其危险的做法,需要操作得当;几个段落的衔接在逻辑上可以理解但是在处理上完全看成单独的片子也没什么问题;小学老师说了,三段式最忌讳,一样魂穿要不多穿几下?中间引导部分没有做得很好,声光处理都比较突兀。Lois Patiño还是适合做风光自然系、少人物、多发展自己的元语言、多关注抽象、符号、色彩,继续做自己的metamórfosis啊边界啊那些的没问题。没必要强融不属于自己的元素,给人消化不良的感觉。
5# 仍有炫美的叠印 低机位环摇 中景凝视 以纯粹诗歌-美术为逻辑的联觉式剪辑 这些都是喜爱帕提诺的观众并不陌生的 这次还加入了更丰沛的视听 由“太初惊雷-虚冥长雨”所发端的一系列听觉渡舟 只是 这一切谨小的美都被几乎无知觉的外来凝视摧毁了 一边是桑给巴尔的女人们操着斯瓦希里语说今年仍然很穷 另一边是老挝的青年在病榻前为老妪念诵度亡经 这其间仅有“轮回”一折勾连 而不幸的是 轮回恰巧是题眼和最令人瞩目的关键词 于是 随着时间 镜头无论再怎么停留在水藻-泥滩-失落的地平线上 声音再怎么连缀鸡啼-波纹-濯足的女孩 影像的力度也已骤然逝去|映前和帕提诺打招呼 他说 希望你喜欢啊 我说 终于可以在院线看到这一部了 期待 映后我却不敢告诉他 这两小时恐怕只能唬一唬西方观众罢 /Golem+导演映后
整体上是一个“形而上学”的概念。拍法上很有装置艺术的效果,闭上眼睛感受这种“灵魂摆渡”的感觉,所以一定要在电影院看。色调上像是90~00年代的DV。上学的孩子和僧侣呈现出一个“照镜子”的对比,但不是完全对立(僧侣也听流行乐,男孩也去听佛教讲经)。同时因为灵魂是可以“转生”的,所以人和动物又是一个镜面(牛/大象在泰国的佛教都是正面的角色,一个是勤劳,一个是尊贵勇敢;而羊在穆斯林中代表“牺牲”,应该是回答前面说转生成动物人们觉得不好是因为人们对动物不好,赎罪的概念)水在电影中充当了一个“媒介”角色,是帮助僧侣洗去污秽的肥皂;是唤醒生病老妪的闹钟;是现实中船的承载者也是往生路的承载者;是滋养海草生长的母亲;是孩童玩耍的怀抱。
4.5,行星层面的“世界电影”,“轮回”先于佛教或任何宗教体系的超越性概念,在对两个截然不同空间的半虚构的观察之中影射这一根茎托管之下的灵魂/生命生机论。在《轮回》中,叠印,频闪被用作一种出神-技术,令观看者脱离传统意义上的身体主体,和上一部《红月》,或是加斯帕·诺的影片类似,对于这一非西方的行星思维的获得仍然呈现为激进的,必然首先通过过载的感官元素摧毁主体,而不是阿彼察邦影片之中自然而然的非-主体;另一方面,和另一位西方语境的电影人米开朗基罗·弗兰马丁诺相比,《轮回》的“物导向”维度并没有做到极致,令人费解的是导演在第一段尝试麻痹主体之后,在第二段之中,对于“生存环境”的观察却仍然需要对山羊的拟人化处理实现。
年轻人阿米德(阿米德柯曼尼Amid Keomany饰)正在照顾一位即将离世的老妇阿梦(席梦娜米拉万Simone Milavanh饰),他随身带着〈西藏度亡经〉,为她朗读典籍中生死奥秘,帮助她能顺利往生。阿梦的人生即将灭熄,阿米德的成年生活才正要开始,他乘着小舟顺着湄公河划行,遇到年少僧人毕恩(熊图莫Toumor Xiong饰)向他探询典籍奥秘,他于是随着这群僧侣,前往了川流之源…。 这时,坦尚尼亚东海岸的女孩接生了一头小山羊,并为它取名「妮玛」(祝福之意)。女孩和家人依海为生,妇女种植海带,男人捕鱼,万物自有循环,大自然有其自我更新的力量。
恕我无知,老挝的殖民地历史除了法属日据还有其他吗,为什么一位西班牙导演聚焦此地拍了一部如此浓郁的地域文化属性电影?中间那段神奇的观影体验,个人倾向于非实验性,主要是承接之前说出的往生轮回时“一切过往与至真道理”表意。在线看完也得等种子留一份,需要静心时可以看看,百无聊赖时可以看看,对信仰疑惑时可以看看,弄不清楚自己是无神论还是无信仰时,可以看看。看,不是为了看答案,导演没有呈现答案的意思,只是让人对已存在的产生怀疑。怀疑本身就是神学,就是宗教,就是信仰。确实一屏幕波米叔叔的气场。
還是要大力鼓勵的,導演對於影像的理解,對影像和記憶,情感,知覺關係的理解,對於影像這門關於時間的視聽藝術在影院還能幹什麼的探索,想象和嘗試要高出主競賽一堆符號輸出,敘事強加的一大截一大截。那十幾分鐘極為震撼,前半段非常好,好到有一種直擊靈魂的炸,美中不足是前後的銜接,節奏和長度,既然選擇了用視聽拍輪迴,就儘量少說,這一點導演還是可以多學一下阿彼察邦。本次Berlinale目前為止算是最新奇意外的體驗,果然Berlinale還是得看Encounters
#Berlinale #AkademiederKünste #Encounters 第十三场,目前最差。比较期待的一场,期待主要是想看如何影像化轮回还有有张截图非常像戈达尔的《影像之书》,结果比较失望,属于风格高度不统一作品……轮回太过取巧,十五分钟的黑屏加闪屏就完事儿了,既然如此强调感受,这大量的台词来解释感觉真的头疼,多元文化下死亡的多种诠释我读书不好么…而且听上的感受也不那么好,有些时候的强节奏配乐也与风格不符,视觉上多重曝光还可以。
中间那段互动令我惊喜。一部只适合在大荧幕感受的影像,说是电影有些勉强,确实完全抛弃了叙事,只能体会,只讲了一个概念。那段闭上眼的互动,跟随光和声音,好多人生片段从我遥远的意识里蹦出来,那些仿佛永世流转在某个四维时空里的固定的画面,重新链接到当下这一秒我的脑海中。摄影很美,胶片的色彩和质感。很多表演令人出戏是因为我一开始对它的叙事性有所期待,还在以传统方式思考它,后来我放弃了,这些出戏的点也就注意不到了。不得不说还是很惊喜的。
好久没看实验性这么强的电影,片名轮回即是整部电影的一切,这个轮回的概念还主要是藏传佛教的转世概念,讲述一个老婆婆转世成了一只小山羊的故事,片中最有趣的地方在于胶片摄影的色彩和中间灵修式的沉浸实验,在老婆婆死去超度的时候,用与观众互动的方式建立冥想、超凡的联系一起体验转世的过程,后半段转世之后,影片更为大胆的地方在于转世在了一个穆斯林家庭中,这种设计有宗教和谐统一之感。这部电影应该算作老挝电影。
#Berlinale2023# film as a real visual and spiritual meditation. 可能是更属于影院的电影,因为涉及到几百人集体冥想的行为动作,观影时更能直接感受到的是声音和光线(哪怕观众完全顺从地保持闭眼)。直接朴素的宗教想象来源于一个并不隐藏的外来旅行者的视角,因而也没有太多包袱。(Jessica Sarah Rinland有承担本片的摄影指导)
互动的装置艺术。胶片框下,导演细微的视角切入,景、物和人的画面交叠,窥探人与世界微观且紧密的联系。前半段人在感受世界,当中间的交互开始,我们闭上眼睛,感受光的不断闪烁和交际变化的明暗,耳听万物的声音,冥想,脑海具象着万物的样子,仿佛回顾了世界的一切周遭,睁眼,轮回重生,我们变成世界的部分,被人感知,又感知人的行为,变化与永恒始终流动于世界内里,一切万物于彼此联结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