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恐怖  纪录片  爱情  血战  大陆  科幻  美女  入侵脑  阿凡达  坚如磐石 

切格瓦拉阿根廷电影

 
电影译名: 切·格瓦拉传(上) / 切:28岁的革命(台) / 捷古华拉 / 切:阿根廷人 / Che - 1ère partie - L'Argentin / Che - Argentineren / Che - El argentino
影片导演: 史蒂文·索德伯格
豆瓣评分: 7.50
影片地区: 法国
影片类型: 剧情,传记,历史,战争
上映年代: 2008
影片时长: 134
更新时间: 2018-10-01 11:37
浏览次数: 422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切格瓦拉阿根廷电影演员名单
本尼西奥·德尔·托罗 , 德米安·比齐尔 , 桑地亚哥·卡布瑞拉 , 维拉迪米尔·克鲁兹 , 朱莉娅·奥蒙德 , 埃尔薇拉·明戈斯 , 卡特琳娜·桑地诺·莫雷诺 , 罗德里格·桑托罗
切格瓦拉阿根廷电影简介及网友点评

索德伯格所拍的关于切·格瓦拉的传记片现分为上、下两部上映,第一部就是这部

平实的拍了一个传记故事。剧作扁平、缺乏或是弱化冲突,摄影机强调观察,多是忠实,再现了切·格瓦拉古巴革命时期的活动轨迹,其间穿插他在美国参加宴会、演讲、访谈的经过,开头与结尾的阿根廷家庭聚餐相映,三段时空分别放置、穿插,精巧的叙事编排。古巴叙事线展现革命经历,少传主心理刻画,美国与阿根廷的叙事时空,则对传主的性格、观念作出补充,合理化其个人行径。古巴叙事线多远景、固定镜头,摄影机观察对象不集中于传主,通过场面调度填充纵深空间,后景中多士兵、民众,弥漫以集体气氛,互文切·格瓦拉的革命信条。美国叙事线用摇晃的镜头、散漫的构图与粗粝黑白胶片等纪录片常见元素营造真实感。值得一提的是,古巴线是用数字摄影机拍摄,动态范围、锐度等惨不忍睹,短短十二年,数字摄影就完成了对胶片摄影的绝对压制。

切格瓦拉阿根廷剧照

从与81名起义者踏上反抗Batista政权,到1959年推翻政权,那一年切·格瓦拉30岁,革命刚刚开始;用纪录片的手法拍摄,切·格瓦拉本身的理想主义和传奇经历不需要故事线的加持;在丛林的长途行军、部下临阵脱逃、战斗失利、意见分歧、明媚阳光下的决战之外,镜头不断闪回到64年在联合国大会的演说和接受采访,这个人说的话曾经让全世界认真倾听,但多次的闪回并没有包含对切·格瓦拉更深层次挖掘和诠释;“How dose it feel to be a symbol?”,在以后的半个世纪里他依旧被当作一个符号,以不同的形式,而他自己的预想也最终破灭

切格瓦拉阿根廷剧照

没有费笔墨交代人物前史,把纽约参加联合国大会的伪纪录镜头与古巴革命战争过程进行交叉叙事,不动声色的对比了城市人的想象与一个革命者的实践在经历层次上的差距,无从够得上有啥沟通理解。索德伯格尽量隐藏了主观的镜头意向,以观察者的视角与立场来展示革命过程一年内发生在格瓦拉身边的事,对他面临的各种情况与反应。隐隐还是展现出他的以理想为先的谦虚与博爱精神如何逐渐感染到周围人,形成一种偶像的传奇。也客观交代了卡斯特罗的政治谋略如何提供给革命一个较有持续力的后盾保障。

切格瓦拉阿根廷剧照

真是受不了这样破碎的剪辑,一个原因是这样一来除了在UN的讲话稍长一点,大多是切在美国接受的不完整访谈,简单几个来回听不出他信奉的理念,只能展现攻防和修辞。当然这是影片的叙事结构,以此回述,同时导演借提问的嘴来阐明切的言行,而这些被解释与提出的问题,是美国式的,即使给予他回答的时间也是不平等的,那是被预设有罪而进行辩护。当然到最后好看的游击战就不再分切了。有点难看到切的能力,而且这一部的译名是“阿根廷人”是why???

切格瓦拉阿根廷剧照

作为一个粉丝,表示很满意了。本尼西奥不如切长相俊美,但演技却可以很好地诠释切。超爱里面的黑白画面,从皮靴到雪茄再到男人深邃的双眼,恍惚之间仿佛看见了切本人。在联合国的演讲使得我灵魂震动。如果可以,想看古巴拍切的传记。另外dis一下我看的那版的字幕,除了主要人物以外,剩下的人名全都照搬到汉语字幕里,本来就脸盲的我更加分不清谁是谁了?

切格瓦拉阿根廷剧照

5.9/10 虽然在未看下部的情况下断言尚早,但至少上部是与期待相差甚远的。黑白画面不仅没能显现出影像美,而且因交叉叙事法彻底打乱了故事的节奏。战争场面没有一丝紧张感,完成度极失水准。而作为这部传记核心人物的切,不管是背景塑造还是转变塑造,都缺少笔墨导致难以入戏。说服观众入戏的革命的起因也鲜少着墨,不得不说收获了太多失望。

切格瓦拉阿根廷剧照

按着历史课本,从圣克拉拉的胜利起航的古巴革命成功经历,一本正经地塑造由切和卡斯特罗带领的小团体,重点都在黑白影像中,也许是为了缓解平淡,大量的历史采访和演讲的实景重现,强调纪录性,并没感到导演的私心和企图,只是为了还原和引出第二部分吧……最后一幕还挺有趣的,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在最初的胜利后,还是挺可爱的

7/10。设置大会演讲与丛林交战的双时空叙事略显老套,随场景而变化的摄影色彩也惊喜不足。剪辑风格让人难以适应,混乱且皆是流水帐的细节铺陈。采访录音自由混入战斗场面的声画对列、高分辨率的自然光手持,都增强了新闻纪实感。诚然索德伯格想艺术真实性的剔除革命浪漫成份,但失于高大全的主角塑造。

摩托旅行后的格瓦拉,被放逐与墨西哥城,一场与卡斯特罗10小时的谈话,义无反顾投奔古巴革命,那场灾难性的可怕登陆和丛林中基地的建立,再到在圣克拉拉用经典游击战击溃武装装甲车,致使独裁政权最终倒台,索德伯格用纪录片般的视角和留白讲述着这个熟悉的故事,几乎没有任何情感和态度,反而更具张力

切.格瓦拉有理想,有毅力,能自持,有思考,敢行动,善关怀,理智而富有锐气,极富个人魅力。对南美的历史不了解,从片中所展现的来看,古巴的军政府及其党羽应该是一群力量薄弱才具低微的鼠辈,不然不至于让一支仅有12人的残兵弱旅发展壮大至足以颠覆。另,片中的菲德尔卡斯特罗较切更具领袖才能。

好看,這在索德博格的電影中算是比較常規的那種,剪輯多線敘事控得很穩,一邊是游擊隊的經歷,一邊是聯合國大會闡述自己的想法,試圖打破誤解,兩邊去挖掘這個人物的內心。果然索德博格不劍走偏鋒,通俗起來真的很討人喜歡。戰鬥場面很吸引我,很激動,彷彿自己也能打勝仗,冷靜剋制的鏡頭下有煽動性。

电影名叫切格瓦拉,导演也在以各种的角度在拍摄切格瓦拉,但却几乎没有触及到这名革命主义者的心里路程,却只是在拍表层,只是在拍事件,不知是不是索德伯格有意而为之。虽然个人非常喜欢这名20世纪的偶像,理想主义的革命者,但电影确实一般了点,讲了已经耳熟能详的故事,并不是想看到的。

为了不像那张著名的肖像画沦为成某种粗浅盲目崇拜的符号,被主流大众所消费,导演对于素材的选取和表达的角度非常冷静克制~剔除了那些传奇性的故事段落,尽可能真实地展现了革命的面貌,还原了一个作为战士的格瓦拉~这种冷处理避免了可能的激烈争议,但也失去了对人物精神思想的深入探寻~

更多>同类高分电影推荐
我的小情人 坠楼死亡的剖析 声不在高 娼街 赤子冰心 红气球 很可能是魔鬼 惊惧
0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