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恐怖  纪录片  爱情  血战  大陆  科幻  美女  入侵脑  阿凡达  坚如磐石 

尼罗河女儿电影

 
电影译名: Daughter of the Nile
影片导演: 侯孝贤
豆瓣评分: 7.20
影片地区: 台湾
影片类型: 剧情
上映年代: 1987
影片时长: 91
更新时间: 2023-11-27 11:45
浏览次数: 504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尼罗河女儿电影演员名单
杨林 , 杨帆 , 高捷 , 李天禄 , 崔福生 , 辛树芬 , 吴念真 Nien-Jen Wu
尼罗河女儿电影简介及网友点评

少女林晓阳(杨林 饰)爱看漫画,常幻想自己是细川智荣子少女漫画

侯孝贤的都市不是杨德昌那种一针见血的锋利的,也不是王家卫那种迷离的。而是一种向上的,乐观的。《尼罗河女儿》的主角就是妹妹,妹妹的蜕变就潜藏在三次人生的重大变故之中:阿三离去,父亲生病,哥哥死去。作为一个女性,妹妹却要担起这个家的一切,而在上一秒妹妹还只是一个看着漫画YY的女学生形象。最后一课不止是意味着现实意义,更意味着妹妹人生的最后一课。如果妹妹选择轻生和自我放弃,那会是杨德昌的电影。如果妹妹选择倒贴阿三,那会是王家卫的电影。可侯孝贤不会这样,平淡的去处理这三场大矛盾。妹妹的演技是真的好,在三次矛盾中把层次感以及麻木还有重新振作的勇气演了出来。

尼罗河女儿剧照

侯孝賢導演離開電影界,也意味著我的本科時代"真正"結束了。可以說,是其電影伴隨著我"追夢"的青春歲月。本科畢業論文寫《侯孝賢電影研究》,當時獲得同屆畢業最佳論文;因為《最好的時光》,時常泡在桌球室;而《海上花》的研究論文,是我人生中第一篇發表在重要期刊的文章;與此同時,《他鄉》的調色師也是《刺客聶隱娘》的調色師,他告訴我說,跟侯導合作是人生的高光時刻。在台北念書的日子里,走在台北街上,也像是走進他的電影世界。巧合的是,一次亳無計划的觀影卻首次見到侯導本人,他慢慢地說着電影制作的要領,多麼美好的台北夜晚,多麼難忘的侯式电影。

尼罗河女儿剧照

和后来《咖啡时光》之类的作品一比,可以看出本片是没找到一个重心来表现城市生活,所以去引用了双层时空(杨林的独白)和双层文本来强化主题,但这显然是不太高明的文学手法,杨林在中段说出《尼罗河女儿》文本意义的那段独白更是直白的败笔。相对含蓄的戏剧结构也替代了此前以情绪来连接场景的思路,片子在这结构下分成了几个互不关联的主要场景来回,透过一种封闭、局促、逐渐下行的观感来表现主题。整体来看,是影像从属于文本意义的一部片子,和侯导其他影片有很大的差别。演员在这里面倒还都比较自然,虽然杨林的外形的确是成熟过这个角色了一点

尼罗河女儿剧照

不再是从乡村转移到都市,而是完全基于都市背景,去讲述台北新青年的生活。代入喜欢的漫画是脱离现实的幻想,开篇的口述,以晓阳作为故事的主体,讲述关于她自己的爱情,生活以及家庭矛盾。长镜头的堆砌,篝火那段拍的超美。李天禄演的外公很可爱,课堂上关于屁的“知识”很有趣。故事有些散,剧情是平淡反高潮的,爱上有女友的阿三,恋爱观和道德观之间的摩擦。被生活禁锢,心爱之人和大哥皆死,又要照顾小妹和病痛的父亲无法逃离,结尾把仅有的情绪爆发点压在了晓阳身上,崩溃落泪后却只能趋于平静。“奶油小生”高捷从此成了侯导的御用演员之一。

尼罗河女儿剧照

前几日惊闻侯导得了阿尔兹海默症,已经退休。不由得一阵感慨。昨天特意找来本片来怀念一下以前的侯导。有人说本片是侯孝贤妥协的商业片,但现在来看本片侯孝贤风格极为浓重,而且也没什么商业元素,还是慢节奏和如诗般的长镜头,只是加了一些戏剧冲突。本片目的是为了捧杨林,可惜没捧火,但却误打误撞的意外挖掘了高捷。后来高捷又和侯导合作了几次。本片也是侯导第一次拍都市,但还是用拍乡村的方法。不理解为什么分数这么低,这难道不也是典型的侯孝贤导演作者作品吗?8分。

尼罗河女儿剧照

高捷这人真是天生自带一段风流态度,有个同学的表姐夫眉眼之间的感觉跟他很相似,我只见过一次,十几年都忘不了,后来同学说他“除了作风不好哪儿都好”,果然是风流的哈哈哈。李天禄演的外公最有意思。吴念真的字很好看。看到一大半儿的时候我突然觉得曾经看过文字版的(小说或者剧本),不知是真的看过还是幻觉。而且我突然十分怀念(?)有夜大的日子,仔细想想白天上班晚上上学还有比这更苦逼的生活吗,但是这个片儿拍得就让我觉得夜大特别好。。。。。

尼罗河女儿剧照

这好像是导演确认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后第一部女生视角叙事散文,感觉略显拖沓,还是谈“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失去的过程”,朋友、兄长、学校,从青年到完全的社会人,生活夹杂着一半乡村老家,一半都市霓虹,尚未被繁华搞晕,只是在怅然若失中不断的彷徨。我只记住了海边的篝火,篝火旁舞蹈的人,以及社会对青涩时光的枪击,枪声干瘪而无情。只有老家餐桌旁的阿公和挤压剩一半的人物镜头,保留着侯孝贤的浓浓深情,恋恋不舍。

侯孝賢早期不成功的商業片,主要是爲了捧歌星楊林(曉林,唱了同名歌曲,片中多次出現的“悠悠尼羅河……”)、陽帆(三哥,當時以視覺系美男出現,後來反串陽婆婆),但是保留下剛剛解嚴時臺北的摩登都市模樣,如中泰賓館舞廳、1984年進入台灣的KFC。取景的蟾蜍山違建(軍警用地)、東方中學(四大幹架學校之一)用心,外省人林父太太去世沒哭,香港來信說母親去世哭了,很有時代特色。

侯孝贤眼里的都市和年轻一代跟他们当年没啥不一样,就是扁钻换手枪,钱多了,夜猫子多了而已,青春永远很残酷。旁白总是有,也总是营造一种时间的纵深感,画面里人物聊天从来不重要,观众好像也不在电影院,反而是穿越到侯孝贤那个远远观察但深深怀念的旧时光视角里了。很喜欢他的调调,每隔几年重看一下,然后又会发出除了他没人能这么拍的感慨。

果然,侯孝贤的电影把记忆搬上银幕,在模糊的时间中捕捉生命的浮光落影,淡淡流淌的日子是过往日子的不可追忆,一一告别的人也只是旷远年岁中记忆深刻的几点,深厚的情感浓缩成瞬间,门外的树影和屋内的金鱼是不会变得时空见证,情感的崩塌只会发生在一个上学的早晨,门被风吹开 关上,一切都没发生,一切都发生了。阿公好可爱,高捷帅惨了

所以某种程度上,这该算是侯孝贤的黑帮片么……台北浪荡家庭的故事,侯孝贤式的主人公旁白在这里有一种失落一代式的呓语之感;与其说主角是这些飘摇的犯罪少年,不如说是整个躁动不安、暧昧不清又无比残酷的台北世界,乃至最后直接用毁灭的巴比伦对标台北;某人那句“黑黄红皆已过时,现在流行绿”,回头看,倒也有点微妙的令人失笑了。

很喜欢导演一如既往的平静的叙事,虽然并不是很喜欢故事里的人和事。给人印象深刻的是基础细节,比如那位国文老师,台下都没几个学生好好学习,还是非常尽心尽责教课,最后不得不离开讲台时的垂泪。女主最后平静的叙述,仿佛一切的不幸在当初就已经可以预知,但是翻箱倒柜就是找不到每天都给妹妹戴的卡子。

文明像一艘离开母星的飞船,他们说要向下一个宜居星球航行。大多数人都被困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之中,母星是遥远的传说,目的地也只存于想象,和初代末代之间的我们关系不大。不论小小飞船内是歌舞升平,是兵荒马乱,舷窗外的星海一如既往黑暗冰冷,浩瀚荒凉。然后我们不知觉间悄悄长大,和星星一起沉默。

更多>同类高分电影推荐
青春并不温柔 一代剑王 小晓 街舞狂潮 八二三炮战 英烈千秋 西施 不敢跟你讲
0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