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赞努西打开国际影坛大门的早期代表作,以繁复而疏离的形式和内省的命题著称。 藉由一心进入知名学府物理系就读的男主角,日后恋爱、辍学、逃离尘世到回归体制的过程,不断从生活、精神、 思想上发掘冲突与辩证,游走在性灵与现实、自由与责任的拉据。不仅反映了当时波兰青年知识份子的心境, 也确立赞努西日后作品的内在主题。
哲学意义上的《灵性之光》可以说是从《家庭生活》中来,到自然之境中去。扎努西认为,自然科学只是让人类瞥见、通往和抵达「天人合一」的基础性跳板,它会因「过时」而成为历史。这一观点在七十年代兴许是超越当时人类普遍认知的体现,但也有可能是受限于当时社会结构、时代思潮和个人需求的猜想。回家继承遗产,还是自我拓荒,科学家内心没有确切而坚定的回响。然而可以肯定的是,弃科从艺的扎努西是个反理性中心主义者,并渴望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我们从开放且带有暗示性的背景音里可以体会到,作者对于现代科学方法和古典生活方式的不同态度。此消彼长的二者总在这个矛盾之人身上体现出一种中断又持续的动态平衡。最终,自然科学让无知的人类看到了更具体抑或更宏观的世界,却没找到《灵性之光》存在的科学依据,或许,它并不存在于实证主义者的脑里。
同学吹水派对飞草失恋攀岩初见死亡,拉普拉斯恶魔和前女友星座迷信看手相间的区别,不愿在物理研究方向上做选择却直接被生活选择喜当爹,做实验样本赚外快见社区杀人狂梦魇脑电波图睡眠学术读解,精神分裂患者脊髓喂养蜘蛛造成蛛网编织崩坏,由猴子到人体的脑解剖实验对答,在科学中追求确定性而不得转而求助宗教避世不如直接LSD,医疗器械流水线精神病院零工修道院石棺祷告周末加班实验皆为能不回家,享受知识乐趣要较事业成就开心,一个焦虑症固态物理博士生的诞生……六十年代波兰大学理科人之日常,跟如今区别不大?
哲学物理数学生物,各种专业术语,各种心理思辨,翻译不到信达雅,那都没有什么,可是,胡扯乱翻就过分了!愿意翻译小众电影的应该是有爱的吧,但是,这种态度,又是为了什么呢?遭遇不严谨还抽风的字幕,看电影成了煎熬!印象里,我遇到的几乎所有的中文翻译很烂的小语种电影,英文字幕都很靠谱。是因为各个国家的电影在发行的时候都自带了英文字幕吗?这些字幕在英语系国家会受到什么等级的审查?一般情况下只是会小部分矫正一下吧,还是说会重新再次翻译?也会有特别爱好者或者字幕组一类的追求信达雅的非官方翻译吧?
3973,39年出生,73年拍这个片子,不到三十四岁。是一个很真诚很特别的片子,讨论的主题和呈现的方法,节奏,都很特别,倒也不至于特别无聊,但是并不至于引人入胜,反正我是没太仔细看。剪辑和音乐非常好,波兰人果然还是狠。。看了一下后来他拍的片子,果然也和这个早期拍的片子有很大关联性,这人应该也挺复杂的,应该是在业内挺功成名就,同时也和kgb类似的那种东西有掺和,但人估计是个好人吧。片子是一个很真诚呈现想法进行对话的片子,很好地表达了脑子里并不那样克里斯马的想法。
2021.4.26 主线是实验室迷人清晰的理性质感与日常生活柔光中的虚幻,一来一回形成节奏。在它们的内部,更小切割单元的段间重音叠加出另一个单层的形式(以及存在一条隐藏的线索:游离在人群外而聚焦于事物规律的观看总在持续,但主角偶尔会从物跳脱,出神进入到超验时刻)。关于表现深刻宏大的思考(不局限于本片),扎努西选择了只做姿态而不呈现具体终极状态,可以说是非常明智的…因为在他四平八稳缺乏张力的结构中任何突出的东西都很容易导致失衡。
一部電影由一個演員伴演角色跨越達十年時,大多會存在一種不真實的現象,但凡一個人在經十年的光陰,必然產生不少變化,但在電影中卻是一個老大學生,一直到結婚生子仍是一個模樣,很令人感到錯愕。在電影開場白就對片名來自希臘文的說明,很有形而上者之感,但這部電影或因過於哲學,所以令人感受不到趣味,男主角的生活猶如在擁擠的公車上遇到的路人甲,與你無關卻又總是在你前視線中無法擺脫,只有任其無聊地顯現。
扎努西电影的思辨性令人想起契诃夫,人生之苦、科学的局限、灵与肉的矛盾、宗教的矛盾都由具体的生活境遇所表达,都化为孤独个体的苦苦求索,电影中那两度出现的草地之奔乃生命的乡愁,结尾主角眼中的轻盈飞鸟则是沉重的伊卡洛斯之梦,要冲出欲望的迷楼,这一镜头不仅仅是理念的象征,还是主角这一具体的人的具体生活,原来一切都是某个清晨的“先知”之一瞥,短暂看清了,了悟了
7.5/10 看的第一部扎努西,波兰电影“道德焦虑派”的开山之作。叙事没有主线并呈现出碎片化,一个又一个片段接在一起使得观感散乱,不是很讨喜。碎片化的影像和刺耳的歌曲画外音似乎代表了波兰知识分子游走在体制与社会生活中的复杂心境,面对这样的人生道德困境主角在科学,宗教,生活中各自尝试突破但结果也不过是延续了体制与生活的撕扯。总之,质量一般,但尚且可看
理科男大的辍学理解世界然后回归之路。从硬核物理到神经生物,经历病痛死亡到宗教再回归校园读博,不论是思想路径还是大学日常,近半个世纪之后都还很能感同身受。怪可爱的片子,比《我的美国舅舅》多一点neuroscience,大量使用科学图表给我整笑了,竟然还有睡眠实验当被试赚钱的桥段,在70年代可以说相当前卫。浅景深镜头,遮挡,纪录片风格。
图片与文字的拼贴,镜头头的快速切换与突然的背景音乐都有戈达尔的痕迹,用大量生活片段的快速堆叠以及对话造成对于主题的反复回溯与讨论,虽是知识分子论文式的电影,但不同于戈达尔早期的热烈与欢快,也不同于伍迪艾伦的反讽,扎努西清冷而抽离,理性能否反思理性本身,什么是灵(部分配乐的感觉特别像twin peaks.....
波兰物理学→生物学知识青年的生活片段,音乐用来区隔人生段落,或烘托超现实意象。用碎片镜头寥寥几笔描述离家、上大学、恋爱、结婚生子、重回学业的现实事物,更多的时间留给了关于理性、生命、灵魂、哲学的思考。用现代生活映照群山,在日常琐事里坚持思辨,探寻真理,廓清灵魂,交织着生命的困顿与迷茫,这种时代气息是最迷人的。
有责任感的知识分子面对社会和家庭问题时的矛盾无力感,不过这位男主算是智力非凡型,感觉有点太脱离大众了。不断出现人体实验,探究精神与肉体分离的极限,冰冷的报告和男主的家庭生活交相出现,两种配乐也时时切换,似乎暗示在当时的环境中人被压垮到一种肉体麻木,精神分裂的诡谲状态。不过,为什么感觉波兰电影对癫痫情有独钟……
好喜欢剪辑!!!尤其配合科学旁白的那几段剪辑很有意思,配乐也喜欢。。妈呀扎努西大学居然学的物理啊啊啊共情了,但感觉学业有成高智商理科顺直男的一生所以呃倒也并没有很共情,,,叙事和表达的东西也并没很有深度,甚至蛮幼稚,不过早期作品嘛,……这部电影存在的意义是激励了我原来大学学理科的人也可以拍这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