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托尼娅(克里斯提娜·杨达 Krystyna Janda 饰)觉得,再也没有什么事情能比丈夫康斯坦丁(奥尔基尔德·鲁卡斯瑟维克茨 Olgierd Lukaszewicz 饰)的四处沾花惹草更糟糕的了,但很快托尼娅便明白,事实并不是如此。原来,在一次买醉消愁时,托尼娅酩酊大醉,醒来后的她发现自己被关进了监狱,而当局囚禁她的罪名不是别的,竟然是叛国。
托尼娅始终都想不明白,一向循规蹈矩的自己怎么会背负上如此罪名,负责审讯她的狱卒也想不明白,但他们知道,只要从灵魂和肉体上不断的对托尼娅进行双重的折磨,总有一天她会吐露真相。噩梦一般的生活开始了,却没有结束的一天,在侮辱和伤痛中,有一个信念始终支持着托尼娅,那就是她的无辜。
第43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赖斯扎德·布加斯基第43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最佳女演员克里斯提娜·杨达
打开这部电影,意味着承受两个小时沉浸式东欧女牢生活,一曲终了,我们和女主经历了一生。1951年波兰,一个天真的女歌手在宿醉中被关入大牢,等待她的,是我们完全可以想象的无尽审问,冬妮娅的精神力量在为囚的岁月中被消耗殆尽。影片几乎没有“故事”,直到最后观众也无法完整拼凑出冬妮娅到底因何获罪,除了铁丝网外在尘土中长出的绿芽与导演不断强调的牢房里的老鼠,全程压抑,这是一部逐渐瓦解生命力的电影。电影最突出的优点是女主视角还原式代入,这根本不是ZZ审问,只是一次单纯的长达数年的虐待。宿醉入牢可谓全片凤头,暗喻一个刚刚走过伤痛的国家又陷入如梦初醒,影片也指出了二战伤痛与后来铁幕的关联。两个点有微词,其一是女主越狱,杀人后竟能以普通犯人身份回归;其二是戏剧性加持下还是浪漫化了囚卒关系,但孩子的诞生则又是点睛之笔了
好惨,少校自尽是因为斯大林政权倒台了吗?讽刺的是,冬妮娅和少校偷偷摸摸,但后面那一整个牢房都是初生的婴儿,表明军官们滥用私权做出不光彩之事是很普遍的,在这种权力差距悬殊的角色扮演和压制下,只会给牢狱中的女性再添无妄之灾。后面冬妮娅出狱,来到孤儿院,却获知是丈夫(前夫)来看望孩子,不知道是可悲还是讽刺,或许是前夫哥最后的温情吧。刑讯逼供、案头罪名,司法和刑罚程序往往能从中窥见政/治特色的一隅,个人身上具体的苦恼也往往以强行罪名冠名,有用荒唐的藉由终结,类似本片以及《伟大的自由》。在一个时代中的“罪”在另一个时代中意义也不同。但我还是觉得,本片主角冬妮娅的人格近乎完美了,是一种人格上的完美——类似于《月亮与六便士》中,冬妮娅总是能在各种不同境遇呈现的选择中坚守诚实与良心,这太理想了。女主演技好好
克里斯蒂娜·杨达封后之作;炉火纯青收放自如的表演(眼神非常到位);这世间极权本无二致,“你们跟盖世太保没什么两样。”借古讽今,和多数同时代的道德焦虑电影类似,该片浓重的政治隐喻色彩不言而喻,由此看来成片后被禁七年直至波共倒台才重见天日也不足为奇;五十年代肃清运动背景下幽闭空间,审问折磨,微小空间内情感张力十足一次次冲突爆发,女主形象塑造的成功甚至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但并未泯灭)其它角色的存在特征(反对土改的农妇,无意叛国的党员,不堪重负的米拉,动摇的少尉),坚信自己的清白无辜是支持托尼娅的源动力(也许原本还有她的婚姻);敏感和服从不总有回报,当托尼娅走出监狱时脸上带着难以掩饰的苍老疲倦,在狱中少尉说:“与历史潮流对抗者必死无疑。”究竟是谁违抗了潮流,这又何尝不是一种讽刺呢..(8.8/10)
克里斯提娜·杨达的表演引领着观众感受恐怖时期的绝望与良知的坚守。这种感受,中国人再清楚不过。PS.导演阿格涅丝卡·霍兰也有出演。2023-09-29二跑蓝光重看。在极权统治下,身体被囚禁,被殴打,被审问,被栽赃罪名,被竭尽体力,被构陷被出卖,被至亲误解抛弃,还剩下什么可以去支撑?我们的意志告诉我们不要屈服于囚刑的严苛和死亡的恐惧,我们要为真实而继续活着。结尾不是出走的间谍,而是被迫害的幸存者,被困在狱中多少年,这些年被销毁的时光该如何和当下接轨?生活该如何继续?影片又在结尾抛出另一个问题。
我们常说什么是有效的画幅,是那些让你的眼睛享受到更多的视觉快餐的东西吗,又是那些摄影机设法连你的心灵也要夺走的调度吗?这个电影则是另一个思路,中近景和特写,常常看到的只有演员的脸,一切才这么的触目惊心。克里斯提娜在这部电影里有着简单而隆重的表演,这是一个比舞台还要小的地方,囚室和摄影机钱,她给出了从青春活泼到失去一切的变化,就好像她就是一幕电影本身,世界已经发生变化,而她沉默,她拾起了尊严和意志,又不断的下坠,不是时间对她起了作用,是她遭遇的暴行使时间没有了意义。
这个片子感觉即使是东欧电影也算是题材比较大胆的,特别是考虑到拍摄的时间(80年代初完成,苏联解体后上映),但是完成度并不高,反反复复的折磨看得人有点视觉疲劳,片长这么长男主对女主的感情却铺垫不足;有几个发人深省的情节一个是男主是集中营的幸存者,另一个是女主好像没什么脑子,不算知识分子,不签字好像就是因为性格比较倔,jy产子的情形不在少数,那个男人死讯传来女监像过年;回想一下这个片子其实和《午夜看门人》讲的是一个意思;这个片子是最近刚出web版
戛纳最佳女主名副其实 除了最后中尉自杀那场稍稍有点儿问题 需要理性整理 不管是体制的崩塌导致还是内心的负罪引发 和整部片儿的节奏有些脱节 很可能是因为不愿视角出问题的简化 但感觉有更好的方式可以处理 其实这个角色的性格也有点儿不太合逻辑 一个婚内出轨的女演员跟一个宁死不屈的革命烈士 怎么说呢 不是说挂不上钩 而是这种戏剧性的身份反差也是跟整片儿的风格有点儿割裂 但这就是牛逼的演员牛逼的地方了呀 就是带着你走 整体节奏很出色 感觉功底非常扎实
9/10可能由于第一届片单里真相至上的原因,这部男主会比女主来的更打动人。比起坚守底线,自己坚信的信仰崩塌后的迷茫更加绝望。前半部分女主单线,影片层次感较低,审讯过程也比较乏味,当然其中金句频出,男主像是被洗脑般臣服于自己的信条。后半部分男主思想的转变在见血后达到高潮,片尾耍的小伎俩对照前文也颇有意思。女囚们在牢房里的高呼现在看来有些可悲,人死但他的精神并不会消散,即便如此,真到了那一天,我也会振臂高呼的。
3.5,其实题材不错(目前8.4的综合评分更多应该是沾了题材的光),通过审问这个切入点去反映一个高压极权统治下对女性、对人民的压迫感,可怕的体制在这里展现的可谓淋漓尽致,但是叙事节奏略显散乱且跳脱,以及花费太多笔墨执着于审问部分的展现而缺乏了对其他人物内心的深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个人对这个故事的代入感,但好在女儿上楼不停的喊着“爸爸”这个尾结的算不错,结合前面的情节联想也算是有给到引人深思之处...
8.8/1082拍摄,90公映。女主戛纳最佳女主角实至名归。似乎每个被抓进去的女人都经历了“抱有希望的质疑——焦虑地踱步——歇斯底里——抱有希望的反抗——被迫妥协——再反抗——再妥协——...——失去色彩的绝望——...”的过程。下尉从一开始的坚定信念,到慢慢发现国家的丑恶嘴脸(奥斯维辛集中营和这个牢笼究竟有何不同),同病相怜的情感渐渐袭卷他,而对国家的热爱和失望最终吞噬了他。
影片前期对女主性格的描绘并不多——我们只知道她热情开朗、善于社交,再没有别的信息了。这样一个人为什么能够扛住高压审问呢?是什么支撑着她不认罪服从呢?我想正是这种看似毫无理由的信念体现了一个普通人的良知才是最坚定的立场。什么主义,都是生意。Janda的演技真是神了,最后在orphanage无法辨认出女儿时,她眼里那种揪心、愧疚、慌乱...
借古讽今这种东西从来不会过时,因为黑暗从来没有散去,审问的究竟是什么,当追溯到源头是才发现原来早就没有了源头,那双窥视的眼睛从没有散去,最打动我的不是前面的反抗而是那句我认不出我的孩子,阶级意识觉醒这几个字其实是讽刺的,因为当你发现的时候其实已经晚了,除了体力和毅力哪里还有依靠,你灵魂中隐藏着什么。
简达对女人公的出色塑照绝对是整部电影的一大亮点,之前唱歌时候的媚态十足,刚被抓到时的歇思和迷茫,偶尔流露出的乐观天性,面对审讯时的坚强和不屈,反复折磨后的绝望和失落。让我看到了一个非常饱满的人物形象,咬断自己手腕动脉的镜头更是CULT味十足,看得人心惊胆战的,足以成为我印象最深的镜头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