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当我们为权力金钱焦虑、兴奋与愤怒时,却根本想象不到“他们”在谈论着怎样更重要的事情。
随着战争阴云笼罩世界上空,各国紧锣密鼓抓紧军事竞赛。为了抢占先机,美国陆军中将莱斯利·格罗夫斯(马特·达蒙 Matt Damon 饰)找到量子力学与核物理学领域的扛鼎人物罗伯特·奥本海默(基里安·墨菲 Cillian Murphy 饰),力荐其担任曼哈顿计划的首席科学家以及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总负责人。经过两年争分夺秒的研发,硕大的蘑菇云终于在荒原的上空腾起,也宣告着绞肉机一般的二战即将落下帷幕。奥本海默有如将火种带到人间的普罗米修斯,可是对人性的参悟和对未来的担忧迫使他走向与政府相悖的道路。更可悲的是,凡人钟情的物欲也将一世天才裹挟至炼狱之中,永世燃烧……
预定这个十年最佳影片之一,在华东首家激光IMAX店打卡。影片的完成度、艺术造诣、技术创新等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双线叙事,裂变和聚变,分别指原子弹和氢弹的研究,另一方面也是发生在54年对于奥本的听证会,以及发生在59年对于施特劳斯被提名商务部长的谈判。同样,彩色与黑白的鲜明对比,可以看出美国科学界与政治界的纠葛,黑白相对,二人关系相对。彩色镜头下,我们是在奥本的视角下看故事,黑白镜头下,则是通过相机如同纪录片一般。影片将奥本海默这个人物刻画的非常立体,他是科学家,也是父亲和丈夫,他有自己的情人,他会因为原子弹爆炸造成的人员伤亡而反思,但同时他又是苦情的殉道者。电影中出现的“链式反应",并没在实验中发生,但又在无形中产生了,世界运行规律改变。通过爱之口揭露主题,科技从不单纯,政治统帅一切!5/5
一部“不好看”的好电影。能理解它的好,但它的观影体验过于考验观众,诘屈聱牙感,一方面来自人物和时代背景的陌生感,因为不想先入为主,我在没有看奥本海默传和美国战后意识形态史的情况下,进入剧情特别慢,基本到一个半小时后,才弄清楚了人物关系和叙事线。对中国观众门槛更高。二是电影的表现手法是形式主义的(与现实主义相对),有点先锋派和意识流,不是剧情片那种遵从故事逻辑的古典叙事,注定需要观众更多的耐心、理解力和整合力。但是不可否认,它的“电影语言”极其优秀,哪怕在前一小时的“爬坡期”,我在一头雾水中也知道这是一部功力之作。一些台词更有吉光片羽。从原子弹爆炸前后,电影更是渐入佳境。尤其对奥本海默内心矛盾的刻画、科学与政治的关系、杜鲁门见奥本海默、最后与爱因斯坦的对话,把深度往上翻了又翻。
诺兰,举重若轻,诺兰,浑然天成,诺兰,我那伟大的,素未谋面的,精神导师,全世界只有这样一个导演,他设计的场景对白是我接受度和审美纵轴上完全的舒适区,他对于事物的度量和掌控,所有不自恋的审视和观察,他的美学呈现和情感冲突理念,他严肃的技术纯粹性和艺术理性交杂的光辉,如果你问我从哪里认知电影,如果我只能选择一本教科书,我会选择诺兰的全部,我可以舍弃那些疯狂浓郁高温的艺术风格,我可以接受那些说奥本海默炫技而接受无能的质疑,我就是独爱这款气质,自14岁从诺兰那里感受到电影气质的具象为何物,电影审美观的基础已经定型。而三年才吃的这么好一回,我已经痛了三个轮次(脑残粉,别管),奥本海默特别好,但挣扎很久心里第一星际穿越依旧无可匹敌,还是爱科幻
1️⃣到底是基里安墨菲无辜而呆萌的孤独感,是洛斯阿拉莫斯苍凉而蓬勃的使命感,还是那一众在教科书上变成单位名称的神仙或闲云野鹤或各为其主的即视感,使得这部三小时的长片毫无困顿。这肯定不是诺兰最好的那种史诗般的电影,但电影借着核爆的光圈让斯人斯事在史诗中明亮起来。2️⃣这还是一部重在写人而不是写事的电影,既证明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又证明成大事者不拘于众。既有大项目当前不计前嫌的团队合作,又有功成名就后龃龉龌龊的刺刀见红。人的确复杂,无论是科学家还是高官都难以摆脱人性的弱点,猜疑、嫉妒、对自身存在感的苛求,或许这也是人性本身的样子。
想着二刷了再标没想到隔了两个月……喜欢人文远胜心智游戏,所以是我的诺兰最佳?(?)那种仿佛被放置在一个位置上时的身不由己,学校小阶梯教室这场高潮戏很喜欢。感觉科学/知识分子性与政治上的表现是有相通处的,负罪感、个人道德上的高要求——过刚易折、与被指责时的无法反抗,不过没有结合得很好?对麦卡锡的反思永不过时,人性里的恶随时会再现,比如现在。虽然表达浅,有bug,视听上还是很能让我感同身受,”没办法把牙膏挤回去了”,历史已被人书写到这一步,出影院还沉浸在这份情感冲击中。作为商业片还是五星。
怎么说。。。可能还是期待有点太高了,很多安排都很意料之内就觉得没意思了。。。基里安很牛!在审问的时候他裸体那段安排我被触动了,很巧妙,细腻的地方表达的挺好的,但比如氢弹爆炸那里我当时在电影院就和我老公说肯定要消音了。。。结果不出意外的不出意外了,我在电影院看也没觉得爆炸那里拍的有多惊心动魄的美,就挺失望。。。在开新闻发布会观众跺脚鼓掌那里的处理也不错,总之感觉要不是基里安是别人可能就得差一大截,什么时候基里安去接个小雀斑那种演女人的戏,我觉得他挺适合的
看了很久居然忘记标记,今年院线最佳毋庸置疑了,当然也归功于今年院线疲乏的原因。最能体会“沉默震耳欲聋”的一个时刻,诺兰用后期群众欢呼雀跃来呈现核爆的威力堪称神来之笔,不禁觉得毛骨悚然。人的多面性比原子分子更加飘忽不定,后期的悔恨、反战、内斗也正正反映这一点,诺兰穿插迂回的叙事一开始看得云里雾里,最后豁然开朗也是老套路了,但也确实只有诺兰处理得最好。但是选太多老白男有个缺陷就是根本分不清谁是谁,一顿操作下来印象最深刻还是Kitty这个唯二女性角色。
我是科幻和硬核物理迷呀,这片是大量的对话和爆炸节选(外挂记忆要涵盖量子力学、基本物理、美国司法和一点政治学,我正好都具备)剪碎的组合,没觉得任何一个演员的演技令我惊艳,马克呆萌甚至可以用退步来形容。主角奥本海默的性格基本靠别人的形容词凸显,我真的觉得这么热爱物理的我看了都很难印象深刻/痴迷,不是这个事件和人感兴趣的人看了电影也很难被打动,我家属上了四次厕所、睡了一觉,30分钟在看股票和邮件。torontoON
盗梦空间富二代成为了科学家~~眼珠真的挺特别,怪不得深得导演喜爱。作为一个非典型性的科学家,日常科研,泡妞,政治一点没拉下~~相比大部分科学家这辈子过的太值了。 大神时代已经离我们远去很久,电影讨论的更多是科学家在黑暗中摸索的内心和道德,是会摸到一个拯救人类的权杖还是摸到一个会毁灭人类的武器? 所以最终的接近于0是不是还是不是0?
一个有梦想但又对未来充满迷茫的年轻人,一路被不同的思潮吸引着,寻寻觅觅,在不明所以间误以为自己发现了新大陆,然后被鲜花和掌声捧到半空;当他终于看清了自己,看清了世界,才知道之前发现的不是新大陆,是潘多拉的魔盒,但他已经被推上了无法回头的船,接下来的人生,他只能看着自己的灵魂被从半空中拽到地上,被摔成粉碎。这一切,我无法不感同身受。
看的过程中 会觉得很难懂 看完了 会觉得还好 奥本海默是发明原子弹的人 而不是发出发射原子弹命令的人士农工商 最后还是沦为政治权利的牺牲品 看的时候 会想到 最终领导我们人类社会的 只有那么一点人 那些统治阶级 他们同样具有局限性 就好像乌克兰总统 日本首相 无论是战争 还是核污水 都在把结果往坏的方向引领。
已经是最后几天上映时间了,今天才有空去看。诺兰的电影还是值得上影院。而且晚去有晚去的好,几乎等于包场。电影还可以吧,三个小时不会觉得累。对科学伦理关系的讨论、对麦卡锡主义的批判中规中矩。就是爆炸和音乐声太密集太强烈了些。有马特·呆萌。小罗伯特唐尼演的反面角色,直到摘眼镜后才认出他来。
迟来的记录: 上映的第一天原著只看了20 %, 就迫不及待去电影院看了电影。 不得不感叹诺兰的叙事能力,把奥本海默的复杂的一生都浓缩到了短短的三个小时的影片里。 作为一个后世人和普通人实在无法对历史进行任何评判,可影片却成功唤起了我对奥本海默的共情。 接下来要把原著继续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