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人这一生怎样才算不虚此行?闻善(胡歌 饰)在平衡自己与世界的关系中寻找着答案。他是一个“掉队”的普通编剧,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改以撰写悼词为生。在与各色普通人的相遇里,闻善慰藉他人、也获得了温暖,最终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第2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 最佳影片(提名)刘伽茵第2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 最佳导演刘伽茵第2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 最佳男演员胡歌
悼词的书写被有意处理成如历史研究一般伴随着叙述的拨清的过程,斯人已逝,从前真切存在的人如今只存留于个人的脑海里,被转译成单一面向的主观记忆,而后又在吐露成话语时受困于复杂的情绪,再次被扭曲,最终呈现出远离真实的「双重的偏差」,无论怎么靠近或代入,始终保有那么一些距离。而这抹怎么也挥之不去的距离,或许就是被电影点出的最宝贵的东西,它扮演着生与死、人与人之间无法磨灭的界限,以触摸与突破的渴望显现自身的清晰。基于此,演员、对白的悬浮并非不可忍受,那也能被视作电影世界和真实世界的「偏差」,是暗示着距离存在的其中一部分。也正因为这一切太过浑然自成,随着电影后半段主题发生偏移,影片关键的神被放掉,整部电影也立刻随之崩塌,在重复强调的构图、景别、台词中彰显着自身的浓度,直到矫情在无边的影像中涣散开来。
还是一个月前在常州20块钱看的,拖延了一个月直到今天才写影评,我也是醉了。本来计划写长评,时间不够只能写短评了,片子很不错,有着很多对死亡,生命的思考,剧情看似简单,也没有较大的波澜或者起伏,几个毫无联系的小故事组成故事的叙事路线,可就是这些小故事中,却蕴含着很多不同的思考,比如一位对朋友很仗义的哥哥,在弟弟和妹妹眼中形象可能有巨大差异。而在当下这个网络时代,人们相互孤立生活的时代,真正在乎你的可能是一位普普通通素未谋面的网友,还有那个直面病痛的老奶奶,有时候真的很能感受到共鸣。结尾能感觉到导演还是想朝正能量和意识形态上转的意思,收尾略差,但题材是真的喜欢,五星好评。
静水深流、逐步渗透式的剧作,胡歌、吴磊尝试内敛化的表演,都比较在意料外。能感受到刘伽茵导演她那些克制的、心理内化的处理,在当下浮躁市场里有多难得。编剧/悼词人,表面看是两种职业,做不了前者,才做后者苟且维生。但世间万物都是一体两面的。闻善“闯入”别人的生活,倾听他们的故事,编织出一段段珍贵的“人生总结”,最终慢慢对自我释怀——他笔下的,是拥有另一种意义的编剧作品。大多数人,其实都没法迎来“第三幕高潮”,只能拥有“始终第二幕的人生”。在无法活出华彩时,接受自己,感受每个普通人的无奈,这何尝不是一种清醒。至少在以自己为名的剧本里,每个人都可以是主角。
犹豫在三星四星之间,冷静克制柔软治愈美妙同时也意味着造作刻意矫情鸡汤空洞。这是个讲“创作”“叙事”的电影,也是个侦探片,可胡歌显得过于工具人,父子,伙伴,搭档,老人都显得套路,那些台词我都不相信是日常语言。最后普通人能当主角的意味也讲的颇为励志,不如搏击俱乐部干脆利落有说服力。吴磊换装那一下还比较清爽。胡歌吴磊其实也是诺顿皮特,但主创似乎没往这设计,更多的是想讲创作者困境。片子优点是取景十分平实,是这两年普通人生活的样子,这在国产片里十分难得。三星半吧,还是很感谢这片子让我感受到文字工作的静水流深的力量。可以改名叫你一生的故事。
如果不是胡歌那张脸,它真的像极了我身边正在上演的故事。北京,文字工作,妥协,这不就是我,还有很多人在经历的吗。好像整个影片只是在讲一个开始,没有什么高潮,没有什么结束,只是最开始的那一幕,所以才更像我所经历的真实生活。有点压抑,又有点治愈。还有那些写悼词的人的家庭故事,哪一个都是最普通常见的情感交织啊。看完了得有一个月了,才发现没有标记。 爱主题曲——我祝愿所有敷衍和诡辩都哑口无言。
要做的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几乎是费力但坚定地把故事带向“完成”,将人物带向第三幕。要抵达之地则有新生,也即 声音的回归,替无法说话的人找回声音。很多时刻场面都在为声音让渡。导演要求着这声音足够纯净:词语的能指叠加成了混沌的当下的语气,而每一次对语义的阐释都是一次对语气的剥除,语句被迫显示出其更赤裸的样子。
一直在造景,人造冰、花、创业和配音,通过亲人(含亲近的人)之嘴重构死者人生,借由天赋成为感情的枪手,正面的叙事被虚化了,视点聚焦到社会的高压,人生每一幕的艰辛。总是在逆光/阴影中的主角是短暂介入他人过往的幽灵,在长久的自我危机消解后,终于完成了内心的补完。海报视觉是设计过的拍摄间,宋体极尽规整轻盈
让我很痛苦的点是整部电影过于平淡没有一丝起伏,宣传点是安抚人心的良药,实际上是隔靴搔痒,男主从生死中感悟出了自己的人生真谛的说教意味太过浓烈了。整部电影充斥着试图说什么但最后啥也没说的感觉,画面也并不那么优美和谐,和电影情节一样刻意却平淡。一部电影平淡到乏味已经很致命了。
#TIFF2023 我操太牛逼了,幸好抽空看了,果然不虚此行。要人物有人物,要环境有环境,要声音有声音,有现实有奇幻。文本丰富,台词和影像有神来之笔,而且很少见到能把北京的破屋拍得这么好看的。“就算只有一个人知道,也有意义”,看得老娘在大Tokyo的路上还掉了点眼泪噜。
影片有一种强烈的现实感、生活感,叙述的故事仿佛就发生在身边。死亡是一件非常稀松平常,又被我们所忌讳的事情。每天都在上演的故事,但被我们刻意回避。影片中没有刻意渲染悲或喜,只是质朴地叙述了一些人的人生、生活。男主角通过为其他人写悼词去了解一个人的过往历史,也找到了自己。
框中框 空间感/北极熊/“我最丑的两天”“你很好看(划掉)问题不大(划掉)我相信”/前几幕妹妹不满悼词妹妹说反正回不来 过一会 二哥从画框外左下角拖拽起来一个哭到站不稳的妹妹/暗线是男主找自己 不过笔下人物背后灵化有点emm/女主为啥走之前还要给男主家贴防撞贴
对死亡的克制表达,依靠陌生人的悼词去靠近和拼凑,直面叙事,讲故事的人也是故事本身,方阿姨讲述年轻时的爱情,一度泪目,年少总年轻气盛,跋山涉水也要去确定自己的直觉,但爱不纯粹,那漫长岁月终究斤斤计较二十小时的犹豫,人之将死回望时历历在目也觉可笑。
和同期的永安镇有奇妙的耦合,都处理了作者、创作和作品之间的关系。有很多几乎真实的瞬间,比如在目送一个熟人走出镜头后再次告别,就是诸如此类的重量让男主重新降落到生活里的,而不是生死的彻悟。还有一处惊喜是它来自于一个女导演,真的非常温柔和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