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译 名 疯狂的爱
◎片 名 Amour fou
◎年 代 2014
◎国 家 奥地利
◎类 别 剧情
◎语 言 德语
◎字 幕 中字
◎上映日期 2014-05-16(戛纳电影节)
◎IMDb评分 6.4/10 from 741 users
◎豆瓣评分 6.2/10 from 200 users
◎片 长 96分钟
◎导 演 杰茜卡·豪丝娜 Jessica Hausner
◎主 演 克里斯蒂安·富里道尔 Christian Friedel
Birte Schnoeink
卡塔琳娜·舒特勒 Katharina Schüttler
Sebastian Hülk
◎简 介
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的柏林。年轻的诗人海因里希相信爱情(克里斯蒂安·弗里德尔饰)能够战胜死亡,然而他无法说服自己的表妹玛丽同自己一起自杀。对此感到失望的海因里希把目标转向了亨丽埃特,一位商人的妻子。一开始,亨丽埃特对海因里希的想法感到不可理喻,然而当她发现自己身患不治之症之后,她的想法改变了。
◎获奖情况
第67届戛纳电影节 (2014)
一种关注单元 一种关注大奖(提名) 杰茜卡·豪丝娜
2015.4.16标记“想看”:搜不到……票就不买了 影院时间地点不合适 2019.11.30 看过 要不是昨天欧盟影展看了这位说英语德语腔十足的女导演的《小小乔》被搞傻了,以及发现自己标记过“想看”,今儿看了两部库布里克之后也不会坚持到晚上自己看这部。真的是“复古而不古典,荒诞而不讽刺”,十分之病态了!男女主的颜也不好看。简直神经病!相比之下Little Joe很成熟了。唯一有力量的也是就是原型是德国诗人、剧作家海因里希·冯·克莱斯特Heinrich von Kleist. 女主真是太冤了…… 歌儿也不很好听。以爱之名,讲得却与爱毫不相干,诗人抑郁症么?也不是北欧啊!女主女佣倒是更抓人一些。总觉得女2号诗人表妹玛丽很眼熟。豆瓣APP显示历时1690天想看终于变已看。资料馆1号厅也就二三成人
明天要见导演所以赶紧补课。小小乔哪里都没有资源只能看这部了。节奏是真的慢,慢到过头了。虽然慢让它有了古典风格,但还是太让人着急了。叙事很慢,来来回回就同一个意思,剧情缺乏递进,心理推进也比较浅。能大概猜到导演倾向的意图,至少有几个层面:1单纯讨论爱情,究竟是一起度过余生的爱更有意义,还是能为共死的爱更有价值?2不断重复讨论阶级平等,民众解放问题,不止是对时代背景阐述,或许还有拷问。3阶级平等的问题同样可以移植到性别不平等问题上,电影中贵族们的论调是不是也暗示了男性话语?4男女主究竟有没有真爱?是因为要死才爱,还是真正看破了愿意爱?充满反讽个人觉得电影题材很好,故事也很有趣,但目前拍出的效果相当生硬,缺乏让人思考的力度。可能这种判断还是我现在能力所限,但至少现在在我这里认为是不及格的
有被惊艳到,但是打星这件事真的太难为我了被haunser那句 于我来说,幸福是噩梦。我不喜欢喜剧结尾的电影,感觉充满了虚假。 吸引到,找了找发现这部可以看,正好缓解了我这种深夜总想要发疯的人的毒。看哭了是真的,被吸引了也是真的,但很多念白跟不上,导致有些时候出戏,但台词的内涵和作用是很明显的,这种类型的法式艺术片,没想到会有这么大魅力。爱上法式慵懒风了,真的美,真的精致,真的吸引人。看来这种油画式的构图是很多导演都极力追求的,一个两个,就看谁用的更绝妙了。观看起来视觉体验极佳,3星总没问题,内容上秉持导演的主张,也是很能理解。这么一看,我还从没打过5星呢,这么说,1917可能就是5星吧,太爱了。但,如果真要打星星,可能还是给个4,总觉得没有一部是5星的完美,太不真实了吧。。。
有一点点感同身受,但自杀和退学没什么可比性。开始以为是德语世界逃不掉的"莫名其妙的忧郁"的"Weltschmerz",关于悲观是悲剧的先决条件,但到最后像是在怜悯人心之脆弱和人类情感不相通。导演表现"精神畸变"不新颖但有趣:女主决定自杀后,镜子里的画面短暂变形;马车在春天前进,在冬日倒退。但形式化的歌唱,形式化的构图和端着的台词看着尴尬。看吧,一个是心里想着自己的表妹而忧郁自杀的诗人,一个是说着"我就是我丈夫的附属品,我不需要自由"的以为自己病入膏肓的贵族女子,两人死后还要被人说"究竟还是为情所终吧。"片中老母亲的那句话是我的真实想法:"需要有人把她从这种畸形的爱中解救出来,而不是人为制造一个大团圆的结局来掩耳盗铃。我还是更喜欢歌德。"
片名的amour更像是对自己的爱而非他人 影片中人物的情感冷静而克制 就连小女孩表达对妈妈的不舍也只是“我们明年夏天还会去看波根波尔的兔子吗” “我们”二字 小心翼翼到让人心疼 诗人或许是最自私的一个 对表妹玛丽不愿与自己一同赴死就觉得是不爱自己 转头又邀请上了另一名夫人 不过是顾影垂怜 老妇人所说的“假团圆”和“病态的爱”形容得十分贴切 相比之下香香公主为了陈家洛哪怕违背宗教信仰也毅然以自杀传达事情有变消息的行为才更算爱情 结局如果是诗人苟活或许更具讽刺性 大时代背景下总要淘汰不适应的人影片画面色调很美 人物衣着画面布景接近油画氛围 镜头捕捉的角度也增加了情感的克制程度 另 两只狗狗好可爱啊嘤
颜色是荷兰油画的那种,有点让我想起《秋日奏鸣曲》,这次中文字幕水平突然变很差,很多很明显是中文字幕的错误,有些地方简直不知所谓,没法和英文字幕形成张力了lol。电影本身远比看起来复杂,那个诗人在后来到底是怎么想的?是想 prove it to Maria还是真的发现他应该have faith in 女主?女主这边的悖论是她的晕厥似乎就是被诗人的观察引起的,于是在之后爱上诗人或者至少试图和诗人一起去死是科学的,但为什么在发现自己可能不死后又突然想要放弃诗人了?这中间会死亡的判断和对诗人情感的变化各有多大影响?当然还有一直在讨论的税法改变及农奴解放什么的象征什么?
身份和时代变革是暗线,错爱是明线.浪漫主义的同落黄泉显然与赶潮流(巴黎)为代表的新兴文化完全背离.声音层次感浓重.用机位的错开表明眼神交流的不可行.而壁纸的虚实相生暗合主人公思维.-陷在自己构建的现实OR幻觉太过真实.对称构图.从花前相识到花后剪裁暗示宿命走向-又和画作和歌曲配合强化讽刺效果.出现一次略微突兀的心理独白来引导观众情感变化.对话显然贴合最实际的最紧迫的内心期许.静谧的油画.交谈对象的隐秘需要观众猜测和参与.Henriette与Heinrich开了名字的玩笑~
男主更像是个猎手,不断捕食愿意一起自杀的异性。与其说他在用死亡来检验爱情,追求终极的崇高的浪漫,不如说他是在实现自己的自负和虚无。男主女主分别来自贵族和资阶,身处激进思想带来制度变革的时代背景下,他们又都对世界的虚无有足够的认知,以至于两人并不关心自己的阶级话语,仅因自己的境遇、理想而自杀。可是电影对追求自杀的交待合理性始终不够,对世界虚无的铺垫始终欠缺。爱情、社会变革与死亡,都穿不透虚无的内核。挺好的话题探索,弄成像文艺青年的掉书袋。
已经有了小小乔里一脉相承的顿顿的quirky感和女性视角我与世界的关系爱咋咋地的态度,技巧上还没有后作那么大胆,但这美好的室内设计赏心悦目啊,也是两位主角虚实世界相间状态的美妙背景。这里边角料絮叨里的政治啊哲学啊探讨在小小乔里进化成融合在世界观设定里,变得更有力。各种-mate中可以加上一个deathmate了,不管前情与经过如何,一起死就是一种绝对的连结。愿我将来也有中意的deathmate.
还挺有趣的,全片有着非常端庄的静物感,镜头与人物两项运动几乎都不存在,所有强戏剧时刻也全被剪在镜头之外。在此之外却有两个非常明显的运动镜头,一是丈夫与Henriette讨论去巴黎治病,由全景推至中景,摄影机之动;一是赴死前的舞会,Henriette与诗人跳华尔兹,两组舞伴在画框里不断进出,人之动。悲剧性并非在于现有的悲剧结局,而是两人的自由意识并不同步。
“疾病的罗曼蒂克看法是:它激活了意识。以前是结核病充当着这一角色,现在轮到精神错乱了。据认为,它能把人的意识带入一种阵发性的悟彻状态中。把疯狂浪漫化,以最激烈的方式反映出当代对非理性的或粗野的(所谓率性而为的)行为(发泄)的膜拜,以及对激情的膜拜。而对激情的压抑,当初被认为是结核病的诱因,现在又被认为是癌症的诱因了。”——苏珊·桑塔格
开篇一句,“你以为想活,实际上却想死。”这想法如肌肤上爆发的瘙痒,知道多挠未必有益,可就是想要不计后果地放肆。看着一对曾是陌路的男女,在高跷上左右渴望与失望,起起落落的戏剧性充满天意的嘲弄。充满文学性的毒素在发散,主题依然是对爱、信仰与科学等构想的冲击,而这次煞费苦心的构图与摄影,很见功力。越来越喜欢豪丝娜了,四星半。
“古典的疯癫经验”这构图这画面这配色这内饰也太好看了。我个人觉得这是一个有 愚蠢 感 的故事,带一丝冷漠的荒诞。可能有些电影并不是为了成全什么吧。有意思的电影,有意思。男主长得像鼹鼠。因为某个与这电影无关的人而看了这部电影,算是一种缘分。ps.三个月后,看完侯麦的那部,我想我理解了这部电影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