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身为养子的尼禄厌倦他的导师赛内卡,并以背叛的罪名命令他自杀。赛内卡顺从了,但他的死亡却是非常缓慢的。
电影是好电影!大段的台词,大段的独白!看电影类型是剧情,传记,没想到的是极度的血腥!不时用衣服挡住视线!不了解罗马历史,看完电影之后百度下,尼禄暴君,塞涅卡,历史上确有其人!这也是爱看历史,传记类题材的原因吧,本身不了解,看完电影,再百度,感兴趣再读书,收获不小。不知道塞内卡真人如何,从电影呈现来看,太能叨叨了,叨叨的让人烦,当知道自己大限将至有追随者离他而去时,还想挽留,但对方执意要走后,则开始用最肮脏的语言咒骂!元老院,贵族也是虚伪的啊!给年轻妻子洗脑,让她陪葬,后来是其他人看不过去,才挽救了年轻妻子的生命!直到最后一个仆人离去,他还是不想走,一直拖延!再高明的政治家,哲学家,面对死亡也是无能为力啊!#BJIFF# 丽泽天街
4.21斯多葛主义者朝圣预定中……补23.4.28北影节·英皇:比预想的要好,在我这儿暂时成为了与斯大林之死伯仲之间的喜剧。对最后一天戏剧性的集中展开都还不是最打到我的。最打到我的是这个片子不是简单说遍故事,而是从头到尾呼应地做了遍塞涅卡。三世纪的罗马充满自然灾害,如今的世界滑向全球变暖;当年罗马有尼禄,如今的世界有川普、布丁、埃苏丹、内塔、等等威权性领导回潮;塞涅卡爱用戏剧表达政治,这部剧也在如此;塞涅卡借希腊讽罗马,这部剧就借罗马讽今;附庸风雅的土豪,嗑嗨了的药虫,智性匮乏者的误解……一切情理之中,却是意料之外的发现。当然,我的评分里有同属斯多葛主义者的情感分。
在我心目中拿奥斯卡最佳影片的程度!二刷之后,确认我真的是好喜欢这部片。第一次看时就感觉好像从来这么喜欢过一部电影。平时看到很棒的片子,就会想,嗯,真好看,很喜欢。但这一部莫名奇妙地就是灵魂契合的喜欢~当头一击的喜欢~无论是戏剧般直刺人性的台词,还是配合画面的音效音乐,还是人物说话间突然而至的惊悚的闪白,甚至遮蔽太阳的灰烬感,血色大漠的末世感,甚至血腥的戏中戏……全部服从于讨论专制与死亡的主题。在二者面前,人性的虚伪与懦弱藏不住。“太阳是自己走的,还是被人们赶走的?”“我面对死亡无所畏惧”“妈妈,我害怕,因为痛,很痛。”可能是悲观主义者的狂欢吧。
如果是想用现代,有些戏谑的方式解构历史人物,提供新的解读和视角,那显然做得并不够;如果是想呈现一种来自古代,但实际已失去的智慧,那大段独白般的台词设计,并没有什么哲思,十分乏味。不管是解构、嘲讽还是单纯的思辨,都有点流于表面和形式,所有星给片尾和推土机和男主的表演。当然,最戏剧的一幕莫过于电影最后有人录屏,一女子大喊一声“不要录屏”,震撼全场。那一刻她一定觉得自己特别正义,在所有人安静得准备看完电影最后一幕时喊一嗓子,实在是自私、愚蠢、脑残、弱智加傲慢,相比之下录屏都显得没多么不好。
无论说出如何冠冕堂皇的话,最后时刻来临时还是被死亡的空虚和无尽的恐惧吞噬。引诱年轻的女孩与自己一同赴死,再三强调自己好不畏惧,其实只是虚伪的自我麻痹,不敢正视那个赤裸裸的真相罢了。尼禄用暴力对抗死亡,认为杀戮生命就拥有超越一切的力量;你以为留下自己的思想和言语,就能超越死亡获得永恒。你们都是何等的傲慢,但你们全都失败了。到最后,罗马早就消失不在,一切都跟着你的尸骨一起消散,时间对万物都毫不在意。好惊喜好喜欢??戏中戏以及几次死亡的仪式太精彩了,彻底失语??
#bjiff 英皇(我太讨厌这个电影院了 天天那么多活动个别工作人员可能因为太忙了脸臭的要si) 我冒着寒风冷雨 吃了一份十分难吃的亲子丼 然后坐在最后一排角落里忍受垃圾字幕,来往人群和旁边一直嬉笑记笔记的女观众度过了这100多分钟,视听语言十分十分好,男主大段的英语普通话文戏我也很享受,偶尔看点这种cult的东西还挺满足的(非常符合我对电影节的需求,但总的来说不是特别好的一次观影体验,那么多台词翻译还稀烂我可能就看进去了40%吧。
或许是我的预期太高了...但总觉得血腥程度还是够收敛了,中途看离场什么的还是太夸张了点。故事情节简单易懂——一个叫塞涅卡的男人决定去死,只可惜主旨表达完完全全是失败的,古代到现在的隐喻并不是靠几个符号堆砌在古罗马搞摇滚太阳镜和推土机就能够展现的。戏剧化的表现形式平庸而聒噪,通篇的台词却少有直击灵魂的记忆点。唯一的亮点在塞涅卡死时旋转的与压缩的那段镜头,窒息感很强。虚伪的人终究会被历史的垃圾堆所掩埋。
【88】真正值得看的戏中戏后现代电影,导演用间离手法把片中的人物、拍出这部作品的自己和台下反应各异的观众给结结实实的讽刺了个遍。暴君在台前挥洒着鲜血,创作者在舞台上痛心疾首地崇尚着暴力,观众则在自己的世界里或不耐烦、或汗毛直立、或幸灾乐祸地呼唤着死亡。最终,虚伪的人们永远无法建立起不虚伪的秩序,理性终将消逝在自然的混沌中,一如流动的风汇入龙卷与阴云。
所有看完全片的观众都是十级mansplain受害者??,但其实还蛮有意思的,台词故意把塞涅卡设置成一个文艺癌不停念叨且道貌岸然的人,高谈阔论自己拥抱死亡但是真正面对死亡的时候却懦弱又猥琐,里面时不时冒出来的现代道具:黑人穿着T恤、罗马士兵的墙上的坦克涂鸦、尼禄皇帝的华丽摇滚、最后用推土机埋尸体更凸显荒诞的感觉,导演应该是有学佐杜洛夫斯基杂糅鲁本。
借古讽今,或者谁说历史不是在不断轮回和复线呢?人化的意识形态,前赴后继的“牺牲品”“背叛者”和“反抗者”,不愿意轻易放弃的执念,最后落得的仍然是暗淡退场的死寂。死得轻易的黑奴,刽子手亚洲面孔,电线杆前的罗马使者,隐喻,各种形式感和cult的大胆尝试令人喜欢。直接旋转2.39画幅的镜头好惊艳。中间部分让人有点痛苦,BTW,刽子手真的好像王千源。
5。尼禄大帝抄起电吉他那一刻就完蛋了。我觉得吧,时空交换这种手法里面最忌讳的就是强行堆现代符号,这里不光堆,甚至要给专门的单场,那就完全是形式贴脸了。它想要的太多,结果哪个都没走下去,比如这邪典风,却搭上了全近镜+破墙;再比如这奔着严肃文学去的台词量,搭的是极其草率的布景和倒闭游乐园淘来的道具水平,整个成了四不像的话剧。双自杀那场不错。
到这个份儿上也无所谓是不是历史剧了,固然是特定的做派遭遇特定的死亡,但感觉哪怕放到莎士比亚、尤金·奥尼尔等时代也可以有类似的呈现。然而影片恐怕又经不起这种比较,它的情节仅仅是为了让明星演绎一个加长了的戏剧瞬间铺垫,是一个戏剧瞬间的背景故事,那么观众自然要问,马尔科维奇的表演是不是对得起这种“精彩片段”式的剧作手段?我觉得只能算及格。
错过了开场,但依然对约翰·马尔科维奇的台词功力感到震惊??。这种叨叨叨持续输出到欠打的元老说教官太适合他了,唯一喘气儿的时间,就是骂人的时间。割腕but没成功,说自己血里都是木屑,这是怎么想出来的哈哈哈??一心想着要留下传世遗言,最后被记下的还是别人的quote。结尾那个现代推土机有点赞????。服化道和建筑设计还是挺有风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