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影片拍摄于1967年,是至今为止关于伟大的音乐家巴赫最优秀的影片,片名来源于英国作家同名小说,片中引用的对话、信件都取自巴赫生前的真实文件档案。影片几乎汇集了当时音乐演奏界的精英,如哈侬考特、奥古斯特·温钦格等,具有非常高的史料价值。与我们平日看到肖像画上胖而结实的巴赫完全不同,由著名钢琴演奏家和指挥家古斯塔夫·莱昂哈扮演的巴赫显得瘦小文弱。影片问世后得到了当时影评界的激赏。
第1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熊奖(提名)让-马里·斯特劳布
大光明“法国大师电影节”。67年一对法国著名导演夫妇的“激进作品”。下判断“激进”,是因为它推翻了巴赫(自己造及其他人造的)神话,颠覆了通常传记片模式。演员都是当时顶尖音乐家,演奏(唱)了所有作品,但他们几乎没有“进行表演”。附着在一个“编出来的”巴赫编年体日记线索上,演员(音乐家们)在尽可能还原真实状态的场景、真实服饰下,真实(还原)一部部作品的历史演出状态【这一部分帮助我直观当时人们听音乐的空间状态】。画外音不断推动场景转换、时间流程,里面的故事充满家长里短、职业政治【这一部分让我理解当时作曲家的依附与独立矛盾】。两部分愈加衬托演出的音乐非常“巴赫”:节制、均衡、结构感和宗教感异常强大!耳机里放着巴赫作品写影评,缝隙中飘来南京路餐馆里人群各种世俗词汇,这部电影似乎同步在我生活中进行着。
节制的镜头,基本摒弃了用特写和剪辑渲染情绪的可能,一场一镜接近图示,以旁白与音乐勾勒音乐家的肖像,如此“本真”的美学倒是与莱昂哈特一拍即合(哈农库特似乎也小露脸),演员在“电影表演”上有多后撤,在“纪实演奏”上就有多前置,纯然的1968年录音,显现“一个创作中的人”(加德纳语),就像从庸常、寡淡、略显汲汲营营的人生中,升起被信仰照护的平静与喜乐,或许不完全出于宗教激情,毕竟他也把多吃蔬菜或自己姓氏写进曲子,重要的是聆听,不作为配乐,而是对其人其奏的在场。弹到哥德堡第25首变奏时,想到Before Sunrise中,Julie Delpy在清晨维也纳街头听到的就是这首——像这次影展的一个隐秘连接,也证明无论莱比锡离我们有多远,巴赫的音乐总在一个我们能遇见的位置。
在大光明观看的50周年修复版巴赫音乐传记片。对比几部我看过的同时代传记电影,像55到57年的三部茜茜公主(奥地利),62年的阿拉伯的劳伦斯(英国),65年的音乐之声(美国),这部电影从叙述角度、文本到视觉表达都显得严肃克制,并通过日常作曲和工作场景的如实展示,将巴赫音乐贯穿起整部电影。这并不是一部让人在感官上会激起诸如愉悦、兴奋情绪的享受电影;相反,观看这部电影类似深入阅读,始终需要读者的投入和思考感受。我听的古典音乐并不多,但直觉中觉得电影非常出色,巴洛克音乐的古典美和其中宗教音乐的圣洁之感、巴赫所追求的理性简洁被平衡的恰到好处。
第一次观看音乐家的传记片,影片介绍了巴赫的生平和他一生主要作品。虽然巴赫的作品只听过“勃兰登堡协奏曲”和“马太受难曲”,但他作曲的宗教音乐所蕴含的对神的赞美,呈现的虔诚和对人的娱乐精神,还是影响到喜欢音乐的我,再次听到影片他的作品演奏中古钢琴发出的纤细的音色,管风琴那优美,庄重悠长之声,深深为之感动。惊讶于十八世纪德国和奥地利涌现象巴赫,海顿,贝多芬和莫扎特等如此之多的伟大音乐家,更庆幸让现代的我们有机会欣赏到如此众多优美而动听的古典音乐。这个世界需要古典音乐,很难想象只有现代音乐的世界会如何?
一星扣给我听不懂(对不起),出人意料地比前几场艺术性太强的文艺剧情片好看很多,因为大段演奏让电影变成音乐会。旋律也许不能让人思考出深度却能让人心情愉悦放松,我的思绪很自由地飘荡又回来。音乐或者其他艺术内容作为一种文本,纳入电影拍摄与剪辑,其记录意义不言自明;联想到今年北影看的凤冠情事,实拍昆曲舞台表演但访谈与环境拍摄太潦草,跨越时间有了纪录意义却没看出来脚踏实地纪录的用心;这部编年史却因为不演绎而不打折扣地演绎了克制与忠诚。(但古钢琴音色也太潦草了,听起来像对门邻居装修,有一段实在受不了
#法国电影大师展#@大光明,毕恭毕敬的、用音乐谱写的传记片,画外音直接诉说巴赫人生经历的部分比例很少,安娜(当然主要是创作者自己)以极快的语速匆忙交待,仿佛想尽量把时间用在展现巴赫的音乐之上,即使是讲到他们一个个早夭的孩子,讲到他们拮据的生活也是如此,两者互为穿插的手法帮助观众在一定程度更好地了解巴赫作品的诞生背景,以此进一步理解巴赫的音乐;有一定门槛的片,可能更适合资深古典音乐爱好者,即使是我这样的纯粹外行人,也在这个令人烦躁的热天午后得到了一次圣洁的洗礼
我愿称之为大型巴赫作品音乐会混剪(年代顺序版)。作为电影很难评。也许导演认为,写巴赫,巴赫的作品比巴赫本人的故事挖掘更重要。所以片子里以巴赫时代的乐器重现巴赫当年演奏场景。巴赫本人的生平故事以旁白形式快速带过。全片都是以年代装打扮,表演巴赫重要作品。真的是音乐会录像。从音乐的角度来说,大约值得给个高分吧。看了下幕后,找的古乐运动的领军人物来扮演并弹奏。以及,我不知道是大光明音效差还是什么原因,如果乐器音色是这样的话,我理解为什么现在是现代钢琴了。
一部完全由声音主导的电影,一次巴赫爱好者的银幕声乐盛宴。画面极为简洁,本应作为焦点的巴赫泯然在乐团众发声源之中,多数时候以背影或侧面示人,唯其指挥的手势最为突出,到后半部分才渐渐以中景和特写接近面容。如果说传统传记电影真人扮演的形式终究是假意的虚构的话,这部影片无疑提供了一种新拍法,并非叙事性的还原,而是以真实口述文本为主,再拼贴串联起传主若干人生片段的搬演,在画面与声音的并行与裂隙间观者的想象力得以滋长并延伸。
2023.8.13上海大黄明影院观看,下午1点半的场,几乎满座。影片结束鼓掌,这是我在任何其他影院从未见过的。观影前豆瓣评分8分,观影后豆瓣评分7.8,大概率是同一场观众评分的原因。整个观影过程像是在听音乐会,用代表性音乐讲述巴赫一生,整部电影基本只有音乐,长镜头,少有镜头转换,人终曲散。过多的音乐听的乏味,有台词的地方一对比下有了看头。个人感受越接近尾声的音乐越动听,也间接说明了巴赫音乐愈加成熟。
#2023年法国电影大师展# 大光明电影院,3.3分。我同意它拥有一种对巴赫原汤化原食的美感,但全程也在困惑,“安娜”棒读“真凭实据”并且抑扬顿挫出巴赫左手部的徘徊声场、古乐大师精致服化道“原汁原味”演绎,“原真可信”的大旗下它还有没有同时空相聚凑成一部电影的必要?我现在更倾向于没有,只是那个时代没有更好的媒介承载这样比《音乐》还要枯槁的“真”。简直让人怀疑偏执于authenticity的价值了……
7.5挺有意思的——看完《西西里岛》之后,再反刍这部作品的时候,感受改观不少。应该是迄今为止看过的传记作品里,间离效果最为显著的一部。干涩的情绪,归零的表演,低变化度(PowerPoint式样)的视觉,协奏曲响起时,一直闭眼也不会错过任何事情(睡眠友好)。以近乎极端的方式寻求契合历史本真的表达,直到塑为反电影的形状。于此便不难理解,当时影评人看到这样特立独行的片子,给予激赏的心态了。
2023.08.13大光明法国电影大师展。都不能说朝着伪纪录片方向拍,甚至可以说是伪新闻片(就是那种早期电影院播放电影前会有的新闻电影)。要说好,好在服化道和演奏,好在让古乐运动的顶级人物亲自指挥亲自演奏,但是很难说这不是荷兰帮自己做的宣传片。总的来说,作为电影的艺术不及格,作为音乐的艺术又是满分。在大电影院里看这样的电影真是让我沉醉,够真实,足以在一片漆黑中回到那个欧洲。
画外音承担着文本的角色,无重音、无韵律、无间断,因此语音无限贴近可供阅读的文字。这种语音-文本充当着最基础的和声声部,让位于真正的音乐-影像。乐谱无限接近于绘画,而在那些乐队演奏的镜头中,音乐从远即近地刻画出空间的轮廓,镜头成为开放的缝隙,供音乐涌现。最为神性的几个镜头是沙滩上的海浪、树梢间的天空以及歌手的背影,除此之外,称赞神的音乐还能为了什么而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