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恐怖  纪录片  爱情  血战  大陆  科幻  美女  入侵脑  阿凡达  坚如磐石 

采得百花成蜜后电影

 
电影译名: 蜜蜂工厂(台) / 比蜂蜜更多
影片导演: 马库斯·伊姆霍夫
豆瓣评分: 8.40
影片地区: 其它
影片类型: 纪录片
上映年代: 2012
影片时长: 90
更新时间: 2018-10-01 00:44
浏览次数: 351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采得百花成蜜后电影简介及网友点评

主演:
导演:马库斯·伊姆霍夫
语言:德语
地区: 瑞士 / 德国 / 奥地利
编剧:
类型:纪录片
上映时间:2012-11-08(德国)
别名:蜜蜂工厂(台) / 比蜂蜜更多
用户标签:纪录片,德国,瑞士,自然,2012,环境,野生动物,documentary
片长:90分钟
imdb编号:tt2263058

耀眼的自然风光,奥斯卡奖提名导演:马库斯 依穆胡夫足迹踏遍全球,途径加利福尼亚州,瑞士,中国和澳大利亚,探寻濒临灭绝的蜜蜂种族。这是一次比以往任何有关蜜蜂主题的电影都更雄心勃勃的电影。
  爱因斯坦说过:如果蜜蜂绝种,人类也活不过四年。蜜蜂的末日,已近在咫尺,大陆正用人手传播花粉!纪录片名导蛰伏多年再出手,全因家族是养蜂人,爱蜂如命。严可夫走遍四大洲,揭开蜜蜂不住消失的真相。自由市场大量生产的制动一开,生产线最底层的蜜蜂最受压迫,恶菌、杂交、农药、抗生素、人为迁徙,在在都极致命。先进摄影技术令我们身处蜂巢,鑽进蜂群,更见证蜂后空中交配。犹如蜜蜂主观镜诉说的一部动听警世的

很棒的纪录片,抒情和科普兼具,了解的同时不断让人反省深思 “蜜蜂究竟被谁杀死了?” 。从中映射出人类社会种种的矛盾,在人类的贪婪与恐惧下,与自然的关系,有时候就是那么自以为是而脆弱,打破平衡,最后也会让人类自食其恶果。索性导演没一巴掌就拍死了,最后还是给了希望。BTW,辛勤可爱的小蜜蜂,的确有很多可研究学习之处。“如果没有蜜蜂授粉,这个世界将发生巨大的变化。蜜蜂直接影响着我们的大部分粮食和有花作物,没有蜜蜂,我们必须显著增加化肥的使用,这将导致大面积的水体污染,最终污染我们的食物和生存环境。”“我们的生命不仅是我们自己的,从子宫到坟墓,我们和其他人紧紧相连,无论前生还是今世,每一桩恶行,每一项善举,都会决定我们未来的重生”——星美2018.12.02 上海电影资料馆

采得百花成蜜后剧照

当这些金色的小精灵出现在镜头前时,背景音乐的流动所传达着的是罕见的怜悯与崇敬,里面所掺杂的悲哀和神圣无以言表。导演用感激和敬畏的态度,诉说着这群默默无闻辛勤工作且养活了全人类的昆虫的故事,养蜂人将人蜂共存的历史娓娓道来,从灵魂的共处到利益的驱使,鲜血与背叛不仅仅只发生在同种族之间,人类在欺骗这一高招上获得了身为高级动物的快感。爱因斯坦说,如果蜜蜂灭亡,那么人类最多只能存活四年。我们赖以生存的食物大部分需要通过蜜蜂传授花粉,而其中生物内部的一系列复杂作用带来的并非人工授粉所能达到的目标。对自然界动物的从恐惧到尊敬、好奇、残杀、驯养、奴役、灭绝这一过程,掀开人类历史的每一页都能轻易找到,对文明进程的追求究竟是背水一战的勇敢还是浑水摸鱼的傲慢,从来都不会是过时的话题。

采得百花成蜜后剧照

蜜蜂们精密的社会结构以及令人意外的交流和交配方式都让我感到神奇,这部电影的画面也拍得特别好,很多微距镜头里蜜蜂身上的绒毛分毫毕现,也不知道是怎么跟拍到它们飞行的样子的,现在还怀疑是电脑做的。阿尔卑斯山的风光和大片大片的杏花林也很美,从视觉角度就是一种享受。但是有些严谨性还是存疑的,观影现场有(外国)植物园来的专家,他们也养蜜蜂,说中国部分地区采取人工授粉其实是为了提供基因多样性让果树产量更高,不是因为所谓蜜蜂死绝(我也不知道蜜蜂到底死没死绝)。然后大部分养蜂人还是爱护自己的蜜蜂的,不会像加州那个唯利是图的工业化养蜂人那么残忍。不过农药残留问题是真的,很多号称自己是有机的商家事实上也无法保证自己的产品有机,因为他们管不了蜜蜂去更远的喷了农药的花里采蜜。

采得百花成蜜后剧照

今年首部报名参与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角逐的瑞士电影,整体上还是一部严谨且中规中矩的纪录片,如果蜜蜂绝种,人类也活不过四年。这部纪录片跑遍了大半个地球就是为了寻找如今蜜蜂大量死亡的原因,揭开蜜蜂历史的面纱,一些蜜蜂的跟拍镜头让人大开眼界,特别是那个震撼的空中交配的镜头。★★★★

采得百花成蜜后剧照

导演紧扣“MORE THAN HONEY”这一主题,通过详实的资料,多角度地向我们呈现了蜜蜂的世界。整个影片脉络清晰,叙事详略得当,跨越全球取材的努力,更是为观众呈现了一幅全景感十足的微观图画。不管是从生态角度,还是从经济角度,亦或是从生物学角度,这都是一部上乘之作。

采得百花成蜜后剧照

导演紧扣“MORETHANHONEY”这一主题,通过详实的资料,多角度地向我们呈现了蜜蜂的世界。整个影片脉络清晰,叙事详略得当,跨越全球取材的努力,更是为观众呈现了一幅全景感十足的微观图画。不管是从生态角度,还是从经济角度,亦或是从生物学角度,这都是一部上乘之作。

采得百花成蜜后剧照

满眼皆是人类资本对生灵的奴役,即使是原生态养蜂的瑞士老农,依然会人为杀死不符合要求的蜂王,而工业化养蜂更是让蜜蜂成了金钱压榨机下的原料。不过昆虫依托种群数量的多样性带来的强大适应力也成了它们最后的希望。再说了,即使如爱因斯坦的悲观,也会输给中国人呵呵

用大量微观镜头揭示的蜜蜂世界让人心生敬畏。但在探讨人与蜜蜂的关系的时候,作者似乎是没有清晰的观点的,也没有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去寻找蜜蜂消失的原因。要寻找这种原因必然要去看宏观生态系统,但作者却没有,后三分之一似乎是在漫无目的地讨论蜜蜂种群问题。

导演用心了,走遍四大洲搜集有关蜜蜂的素材,还将传统养蜂与工业养蜂进行对比,资料非常详实,片子有很强的科普性。但科普之余,镜头富有诗意,将立意拔高到了强势生命与弱势生命对立统一的关系上。P.S.强烈推荐密集恐惧症患者观赏此片,嘿嘿~

3.5。1.采蜜物语。2.细致入微的蜂巢图谱,有严谨纪录,亦有诗意延伸。2.遗憾的是,养蜂人的心境流转稍嫌单调无味,科普性太强,而韵味欠佳。3.我们拼命的向前跑,是为了停在原地。4.有密集恐惧症的童鞋,可以当恐怖片看噢。

中规中矩的科普片吧,其实早在90年代之前世界各地的蜜蜂就越来越受到蜂螨、寄生虫、幼虫腐臭病等等的影响啦,很多地方的本土蜂种根本不能抵抗外来蜂种带来的细菌。在中国,中华土蜂主要的敌人并不是农药,而是引进的意大利蜂。

對蜜蜂的研究及特性有非常細緻的描述,提供許多不為人知的自然知識及商業化下的養蜂行為,而養蜂者只將蜂視為賺錢的工具,並未以生命對待,實在是商業化的結果;在山西缺少了蜜蜂而用人替菓樹傳花蜜實在令人開眼界。

回想小时候家里有很多蜜蜂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蜜蜂越来越少 现在几乎见不到 人类怎能可能代替蜜蜂 每天都在想如何造机器人把人类从繁重的工作解脱出来 却要人类去代替蜜蜂的工作 到底是怎么想的呢 无奈

更多>同类高分电影推荐
夏天的滋味 聂鲁达 冰的融化 阿尔卑斯的激情 魔鬼深夜秀 猎人们 慢慢 至关紧要的岁月
0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