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主演:玛瑞娜·阿布拉莫维奇 / Ulay / Klaus Biesenbach / David Balliano / Chrissie Iles / Arthur Danto / 大卫·布雷恩 / 詹姆斯·弗兰科 / Rushka Bergman / Ashton Swinford
导演:马修·艾克斯 / 杰弗里·杜普雷
语言:英语
地区: 美国
编剧:
类型:纪录片 / 传记
上映时间:2012-01-20(圣丹斯电影节) / 2012-02-11(柏林国际电影节)
别名:凝视玛莉娜(台) / 玛瑞娜·阿布拉莫维克:艺术家在场
用户标签:纪录片,行为艺术,MarinaAbramovic,美国,艺术,传记,2012,documentary
片长:106分钟
imdb编号:tt2073029
本片跟随记录了素有当代行为艺术祖母之美誉的塞尔维亚行为艺术家玛瑞娜·阿布拉莫维克(玛瑞娜·阿布拉莫维克 Marina Abramovic 饰)于2010年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举行的大型回顾展Marina Abramovic: The Artist Is Present的全过程。该次展览中,艺术家曾经最著名的几件行为艺术作品通过受邀的30位年轻当代艺术家重现,而玛瑞娜·阿布拉莫维克本人则在对艺术与人类无限的追逐反思中再次创作了一件惊世骇俗却又动人心扉的行为艺术作品。同时本片还回顾了玛瑞娜·阿布拉莫维克与曾经的灵魂伴侣Ulay之间的爱恨情仇。而Ulay与玛瑞娜在表演现场的和解也让所有人为之动容。
本片获得2012年圣丹斯电影节、2013年美国独立精神奖等多项提名,并夺得2012年柏林国际电影节大奖。
第28届美国独立精神奖最佳纪录片(提名)杰弗里·杜普雷 / Maro Chermayeff / 马修·艾克斯第22届哥谭独立电影奖最佳纪录片(提名)杰弗里·杜普雷 / Maro Chermayeff / 马修·艾克斯第17届金卫星奖电影部门 最佳纪录片(提名)
伟大的行为艺术作品不仅需要构思与计划上的创造性,还要有强大把握与执行现实的能力;这也就意味着,行为艺术的生命勃发点不在于行为本身,而在于行为的承担者——行为者的灵与肉。阿布拉莫维奇就是这样一位强大的行为者,是行动域的“超人”。而“在场”这个概念也直接重新定义了艺术的可能范畴,因为它是一种全新的创作方式,整个作品的创作对于艺术家和观众双方而言都是“同时性”的,这种“同时性”区别于其他艺术创作那种观众与创作者的“时差”(观众只能在创作者之后进行“再创作”)。具体到“在场”的创作过程中,未知的偶然作为内容的一部分被写实地写入,而在双方相互的凝视当中,一种宁静与不安、自主与被控的悖论性状态发生在观众一边——这实际上也在表现出矛盾冲突的生活现实和内在自我。乌雷于今年去世了,对她而言势必是绝对的打击吧。
就像冷战里说的,原生的艺术被发现之后还算艺术吗?你看主角早期的行为艺术,都是与嬉皮文化与冷战背景与社会思潮都是休戚与共的,而这次这个简直和气功大师一样说什么天地精华啊与万物联系,真的很符合这时代,无聊无趣到了极点。究其原因,记录片里也说到了,还是资本,玛莲娜对于金钱名誉无止境的欲望,一旦被包装,被运营,被神话,一种艺术进了博物馆,也就离灭亡不远了。另外就是对于年轻“艺术家”的引导啊,口是心非地建立个人偶像崇拜啊(看看那个黑人LES家庭),粗暴对待标新立异的对望者啊,都表明了她的自大狂妄,对于定义权的贪婪与垄断。而且几十年不联系了,为了赚钱把前任(最高光时的搭档)搬出来,说明她也明白属于上世纪,观众评论是act一点不错。就电影本身,一个拍艺术的片子,视听这么平庸,毫无艺术感,实在是难以忍受。
最后我明白玛瑞娜·阿布拉莫维奇才是真正的艺术家,乌雷不过是她生命中遇见的一个影响到她的俗人。玛瑞娜愿意为了艺术献出自己的生命,自己的身体,但乌雷却不是,或许不该谴责他,我们这些俗人不都是这样吗?或许我们都做不到乌雷这般地步。真正的艺术家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全力认真对待自己的作品。我看到她三个月认真凝视每一位观者,她安静坐在那三个月,即使是身体不适。相信每一位艺术生都做过模特,一个小时不动都是十分难受的,何况是如此。你能感受到她强大的自制力,以及对待自己艺术的认真态度。最后,闭幕之时,相对而立的裸体男女互相紧紧拥抱,观者、工作人员均是露出欣喜的泪光。这是一个完整的,令人惊叹,引人思考的艺术作品。真正的艺术绝不仅仅表达艺术家本身的观点,而是引人思考,让更多的人参与艺术家的讨论当中。
22020/4/1 Marina Abramovic the artist is present坐下来面对面注视对方,没有任何可以隐藏,这是纯粹的面对面,除了能量的交流别无其他,艺术家在场,令人无法回避的感觉“她是物品与博物馆之间最好的纽带。”他们走过长城side by side然后分离,与ulay是恋人是朋友也是艺术家,交融一体,就像连体婴儿,灵魂与身体共存。在一起时充满了痛苦、仇恨,交织在一起,但同时充满了创意,在这场表演的对视中,他们达成了谅解世界变得飞快,人们很少关注自身,这使我们的大脑变得迟钝,而她让我们坐下来安静一会,我并不习惯,但看完全程记录中,我也坐在她的对面、感受到她的爱,其结果是,她渐渐改变了我们。在Marina的表演时间里,用她的身体待我们进入了特定的的空间
两个陌生人平静的对视,大象无形、大音希声的行为艺术。其中涉及的思考角度太过丰富,以至于我没有办法就某一个点去评价和诠释。只能说,太了不起了。把裸体妹子赶走是最大的遗憾。妹子事后说得多好:我当时这么做纯粹是自发的行为。观众也是艺术的一部分,我也想要像 Marina 向所有人展示自己的脆弱一样,把我的脆弱暴露在她面前。| 影片中有几帧画面是一些孩子和青年趴在地上互相对望,让我觉得特别美好。为什么一定要蹲点排队拿号见一面 Marina 呢,我们距离艺术最近的时刻不是坐在 Marina 的面前,而是在那个我们认识或不认识的人的眼中,奇迹般地在某个瞬间读懂了对方或者自己。ps. Ulray 谈及长城分手之旅时表达的,we begin like end, end like begin.
「我爱他胜过爱我自己。」这样的爱是基于乌雷对于她艺术的理解。只要两个人在一起磁场就是完全对的。就像廖一梅说的,我们这一生遇见爱遇到性都不稀罕,最难得的是理解。所以她和前夫,即便在最后的对视,也并没有流露出什么。她所追求的,摆脱肉体超越意识上的精神上的东西,她坐在那里更像是在渴望与对方(参观者)进行一种灵魂的对话。透过她,你看到的是你自己。而那个试图脱光衣服坐在她面前以表现自己“行为艺术”女孩儿,恰恰把主体和客体弄反了。她太渴望表达,企图把自己变成被参观被揣摩的物体。“行为艺术”或许是一种以极端化的行为方式表达自己的精神和情绪,但并非是以当众脱光衣服这样肤浅的模式。
看了15分钟我就决定一定是满分了!又又又把我内心想做艺术的狂野之心给激发出来了~~~因为体验过这种一动不动的伫立着看着对方的眼睛,看到了父母,看到了朋友,看到了爱人,更看到了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我想没有体验过凝视的话,也许没法感受到这个艺术的魅力是多么多么的强大。我们在对面这个陌生人搜索和自己相关的痕迹,瞳孔深处能看到的是过往的一个个经历也可能是未来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模样。而眼神的凝望,在两个人面对面的时候,创造了这种强大的场域。艺术现场,身在其中,置身事外,都是生活的一部分。艺术,取自于生活,取决于个人,在超然脱俗中显现!
看到Marina,会让人愿意将生命托付给艺术和爱,对艺术产生胜过一切的强烈信任感,也相信艺术让人永远不会老去,至今无法相信Ulay已经离去。《艺术家在场》记录了Marina在纽约当代艺术馆的个人回顾展从准备到展览的过程,穿插Marina的生平、艺术理念、和Ulay那段从共生到分离的感情。但我期待的那种平静凝视和聆听的感受,并没有得到,取而代之的是长达一个小时的无止无尽的配乐烘托和花哨混剪。最后的感动,不知多少来自Marina双眼之间的力量还是配乐和慢镜头的效果?一种浓浓美国纪录片版式(也需为了普及行为艺术需要这样?)。
为之动容。An artist should be not lie to himself or to others.An artist should not steal the ideas from the other artists.An artist should not kill another human being.An artist is related to his love life.An artist should avoid falling in love with another artist.
影片还算是完整的,基本上围绕那场展览进行了一个叙事,后面五十分钟左右几乎全部放在了那场展览上面,结尾结束的有点草率。事实上,我认为并不是玛丽娜做了一件很了不得的事(当然,她的意志力和坚定非常打动我)而是从另方面也揭示了现代人精神状态的缺失,影片非常好的一点是在展览现场抓到了一些人的状态,而随机采访的一些人暴露了问题的本质。不远万里来到这里或者无尽的等待只为求得玛丽娜的一面,而另一方面人们渴望“通过无声地注视”化解精神的危机,这些东西才是这部影片精彩的部分,而最后玛丽娜谢幕的镜头简直破坏了整部电影。
我分不清The Artist is Present是中心化还是去中心,也无法确认她扮演的是包容一切的万有之母,还是无意义的虚空。她究竟提供了怎样的一个空间。但是我观察到她从最开始面无表情到后来表情丰富—习惯性地浅笑或者是温柔的注视,我感觉一种令人感动的场在起作用。为你改变真的是我觉得世界上最好的事情。这不能被仅仅解释成现代艺术家的自画像,她并非朝向自身,她朝向所有人,朝向他们的痛苦,朝向他们的疑惑、好奇,朝向他们的自我救赎,朝向他们的可能性。
在这个娱乐至死流量为王的年代,甭管做什么,反正只要能博到眼球吸引关注,在某种程度上就可以说是成功的。她这一系列作品,到底算是创作还是哗众取宠,其实很难界定,毕竟参与其中获得的感受是真实的,甭管那些感受的来源有多么虚幻;但另一方面,她的作品又完全只是靠着一些说不上真诚还是故弄玄虚的概念作为支撑,而且也得益于这些模棱两可的概念,才使她的作品获得了额外的阐释空间。至于这种孱弱苍白的多义性到底有没有意义,就真的只能是仁者见仁了。
乌雷去世了,我听了与葬礼同时进行的Marina在清华的讲座。我被现场的组织混乱,观众的愚昧气到痛哭。但,这也正是艺术家可望不可求的,不是吗?我为她感到开心。。“我并不是受任何一个人的影响,不然我就在做二手艺术。”。正如凝视一样,之前一个人的作品,见过他或是他已离去,哭过后,擦干眼泪继续自己的人生……好吧,我被震撼到不能自已,而并没有找到共鸣的人。——观后感:记录了一个伟大的艺术家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