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威廉.狄特尔执导的这部影片获得了第十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等三个奖项。故事描述法国文坛巨匠左拉的一生经历,以及他为了正义而不屈不挠的精神。重点讲述他为军官德雷福克斯平反冤案时的遭遇和他不畏强权势力的正义感。保罗.茂尼和约瑟夫.史屈克劳的演出精彩令人难忘,就几场法庭辩论戏这部分而言,本片也可视为法庭电影的先锋。
第1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第1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提名)威廉·迪亚特尔第1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助理导演(提名)拉塞尔·桑德斯
7/10。开场左拉和塞尚待在饥寒交迫的简陋租房,寒风吹打着阁楼破旧的玻璃,突然响起的敲门声让左拉担心是房东催租、假装卧病在床,结果是母亲和妻子前来探望并带来工作的好消息,简短几个镜头就交代了左拉不怕穷、热诚的批判现实精神,对普法战争的溃败、娜娜的人物原型等涉及军队腐败、底层困难的重要事件简练交代,突出左拉的正义特点并为德雷福斯案件积累一系列冲突。养肥肚子的左拉因为杜尚的忠告、忠贞妻子的恳求和娜娜的油画,再次提笔战斗。几场金句迭出的辩论戏后迎来由负极转向正极的高潮:民粹主义者焚烧左拉的书和人像、甚至在街上追击他,高喊打倒左拉,左拉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获得了流亡英国、继续奔走呼吁的坏结果;德雷福斯牢床下蚂蚁啃食的书籍紧接左拉获罪的场景,象征真理被军队的右翼势力侵蚀;但案件最终平反,使结局扭转成正能量。
3.5。惊讶于这个年代竟有如此工整的传记片,人物生平以事件为导向展开,从每本书创作背后的原因入手,在交代了一生中重要节点的同时也完善了人物形象的弧光,这样叙事不再仅仅是记录式呈现或简单按照时间线编排,而是从深层揭露触发人物成长的动因,将事件与人物真正联系在了一起。人物成长呈回旋式,开头到结尾回归相同的形象,从一腔热血的毛头小子,拒绝垃圾文学坚持艺术创作,开启了人生巅峰之路,在功成名就之后却丧失了初心,而最后在良知面前重拾动力,坚持为正义发声,成为不朽的传奇。回归式人物塑造往往突出的是从一而终的主题,在人生坎坷道路上遭遇的一切都很难让我们坚持最初的目标,佐拉坚持找寻真相,勇于挑战体制,拒绝在整体利益面前牺牲个人,正是这样对信念的执着得以让其思想流传下来,鼓舞着每一个追求真相的人,使正义得到伸张
为左拉看,好像是第一次看30年代的外国电影,毕竟背景是法国,对白和报刊书籍全是英文就感觉怪怪的,除此之外尚可。年轻时寂寂无名为生计所困、因《娜娜》成名、与塞尚的友谊等等生平经历一笔带过,将重点放在德雷福斯案之上,我对这点不太满意,因为在我看来一位作家的传记最好还是要多表现其作品和创作,当然我并不是说德雷福斯案在左拉的传记里不重要。人物形象很丰满,左拉从案发之始的不在意到为德雷福斯抗辩的转变极具表现力。左拉面对德雷福斯夫人的恳求并非义愤填膺一口答应,而是犹豫不决,因为在当时站出来公开维护罪行“铁证如山”的德雷福斯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之事,必须放弃作为知名作家所拥有的一切名声和荣誉,但他最终还是做出了为公义而斗争的选择,写下流传千古的《我控诉》,勇气和无私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是值得后世铭记的伟大义举。
2019-9-6 22:00。左拉是个穷困潦倒的作家,发家之前来饭都吃不起,还好有个不离不弃的老婆和岳母一直支持他。他干过出版社的小职员,因为自己写的书抨击了当时社会,给出版社老板批了几句,他就索性不干了。路上他看到一个迷失的美少妇,采访了她并以她的名字写了本书《娜娜》,最后因为这本书左拉成名了。成名后的左拉一鼓作气写了好几本畅销书,地位越来越巩固。但真正使左拉名垂千史的是,他给一个被军政府冤枉的公务员打公司,为了给这个公务员洗清罪名,左拉不惜牺牲自己难得的地位,冒着被驱逐出境的风险,最后还是打赢了官司,推翻了腐败的政府。左拉也在一次写作中煤气中毒而亡。本片主要歌颂了左拉这种大无畏的精神,和对自己的永恒追求。电影中比较精彩的部分,是在审判庭上的辩论,左拉舌战群雄,虽败犹荣。本片我看的全英字幕
“全世界即将步入毁灭,世人寻求和平,有力的突破已经近于突破的边缘,要拯救德雷弗斯,就得向控制世界者的心智挑战,不只是摇摇欲坠的军队,还有被人操纵的傀儡,另有一些人,急切草率地冲入血腥的战争深渊之中,以保护其权力,不计其数的小孩子今晚正安详地睡在巴黎柏林伦敦全世界的屋檐下,却注定要死于庞大的战场上,除非能加以扼阻,世界必须被征服,但非以武力,而是以观念,加以解放,然后便可以为新人类、穷人和富人再造新世界...”。1937年,欧洲世界大战的阴霾挥之不去,在此时上映的本片如此具有引导性,把人们的注意力重新引向左拉这位先哲,审视他的思想以及他高贵的品格,追求公平、正义和真相,用慷慨激昂的演说和伟大的作品解放人们的思想,传递人性之本,同时也反对战争,追求和平。拍摄非常成熟,尤其是德雷弗斯案的还原。
传记电影,如何将两个小时分配给传主的一生,从来都是大难题。《左拉传》从左拉与赛尚的友谊讲起,至于左拉的著作等身,则似PPT,几十本著作一本一本地立起来,便宣告左拉文学上的功成名就。左拉成名了,塞尚离他而去,不想沾他的光,但左拉在犹豫不决时,塞尚是他的灵魂。影片的重点是左拉为著名冤案“德雷福斯事件”的辩护、庭审与获罪。相应的,在这部左拉的传记电影中,这桩惊世冤案的来龙去脉有了一个清楚的呈现。影片将左拉煤气中毒之死,表现为书房炉子管道破损,而非壁炉阻塞。也就是说回避了左拉可能死于谋杀的历史谜题。表演非常棒,无论是左拉,还是塞尚,还是德雷福斯,都相当神似。
3.5,以历史事件德雷克斯案来侧面宣扬“左拉精神”追求真理和正义。和《我控诉》对比,都走经典叙事但不同在于《左拉传》铺垫个人前史后,发展段落先铺垫德雷克斯案,后半偏重以左拉为代表的媒体监督权对陆军荣耀和政府权力的制衡,高潮戏落在以个人独立对抗庞大的法律机器和被操控的愚昧无知的群众舆论,视角是多层的。《我控诉》则以情报处迪卡尔上校为视点主讲军队内部的阴谋,以呈现事件脉络真相为主,含蓄内敛的讲述为保国家面子而牺牲无辜者的司法机器,为国家利益陆军荣耀牺牲真相正义的著名历史公案。
又一部传记电影,左拉通过著书揭露社会弊端,追寻真理从贫困转向富裕。向生活妥协之后又再一次拿起笔,为军官伸张正义,靠一己之力与司法权力和法军荣耀斗争,拨乱反正,最终却因一氧化碳中毒去世令人唏嘘不已。整部电影有许多叙述手法拍摄不当。前半段左拉特征不明显,大贫大富前后对立,并没有什么突出性格表现。中间一部分主角消失让我一度以为看差了电影。后半部大段陈述台词和莫名其妙的场景描述、衔接都显得生硬。但还是留下了许多为之动容的精彩语句,多给一星。
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疑惑为什么会有人为左拉拍一部自传式电影。要知道在同时代(19世纪)法国作家中有雨果、福楼拜、司汤达、波德莱尔、大仲马……左拉的出色并不仅作为作家,而是他在当时以一己之力,用言行对抗国家的不公正,甘冒生命危险,为了真正的正义和真理而斗争。一颗勇敢无畏,充满正义的灵魂,最终获得了正义的认可,这是历史上值得铭记的高贵灵魂,为世界的上空带去过希望之光。
法律和文学在根本上、在精神层面是一致的。就像左拉所说,“各人有各人为国家服务的方式,有的人用剑,有的人用笔。”律师为自由与正义而辩,左拉作为一个文人,一个笔者,又何尝不是为真理和正义而书?他们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在法庭上与强大的国家机器抗争,发出微弱却震耳发聩的呼喊,这便是人文学科的力量,这便是思想、观念的力量。
原来有一大半是法庭戏??。“你大喊着要烧掉虚假的作品和赝品,让书页的火光温暖真理者的躯壳!”塞尚临行前对左拉说的一段话太感人。“Will you write?”“No, but I'll remember.”//“以前也发生过陪审团罔顾司法公正的例子,那也是个无法翻案的例子”,镜头上摇到钉十架的耶稣。
威廉.狄特尔执导的这部影片获得了第十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等三个奖项。故事描述法国文坛巨匠左拉的一生经历,以及他为了正义而不屈不挠的精神。重点讲述他为军官德雷福克斯平反冤案时的遭遇和他不畏强权势力的正义感。保罗.茂尼和约瑟夫.史屈克劳的演出精彩令人难忘,就几场法庭辩论戏这部分而言,本片也可视为法庭电影的先锋。
一部85年前获得了第十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的电影,今天看依然有闪光之点。最精彩的部分在法庭辩论、庭审的几段戏。左拉的辩护词精彩绝伦,放到今天依然适用。左拉是法国文明的代表和良心,为坚持真理敢于挑战公权力。揭露黑暗坚持为正义而发声,为受冤者鸣不平。此片也被视为开了法庭电影之先河。